2021年,《卫报》有文章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Instagram时代,我们是通过一本书的封面去判断要不要入手的。如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推广新书的重要平台,这意味着,封面设计必须“具冲击力而又迅速”(hard and quick)地打动读者。
英国出版业杂志《书商》(The Bookseller)创意编辑丹尼·阿特(Danny Arter)指出,2018年萨莉·鲁尼小说《正常人》的出版,标志着图书封面变为“Instagram上的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就像讨论时尚单品那样讨论它。在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那些引人注意的书封,总是有着醒目的设计、鲜艳的色彩和大胆的图案。
书封设计日益受到重视。2021年,出版方为萨莉·鲁尼新著《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专门举办了封面揭幕活动,以往隐在幕后的设计师也走到前台。在国内也一样,读者们热烈地讨论精装版还是平装版、胶装还是裸脊锁线、轻型纸还是纯质纸等术语,表明他们对图书的装帧设计有了更高的需求。内容和“颜值”,他们都想要。
也因此,在此次年终盘点系列中,我们增加了封面及装帧设计这一类别。除了陆智昌、朱赢椿这些名声在外的设计师,让我们来看看,近年来还有哪些新锐设计师做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设计作品。
山川制本×
《追忆似水年华》(珍藏纪念版):
跟普鲁斯特回到百年前
《追忆似水年华》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李恒基 等 译
译林出版社,2022-10
2022年是马塞尔·普鲁斯特逝世100周年,译林社召集15位译者合力推出纪念版全译本,并采取限量发行的纪念礼盒形式进行装帧设计。简洁的函套礼盒,马卡龙七色分卷,书封选用法式绒布,清雅沉静的取色光泽,更有助于读者与普鲁斯特一起“追忆似水年华”。附赠的精致别册,附有法国文学专家余中先教授的音频讲解。
在细节上,护封环衬选取掺入银色丝絮的横川和纸,扉页为法国雪花牛油纸,白色书签带采取丝网印银,书口参照法国经典名著丛书“七星文库”,刷哑银,防光防尘;真丝方巾素材选用法国印象派大师毕沙罗的《歌剧院大道》,与《追忆似水年华》一起再现普鲁斯特生活的巴黎年代。套装内外,处处泄露法式精致和法式典雅,还附赠高档弹力手套,用于静心翻阅之用,让百年纪念套装更添艺术品之感。
朱赢椿×《豆腐》:
从肥肉之书到豆腐之书
《豆腐》
朱赢椿 主编
浦睿文化丨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12
朱赢椿自《肥肉》后再做《豆腐》,从蚁虫的朋友变成吃货,不知还有没有下一道菜?朱氏设计早已深入人心:概念化操作是常态,文字成图,图文结合,文图相辅。整本书就像刚刚掀开纱布后手起刀落的豆腐块,封面是豆腐表层,有着纱布印下的纹理和凸点,书顶、书口和书根三面一清二白;开本和厚度,也模仿豆腐块,有一千多页。
全书汇集了画家、作家、诗人、书法家和手艺人等豆腐饕餮者,书中既有文人墨客的妙手之笔,有老旧照片的经典之眸,也有工坊器具的解说之词,尽显中国味道的岁月之长。单面印刷而背面留白,让全书显得清清白白之余,也可让读者自加调料,书写自己的口味。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块真正的豆腐绝不会这般平整,如果再来点缺角或褶皱感,那就更像是儿时记忆中奶奶每日下午磨豆打石膏、夜半熬浆沥豆渣、清晨挑担满村跑、沿路叫醒大山睡意的那块豆腐了。或许,如今不用石膏而用豆腐精的现代工艺做出来的豆腐,比一人操持的手工作坊更精美、更厚实?如果用这块豆腐做菜,得用大盘盛啊!
汐和×《芥川龙之介文库本系列》:
不是“二次元感”,是“先锋感”
《芥川龙之介文库本系列》
[日] 芥川龙之介 著,魏大海、高慧勤、郑民钦 等 译
一頁folio∣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
“这是芥川龙之介?”一頁folio的这套《芥川龙之介文库本系列》,有人觉得二次元感太重,甚至认为“二次元不应该祸害经典文学”;有人则觉得它的整体装帧设计正正戳中自己的审美,并由此走出了阅读芥川龙之介的第一步。
所谓“二次元感”,可能是来自封面所采用的插画,它们给人“鬼气森森”之感。设计师汐和正是以芥川龙之介“鬼气小说家”的形象作为创意切入点,并与插画师HY.何合作,定制了8幅封面插画,包括有芥川特色的忧郁黑眼圈人物、有浮世绘风格的《百鬼图》等。设计师配合插画,选取相应的底色,如《地狱变》用橙色来“撞”插画中的红色厉鬼;同时,用张扬的手写毛笔字书名来强化整体氛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系列的小开本设计。这些年来流行的大开本、精装,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轻巧、可以一手掌握的小开本让人们找回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陆智昌×《辛格经典作品系列》:
强符号、抽象化
《傻瓜吉姆佩尔》
[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著, 郭国良 译
大方×楚尘文化 | 中信出版社,2022-5
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197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作家余华、苏童都推崇的短篇小说大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就出过《辛格短篇小说集》《庄园》等辛格作品,但由楚尘文化、大方联手于2022年将辛格经典作品结集出版,这还是第一次。
《辛格经典作品系列》第一辑共8部,在出版人楚辰看来,设计师陆智昌是装帧设计的不二人选。辛格作品此前的版本,因为年代关系,封面设计相对简朴。以《傻瓜吉姆佩尔》为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年采用书名压在纹饰上的设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则采用插画来呈现傻瓜吉姆佩尔的设计。陆智昌的做法是抽取辛格作品中的符号,并用抽象化的图像来体现,比如新版《傻瓜吉姆佩尔》封面上的红色小人。8部作品、8个不同形象,在全白底子映衬下显得既简洁,又可可爱爱。
山川制本×《蓝》:
蓝色,吸引我们朝它而去
《蓝》
[美]玛吉·尼尔森著,翁海贞 译
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5
这是一本关于“蓝”这个颜色的书。人在童年时大多偏爱红色,但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偏好冷色调,比如蓝色。作者玛吉·尼尔森在书中写道:“这让人不禁想推导出某种关于成熟的叙述:长大后,我们最终清醒,对高强度颜色的轻率喜爱便也消失;我们最终学会喜爱富有微妙细节的微妙事物,如此等等。”
玛吉·尼尔森在书中收入了各种关于“蓝”的故事、典故、意象、思绪,也就是深深浅浅、变幻不定的蓝——这正是《蓝》的封面设计希望达到的效果。出版方明室Lucida表示,《蓝》在封面设计上试图用最简洁的方式表现蓝色纯粹而又意蕴丰富的特点,这一片层层叠叠的蓝色,可以理解为“宝石的纹理、深邃的星空、阳光下的澄澈海面”,也可以联想到“古老的梦境、斑驳的记忆”,是丰富而流动的。
蓝也是印刷中最难印的一种颜色。《蓝》最终成品无论从色彩层次还是光泽肌理,都忠实呈现了设计效果,除了选纸得当,也是监印人员“把印厂师傅‘怼’在机器前试了几十次”的成果。
曲闵民、蒋茜×《再见吧速写》:
再见,速写;说吧,记忆
《再见吧速写》
陈丹青 著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2-11
当人说起再见之时,记忆反而不请自来;挥手告别之时,往往是岁月重述之日。陈丹青这部《再见吧速写》便是如此:说辞虽是再见,记忆却在重温——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经历,两千多件文字和绘画,六段人生构成六卷记忆,辅以回忆文字的互动之效,将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文字批注与速写册页进行重组,构成了书名与内容的双关反讽:再见,速写;说吧,记忆。
六册速写本采取不同的装帧风格,厚薄程度似乎也是岁月的写照。每一册都不制作封面,摒弃图书所需的页码和目录,也抛弃了画册必备的作品名称与尺幅大小;事后补充的回忆性文字,给人古老的自述笺注之感,让读者一边看速写一边听故事;内页设计采取看似随意的重叠、拼贴或排列等不同形式,让读者看起来就像信手抛在地板上的册页,一层层摞起来。
另外,不同时期的速写本采取不同质感的纸张,带来不同年代的岁月气息。而不同开本、不同质感和不同风格的六册本子,一股脑儿装进一个灰蓝色的外盒里,掀开之际,读者仿佛变成一个怀旧的岁月收藏者,打开的是凌乱却亲切的时间记忆。
陈威伸×《潮汐图》:
南方式绚烂
《潮汐图》
林棹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1
《潮汐图》的文本,复旦大学学者马凌称之为“粤式绚烂”,认为其中充满着奇珍、博物、殖民、冒险、航海,“大红大绿,满地狼藉”。中国台湾设计师陈威伸为其设计的封面,可以说是“粤式绚烂”乃至“南方式绚烂”的集大成者:江岸、翻卷的浪潮、郁郁葱葱的南方植物,还有仿佛来自外销画中的典型道具,比如右上角的烟杆和罗汉松盆景。这些南方元素铺排得满满当当,“潮汐图”三个字也被压到最底端,有读者甚至没能第一时间发现隐现其中的巨蛙骨架。
陈威伸曾说,他在做虚构类图书的封面设计时,常常会把情绪做得非常满,非虚构图书则需要克制(可以参考他为《爱生活,不爱也行》所做的设计)。针对《潮汐图》这个魔幻故事,情绪满则是必需的,因为设计师需要从封面就开始塑造氛围,吸引读者进入作者林棹所描述的世界。
张贤良×《制造消费者》:
被裹挟的消费者
《制造消费者》
[法]安东尼·加卢佐著,马雅 译
万有引力丨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6
作为新锐出版品牌,万有引力近年来迅速展现上升势头,在消费低迷的年代,围绕《制造消费者》的热议,构成某种反讽。任何时代的消费境况,都分不开橱窗的展示:不仅在于橱窗之内灯火通明与否,更在于橱窗之内倾力展示的消费物品,橱窗成了典型的象征符号。《制造消费者》外封采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多重橱窗摄影作品,与内封墙壁上的单独橱窗形成对比。
封面暗黑色系的氛围,传递着消费对人之异化的批判色彩。胶带是商品消费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书名被写在居中的黄色胶带之上。外封右侧,大小均同的橱窗和不同风格的人偶,呈现了消费社会的悖论之道:在个性与从众之间、在“同与不同”之间,消费处处展现着自身内在的冲突与矛盾。外封左侧,塑料薄膜遮蔽着另一半橱窗,使得商品若隐若现而不显真相,如同消费社会给人的虚实之幻,也给人某种被裹挟的意象。薄膜之上,还打上一帧条形码,紧随其后的是消费社会的长久之问——“是我们占有了商品,还是商品奴役着我们?”
冷暖儿×《好不愤怒》:
看见她们的力量
《好不愤怒: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
[美] 丽贝卡·特雷斯特 著,成思 译
新星出版社,2022-5
不同色块的拼贴式海报封面,就像一张波普式街头大字报,既可以拆卸下来变成海报,也可以反向对折为第二张书封。黑色底子上,红色字迹的“好不愤怒”与英文书名“Good and Mad”及“Women”重叠,如同时强时弱的控诉之音。作为书名区的紫色块中,“好”看似被拆为“女子”,“怒”被分割成“奴心”,读起来像“女子愤,不奴心”——如同被重组的第二书名。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腰封,其上信息众多:两个红叉直接打在“污名化”和“主流偏见”之上,旁边是“为女性愤怒正名之作,男性也该读的行动指南”,互补式地呈现着女性呼喊变革与男性重估价值的双重呼吁。在“看见她们的力量,听到她们的呐喊”这两行文案之下,写着“pp.257—259、364—367人人都应全文背诵默写!”真把人胃口给吊足了,恨不能迅速翻到这两部分一睹为快:愤怒如何驱使女性开创一百万种方式来改变世界?
腰封背部文案,则以“你必须愤怒”和“不要忘记这种感觉”两句结尾,顶端文字给你打气:“You Are Not Alone。”
吾然×《人造肉》:
“我见过这块肉”
《人造肉:即将改变人类饮食和全球经济的新产业》
[美] 保罗·夏皮罗 著,李思璟 译
好·奇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2
《人造肉》的设计思路也类似,其外封为定制的食品袋——黑色标签区内是书名、作者、译者等必不可少的信息,此外,它像真的食品密封袋一样,有撕拉封口,标注生产信息和营养成分表,还写着“净含量:180克”。撕开包装袋,这本“肉”书才显露真容。因为外封信息已经足够丰富,书上就只印了一块货真价实的肉。
有豆瓣用户戏称,这样的包装形式,让这本《人造肉》具有“欺诈性”(非贬义),将之拍照发到朋友圈后,友邻纷纷认为po主吃上人造肉了。知道它是一本书的读者则表示,“我见过这块肉”。这样的互动和造梗效果,正是出版方所预期的。
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