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替:美剧中的美国都只是一半的美国
在社会层面,美剧的意义远远大于单纯的娱乐。在过去,我们通过读经典小说来与他人沟通;在这个时代,我们读的共同文本就是美剧。在美国社会,以前大家见面是谈《纽约客》上一期的内容,现在则是谈《国土安全》的剧情。很多美剧连奥巴马也看,这就说明美剧已经代替报纸和杂志,成为了主流价值观的载体,而且保守派自由派都在看。新的美剧剧本折射出的就是美国最新的主流价值。
我们该怎样了解美国?就通过看美剧,因为连美国人也是这样了解美国的。比如说,NSA窃听的丑闻才刚出来,《傲骨贤妻》里面就涉及到这件事,让公众看到企业和NSA之间的争端。一般来说这种争端是水面下的,而美剧就把它暴露出来。这就是搭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模式。
我看最近的美剧还有一个感受,就是美剧的内容越发政治正确。举个例子,在关于中国的描写上,从前讲到中国就是美国人想象中的中国,唐人街和广东话。而最近《纸牌屋》里的中国跟实际的中国很像,剧中甚至提到了太子党。总的来说,美剧对中国的态度有所改变。再比如说,近年来美剧中的对手很多都从俄罗斯变成中国。美剧成为一种在美国关心国际政治的形式。因为每天读报纸太累,所以人们就通过看美剧来了解美国时政。
关于时政,美剧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就是被很多人忽略的脱口秀。像《科尔伯特报告》这种节目是我每期必看的。时政类脱口秀哪天如果能在中国出现那将是划时代的:如果有这种剧看,我就不用看新闻了;只要看脱口秀的主持人怎么嘲讽新闻就行了。
最后,我们看到的美剧中的美国都只是一半的美国,也就是自由派的美国。美剧里面的价值观其实只有一半的美国人坚持,比如言论自由,人权,定罪需超越合理怀疑,对LGBT(同性恋者,双性者,变性者)群体权利的支持等等,都是自由派的主流价值观。如果你拿这些价值观去跟保守派同共和党人讨论,他们可能不会同意。放到中国的环境来说,美剧表现的就是只有一半人会坚持的南方系的价值观,而另外一半人持有的则是《环球时报》的价值观。
巫昂:美剧改变了我写小说的理念
美剧的成功跟编剧有很大关系,我也研究过美剧的编剧系统。我写小说的时候一直觉得中国文学界缺乏一种系统的训练:我在美国上过成人学院提供的写作课程班,很多编剧都是从这种课程班出身的,他们有系统的关于剧本怎么去写的综合训练,也就是起承转合。美国人特别重视第一季的第一集,这不但是美国商业环境优胜劣汰的体现,也是写作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所有的老师都会告诉你第一页的第一行是很重要的。故事魅力的形成、语言的技巧、主角出场的契机,这都是所有老师会再三强调的。
美剧的每一集都是由监制主导的,而不是导演主导。每一集的导演不一样,而监制则相当于一个项目总的调动者和负责人,总体上,每一季可能会组织由十几个编剧组成的团队来开会讨论。关于编剧有个基本规则:电视剧每6分钟要有一个吸引人的高潮,以免观众换台,所以他们写的情节非常细,要求非常高。比如说《迷失》,制作的时候每个编剧每天要向夏威夷那边打十几个电话,来落实每一个当地拍摄现场的细节。他们写分镜大纲时,细到每一个镜头里面的每一句台词,没有一句废话。美剧里每一句台词都有逻辑关系互相推进,把线索裹在每一个细节里面。比如说之前有一个镜头是给了一个小杯子,后来男主角可能就拿那个杯子喝了药。对于这些不同情景的高要求也导致了编剧有不同的分配,不同的情节由擅长不同题材的编剧写。中国编剧要向这方面学习。
我是罪案剧的忠实粉丝,我有个新的理念就是中国文学的未来可能在于类型小说和纯文学的嫁接。如果类型小说不介入,纯文学永远是慢节奏的。而类型小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有一个很硬的东西,就像美剧一样,有一个切入点把你的兴趣勾起来。经过美剧的熏陶以后,我写小说的理念产生了很大的改变。
王小山:美剧与中国电视剧的差异
美剧跟国内连续剧最大的一个差别就在于制作精度。国内连基本的切镜头跟特写都不常见,剪辑也做得很不好,很多地方一刀不剪,就这么放上去。国外有些片子,为了拍摄一个360度旋转的镜头,会在片场设置36台相机来完成这个镜头,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片比,也就是拍摄内容跟实播内容的比例,一般达到10或者20比1都是很正常的。
中美电视剧还有个不同就是剧本的质量。在中国,10集的内容往往能拍30集,导致台词不够精炼,故事显拖沓。但我现在做的网络剧或者新媒体就没办法这样注水。人家美剧是6分钟一个点,我们是15秒一个点。因为大家都是在网络上或者手机上看,15秒钟没什么事情发生的话人家就不看了。这跟老太太看电视剧不一样,人家6分钟换一个台,咱们年轻人在网上看,最多30秒,如果没意思的话就开网页刷微博去了。
所以广播平台,比如搜狗、优酷、腾讯,还有爱奇艺,在现在是很重要的。以爱奇艺为例,爱奇艺的付费制度是这样的:六十分钟的电影,注册会员交了会费可以看全片,而没注册可以进来看6分钟。假如一部一个小时的电影,前6分钟抓不住你的话,你也不会给钱继续看。这个标准很严格,你做不到也得做到。现在很火的《万万没想到》,如果15秒没有一个笑点的话也很难有人看。这点做不到就只有改行了。
实际上分心的问题也不是当代特有的。我觉得社会发展是好事。文学也是一样的,比如我们小时候读巴尔扎克,在他书里面讲印刷术,要讲12页。现在你要看几本书,写成这样没人看的。后来大家觉得不能像这样写小说,才会有改变。
(以上内容节选自2014年5月25日北京时尚廊活动:“当我们谈论美剧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由本刊记者录音整理。)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