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用眼睛看,这个世界会是怎样?
在全国各地的“黑暗中对话”体验馆,已有超30万人主动走进黑暗,在盲杖和导览员的帮助下完成一段“黑暗旅程”:他们摸索着红绿灯的信号穿过嘈杂的马路,听着虫鸣和流水声“逛”公园,用听的方式“看”完一部短片……
视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是我们很难切身体会到的。/图虫创意
通过一个多小时的沉浸式体验,他们打开触、听、嗅、味等多重感官,以不同视角体察习以为常的周围世界,获得新奇体验之外,也在失去方向感的磕绊中,更切身体会到生活于黑暗中的不易。
而这些,不过是视障群体的日常。据统计,中国已有1750万名视障人士,大约每100个人中就会有1名。如此庞大的人口却近于隐形,只因城市缺乏容纳他们的空间。
为了过上普通生活,视障者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却常常不被理解。比如当盲人在跑道上跑步,总有质疑的声音出现:盲人就该在家好好待着,看不见还跑什么步?
但他们,也不过是想体验“跑起来的滋味”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黑暗中对话”体验馆的导览员皆为视障者,他们在工作中流露出的耐心、热情和乐观态度,让不少人得以改变对视障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像朋友一般的陪伴,或许是视障人士最渴望的。
不仅如此,自2016年起,“黑暗中对话”便发起了全国性视障公益陪跑项目——黑暗跑团,鼓励视障者走出家门,参与跑步等运动。
目前,黑暗跑团已经在上海、杭州、成都、深圳等城市设立了分团,在全国多个城市组织了上百场马拉松活动。
看不见的人如何跑步?当越来越多视障者能安心享受跑步的乐趣,他们最离不开的,其实是陪跑员的陪伴。
跑赢黑暗,他们需要借一双眼睛
Dyson是一位跑步爱好者,五年前,在上海马拉松比赛上,他偶然撞见有人正用绳子牵着另一个人跑步,凑上去一看,才发现其中有一位是视障者。
他颇感诧异,不自觉地便观察了一路。那天之后,Dyson对此一直念念不忘,直到一次机缘巧合,他找到黑暗跑团,成了一名陪跑员。
成为陪跑员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陪跑员不仅需要一名跑者应有的跑步能力,与视障跑者共进退,还需要接受视障辅助培训,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视障跑者沟通。
跑步爱好者村上春树有过为一名视障人士当陪跑员的经历,他提到:
“我们的手被绳子绑在一起。那时我才真正明白,和一个看不见的人一起跑比赛,在不习惯的情况下,是很难的。你必须调整好自己的节奏,快速、准确地向跑友传达前方的信息,我必须确保我们不会被绊倒。”
即使视障人士在阳光下行走,也是需要小心翼翼的。
守护视障跑者的安全,是陪跑员的首要任务。跑步过程中,陪跑员要成为视障跑者的眼睛,通过牵引绳为视障跑者提供指引,并时刻给出语音提示,避免他们被障碍物绊倒。
2016年年底,中国田径协会宣布身心障碍跑者可以平等地参与马拉松赛事。只不过,和普通跑者不一样的是:视障跑者身边必须有对应的陪跑者一起完整参与整个过程。
当然,即便没有这项规定,视障跑者也很难独立完成跑步。
Linda是一位视障者,在加入黑暗跑团之前,她对跑步一度有些恐惧。上学时,学校举行跑步比赛,8个跑道4个视障跑者,只配备一个引导老师在他们前面跑,Linda没有安全感,放不开,“就像水下慢镜头那样,很紧张,永远跑在最后”。
2017年,Linda在上海“黑暗中对话”体验馆兼职并了解到黑暗跑团。那阵子,一些生活琐事让她感到自己不被理解,为此烦心,加入黑暗跑团,起初只是为了舒缓心情。
第一次两公里滨江跑,Linda依然跑得很慢,但陪跑员小心谨慎的呵护,让这次跑步一路顺畅,圆满愉快的经历也让她逐渐放下心来。
半年后的春天, Linda穿上粉红色的衣服参加了顾村公园的樱花跑,在陪跑员的陪伴下,她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10公里长跑比赛,拿到了漂亮的奖牌。
现在,Linda很享受跑步的过程,时常会参加跑团活动。Linda是个早产儿,非常瘦小,身体不如别人强壮,跑步让她变得更健康。
通过跑团,她结识了很多伙伴,也无形中扩大了人脉圈,同时,心态的变化、在跑团获得的能力积淀,都让Linda在职场方面得以跑步前进,收获成长。
有借有还,没有谁是真的“陪跑”
Dyson与Linda在黑暗跑团相识相知,在Dyson的印象中,Linda是个很聪明的女孩,工作能力强,爱好广泛。
比如,Linda通过跑团接触并爱上了划赛艇,眼睛看不见,她便用身体去感受,这使她专心程度更好,水感也比很多人更强。
在Linda看来,划赛艇是浪漫的,长跑最重要的则是人的温度。长跑的时候,Linda喜欢和陪跑员海聊,从周边风景,聊到家长里短或者某次愉快的旅行。
陪跑员并非固定,在Linda眼中,Dyson是和她性格最相合的人。两人同样开朗健谈,除了参与跑团活动,私下里,他们也是很好的朋友,会一起逛街、吃饭和谈心。
无形中的陪伴,其实已经让他们卸下了强硬的心防。
Dyson的贴心细腻时常让Linda心头一暖。比如给她发比赛的照片,其他朋友可能会直接把几十张都打包发给她,Dyson则会照顾到她的不便,每次都细心挑选,并为她一张张描述照片的内容。
让Linda印象深刻的是疫情后的第一个10公里精英赛,因为太久没有长跑,她有些体力不支,Dyson便陪她慢下来,足足跑了一个半小时,踩线完成比赛,“再晚一秒就关门了”。
跑到终点时,坚持跑完全程的喜悦、正好踩线完成的庆幸和Dyson不离不弃带来的感动交织在一起,让Linda被温暖与感动包围,热泪盈眶。
运动场上,陪跑员似乎总是付出的那个人:在残奥会上,陪跑员没有奖杯,并且按照规定,陪跑员必须在运动员之后过线,永远是第二名,而在寻常的马拉松比赛中,为了照顾视障跑者,陪跑员也需要牺牲速度和成绩。
但其实,能量的传递是双向的,在陪跑员看来,陪伴的同时,自己也在收获更多快乐和能量。
互相鼓励,互相信任。
习惯了两个人一起冲向终点之后,Dyson已经不想自己跑了。“两个人跑10公里需要一个半小时,自己跑可能只需要50分钟,但那个高兴劲儿是不一样的。”
Yin Min在一家外资银行工作,2019年,她加入了黑暗跑团成为陪跑员。通过与跑团伙伴的接触,从他们身上汲取很多正能量,她得以排解工作中的负能量,整个人更积极向上。
去年11月,她陪伴视障者季晓娟完成了全马,而这也是Yin Min的第一个全马,她提到:“与其说是我陪晓娟完成了全马,还不如说是她陪我完成了全马。”
周六坚持到跑团陪跑的两年经历,也锻炼了Yin Min的运动能力,让她得以成为公司跑团的号召者,影响更多人投入到运动中。
今年6月,电影《了不起的老爸》上映,影片正聚焦于视障跑者与陪跑员之间的故事。在路演中,提及陪跑和父子情之间的关联,导演周青元表示,希望通过视障跑者与陪跑员之间建立起来的那种信任,来诠释父子之间的关系。
这正说明陪跑员与视障跑者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可形同亲人之间那般深厚。
在原子化社会,如陪跑员Sunny所说,一个人要把自己很开放地去托付给另外一个人,选择相信而不是怀疑,这种情感和能量是很珍贵的。
陪跑员与视障跑者在深度信任的基础上,相互陪伴着去完成一趟生命旅程,这本身即是难得的浪漫。
看不见光,但他们依然需要窗
目前,中国有超过1000万的视障群体,而数据显示,有高达30%的视障人士选择不踏出家门一步。
对于他们来说,一旦出门,可能要面临比身体残障更无力的状况,如盲道被占用、盲道“断头”、盲道设计不合理、导盲犬数量少、导盲犬地铁站遭拒等,都会大大增加视障人士独自出行的风险。
适合视障群体生活的公共环境亟待改善,公众对视障群体的认知与关爱更需要提升。而陪伴他们跑步,不只能锻炼他们的体质,更是让他们大胆走出家门,积极融入社会的途径与窗口。
也因此,在下面这则《追光者》短片里,《新周刊》与New Balance共同记录下视障跑者与陪跑员的温暖故事,希望引起社会对视障人群的关注、接纳和帮助,也鼓励每个普通人成为视障伙伴的“眼睛”,让他们能有机会享受到更好的出行甚至运动环境。
值此短片发布之际,全球知名运动品牌New Balance携手运动数据平台悦跑圈与黑暗跑团所共同发起的“追光行动”公益项目也正式启动,New Balance将以公益捐赠的形式为视障跑者们献上一份绵薄之力。与此同时,New Balance也希望借助此次“追光行动”,将“陪你跑”的品牌理念升华到全新高度。
此次“追光行动”目标里程数为1,000,000公里,周期为19天。参与活动的跑者可以在悦跑圈平台上通过捐赠跑步公里数的方式兑换公益装备基金,每1公里可兑换1元的公益装备基金,兑换满10公里的跑者即可申请成为New Balance追光使者,获得抢先试穿体验产品的机会。
如平台上的总兑换跑步里程突破了百万公里,New Balance将于2021年12月11日在上海举办捐赠仪式,将价值百万元的运动装备捐赠给视障跑者,以此鼓励他们在追光之路上冲破黑暗,越跑越勇。
在“黑暗中对话”体验馆有一面留言墙,体验过“黑暗旅程”的人们会在墙上留下他们的感悟与祝福,五颜六色的便利贴中,提到最多的字便是“光”。
其中一句话写道:“有些人也许在视觉上无法选择光明与黑暗,但他们心中可以选择。”最重要的,是心向光明。
说白了,人生的跑场上,每个人都是追光者。每个人都难免经历黑暗时刻,但遭受挫折、苦闷的同时,那些战胜黑暗的能量也会一起获得,直至向阳而生。
评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