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沉迷于用各大音乐app的年终报告来彰显自己的听歌品味,只能说,虽然方便,却着实少了些仪式感。
仪式感,已经成为了社交网络上听歌的重要元素。音乐爱好者已经不满于流媒体搭载的数字音乐了,即使它足够方便,曲库也足够丰富,但按下手机播放键就能获得的体验,还是有点儿单薄。
“三巨头”满足了他们的仪式感需求:磁带、CD和黑胶唱片(以下简称黑胶)。其中,无论是价格、还是玄妙的高音质,黑胶都站在了鄙视链的顶端。
它甚至成为了装潢的一部分。当一个人在家里摆着唱片机和黑胶,甚至拥有一柜子、一整墙的唱片,它们不仅填充了空间,多半也会为主人带来“文艺”“有品位”的评价。
黑胶真的翻红了,堪称一次音乐界的文艺复兴。而当圈外人误以为这又是一次中年人的自嗨,现实却狠狠打脸:黑胶“热”,是一场年轻人的狂欢。
黑胶以复古情调和操作感翻红。(图/明报OL)
一场积蓄已久的“文艺复兴”
看到美国女歌手“霉霉”泰勒·斯威夫特去年的新专辑《Midnights》的黑胶销量,我整个人蚌埠住了。
细扒《Midnights》的美国首周销量,发现其98万张的实体唱片销量中,黑胶以57.5万张销量力压CD的39.5万销量,更别说磁带那1万销量在这面前压根不值一提。
在实体唱片一直被唱衰的当下,黑胶却迎来了一场翻红式的复兴。不只是《Midnights》,据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统计,霉霉的专辑仅去年一年就售出了170万张黑胶,占据全美歌手之最。其次是英国男歌手“哈卷”哈里·斯泰尔斯,其专辑售出了71.9万张黑胶。
“霉霉”专辑《Midnights》黑胶的四个版本。
更出人意料的是,RIAA数据显示美国去年的黑胶销量高达4400万张,超过了CD销量的3300万张,占据了全美唱片销量的70%。35年来的第一次逆风翻盘,黑胶终于不再是“万年老二”。
在英国,这一状况也是如此:黑胶比CD更受音乐爱好者们欢迎,这是一次破天荒的“胜利”。
毕竟,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CD就以其便携性、较低的价格以及较好保存的特性,将黑胶这一旧日霸主牢牢甩在身后。如今,却是黑胶“翻身做主人”,再度成为了最流行、最时髦的实体唱片。
冷冰冰的销售数字外,社交网络上对于黑胶的推崇显得更活色生香。在小红书上搜索“黑胶”,会弹出51万篇笔记。像买彩妆护肤品、衣服一样,网友们会发黑胶开箱视频来展示自己的喜悦。也有唱片店或者机构分享最新的黑胶新闻,例如某张黑胶什么时候发行、再版等。
小红书上,“黑胶”已成热门内容。(图/小红书截图)
其中,最有观赏性的当属黑胶试听。当唱片机的唱针缓缓滑过黑胶唱片表面,音乐声一出,行云流水的一整套操作,确实是流媒体无法复制、也不能给予的听歌体验。这些富有氛围感与仪式感的生活片段,即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得到,给人种下了一大片草原。
除去音乐本身,黑胶还构成了家的空间的一部分。无论是一整面整齐摆放的黑胶墙,或者是一柜子的黑胶,甚至只是随意放置在任何地方,它都有着极强存在感。难怪就连家居博主们都开始“卷”起了黑胶,用它们来点缀房间。当然,还为了收到更多的点赞和流量。
黑胶成为了家居装饰的流行素材。(图/小红书@moomin姆明小肥肥)
这种阵仗下,某些购物平台甚至还出了黑胶“平替”。它不是CD,而是只有黑胶封面的纸板、亚克力,以及仿制的假唱片。相比真正的黑胶唱片,它们没有音乐,只是纯装饰性质的物品。
在网易云音乐平台还可以免费兑换自定义仿真黑胶。(图/网页截图)
但有需求才有市场。它们的出现正是说明了,在社交网络时代,黑胶带来的早已不只是音乐本身,它的可玩性、观赏性以及社交价值、符号,在一些时候,甚至超过了它的音乐性。
黑胶,真的又火了,不过这次是作为最新的社交货物。
当代年轻人:一边听流媒体,一边狂买黑胶
黑胶的翻红,不是一下子蹦出来的现象,更像是一场积蓄已久的发力。
早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黑胶爱好者们就像是一个个地下团体,以自己的方式坚守着对它的热爱。美国一些俱乐部里,DJ们打碟时更偏爱唱片转盘和黑胶,因为它们更具有复古美感,且能在现场混合、转换他们的歌曲。一些嘻哈乐队甚至开始从一些老式黑胶中采样创作新歌。
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2006年,全球黑胶唱片只有3000万的销售额。到了2008年,仅两年时间,这一数字就涨到了近6000万,翻了将近一倍。往后直到2021年,黑胶唱片销售额基本以每年两位数的百分比的速度增长。
2021年,在美国每卖出的3张唱片中,就有一张是黑胶,其售价更是达到了10.37美元(约75元人民币),可以说是重回巅峰。
美国曼哈顿知名唱片店Other Music(图/Other Music official website)
“现在所有人都想要黑胶。”早在2015年,一家独立唱片压制公司的老板戴夫·汉森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就预测,黑胶有回潮的趋势。
面对突然爆发的需求,全世界仅剩的几个能够压制黑胶唱片的工厂只好连忙赶工,但有时仍需要长达6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一笔订单。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互联网时代,这份时间称得上是漫长。
戴夫收购了6台压制黑胶的机器放在了他的工厂里,它们来自于1970年代,经过细致又昂贵的保养后,像穿越时空般仍在为这个时代的音乐爱好者们服务。
当机器轰隆作响,压制出一张测试碟后,车间主管戴夫·米勒兴奋地喊出了声:“唱片是平的!它就该是这样!”这句话昭示着一张黑胶的“平安”落地。最理想的状态下,这家独立唱片压制公司一年可以生产150万张黑胶唱片。
“独立唱片公司”的试音工作室。(图/纽约时报)
这是一场由年轻人推动的新狂欢,近年来,他们才是实体唱片的最大消费者。在美国,77%的黑胶由35岁以下的年轻人购入。而全球范围内,根据咨询机构Digital Market Outlook调查,这一年龄范围内的黑胶购买者占了总数的57%。
黑胶复兴潮中,年轻人早已成为了消费它的主力军。这些出生、成长于CD和数字音乐时代的音乐爱好者,反而去拥抱、追捧原本不属于他们时代的黑胶。这是黑胶的回魂,也是爱好者们对奇妙旧时光的一场追逐。
狂热的村上春树们
无论“饺子皮”如何变化,“饺子馅”的内容实质仍没有变。但黑胶这种“饺子皮”,却意外地让爱好者们得上了收集癖,甚至成为狂热份子。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房间里摆放着近10000张黑胶,他收藏的第一张唱片,是美国摇滚巨星吉恩·皮特尼(Gene Pitney)的《Many Sides of Gene Pitney》。每去一个地方旅行,村上春树都会去当地的唱片店或跳蚤市场淘宝。在他的小说中,也总充斥着爵士乐与唱片的元素。
村上春树和他的黑胶收藏。(图/网页截图)
“虽然我也会在YouTube上听音乐、买买CD什么的,但可以的话还是会尽量收集黑胶。对于唱片,我有着非常严重的收集癖。”
村上春树不是个例。像他这样的黑胶收集狂比比皆是。在他们心中这已经不仅仅是种爱好,还是一种关乎态度原则的坚持。
美国摇滚乐队珍珠酱乐队(Pearl Jam)在这件事上更是疯狂。在CD盛行的1994年,他们坚持先以黑胶的形式发行新专辑《Vitalogy》,随后两周再发行CD版本。这是珍珠酱乐队对CD时代的小小反击,而黑胶爱好者们也身体力行地回应了这一举动。仅一周,《Vitalogy》的黑胶就卖出了34000张,这份斐然成绩也是乐队与黑胶爱好者之间的爱的双向奔赴。
近些年,黑胶狂热的风潮也刮到了中国。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统计,早在2020年,中国黑胶销售增长率就已高达359.3%,隔年的市场增长率也达到了144.1%。唱片公司们不断地发行、再版那些受欢迎的歌手的黑胶,引得乐迷们争相抢购,收藏。
“天价盘”也因此诞生。2020年,周杰伦20周年纪念黑胶套装发行,这套共收录了14张黑胶的套装,台版发行价为28990元(约为人民币6990元),如今已炒至2万人民币的高价,价格翻了将近4倍。
周杰伦20周年纪念黑胶套装被炒至万元高价。(图/小红书@阿撸撸)
这大概违背了村上春树的原则。他偏爱买200-300日元(如今约合10到15人民币)的黑胶,一般最高不会超过1万日元(如今约合人民币500元)。
村上春树丝毫不忌讳袒露自己的“抠门”:“那些价格昂贵的唱片就卖给想买的人就好了,反正我已经决定在200到300日元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了。”
而一头栽进黑胶热的年轻人,在这股新风潮中还需继续向村上春树等老前辈学习:无论风吹多大,黑胶巍然不动,音乐亦如是。
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