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后,有些年轻人假装遛狗散步,眼光却不住地扫射路边,悄无声息地在城市里“打猎”。
上海延庆路边,复古造型电动车;广州琶洲展馆前,带轮子的四层陈设柜;杭州余杭区,粉色永生花独角兽摆件;还有餐厅门口的红酒木箱、树下的万圣节南瓜、小区门口没有破损的藤椅……
垃圾站发现“罗马假日电动车”。/@mikiko
这些散落街头巷尾的旧物,统统都是那群年轻人的“潜在猎物”。它们滞留在命运的岔路口:向左,天亮后被环卫工人当作废品清走;向右,遇见有缘的stooper被带到下一个家。
英文单词“stoop”,原指弯腰、俯身的动作,引申为把废品捡回去循环使用。在一些人看来,stooping算是“捡垃圾”的洋名,而“stooper”则指那些爱捡垃圾的人们。
欧美街头的stooper。/ins
stooping最初是在2019年发起的网络活动。在美国,大件物品的搬运和垃圾处理费用高昂,许多人会把闲置不要的物品搁在路边,免费提供给路人。
社交账号@stoopingnyc持续分享被遗弃在路边的旧物信息,帮助大量品相良好的旧物找到下一户人家,正如账号主页所写的“一个人的垃圾是另一个人的珍宝” 。
借助stooping的力量,一袋炫彩的生日气球甚至转手四五次,为不同寿星的派对助兴。
转手四五次的庆生气球。/ins
近年来,stooping活动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很快在上海、广州、北京、长沙等地流行开来。截至12月1日,带有#stooping相关标签的帖子,在小红书上的总浏览量已达到400多万。
波妞曾在英国留学,从此爱上买二手货、逛跳蚤市场。回国工作后,她把边散步边捡垃圾,当作独特的解压方式。家里的置物篮、挂衣架和一大箱餐盘,都是她从路边搬回家的“战利品”。
在大上海,几乎每天都有人搬出,又有人移入。在路边,波妞能看到品相良好的床垫、沙发、餐桌。凭一己之力,她无力安置所有流浪街头的旧物,于是在国内社交媒体上创建了stooping账号。
路边垃圾,通常不过夜。只要碰到感兴趣的旧物,波妞会给它们拍照发上网,标明物品状态和位置信息,希望有需要的人会看见并“收养”它们。
看看这双期待的大眼睛。/@Mikko在上海
透过波妞的账号,三三发现自己原来也是一个stooper。三三在武汉开咖啡店,店里的桌椅多是从附近拆迁工地捡回来的。经过一番清洗、消毒和修理后,这些桌椅继续陪伴人们度过午后时光。
今年10月,三三开设了“stooping武汉”的账号,帮助身边好友、咖啡客人和素昧平生的网友,陆续找到合心意的旧物。
如今,stooping账号的坐标已增加了深圳、杭州、长沙等城市。除了原初的stooping外,国内还出现了“以物换物”和“免费赠送”的新玩法,透过网络寻找合眼缘的“新主人”。
半卖半送的武汉回忆。/@stooping武汉
规模化生产使产品过剩的现象越发普遍。正如流行曲所唱的“潮流爱新鲜”,生活用品和家具装饰的色彩造型“保质期”大大缩短。
加上消费主义的盛行,人们开始追求远超生活所需的体面消费。大量的旧物尚在功能正常、品相良好的状态,就遭人嫌弃继而被丢弃,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遛狗时遇到“梦中情椅”。/@趴子的日子
在这背景下,“stooping”的流行并非偶然。在“都市寻宝”的互动中,旧物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出来,人和物错置的关系也有机会得到调整。
武楷斯是“stooping广州”的发起人,在国内外的破烂江湖摸爬滚打已有7年。在他看来,旧物是“甲之垃圾,乙之瑰宝”,有人乐意花心思去寻找和改造旧物,有人眼里却容不下稍显陈旧的物品。
武楷斯在垃圾桶边“寻宝”。/@stooping广州
除了声势浩大的剁手党,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群踏实惜物、节物致用的同好。在旧物回收改造的过程中,他们分享旧物信息、协助搬运,为新生的旧物欢呼,共同塑造出互助的社群氛围。
不是所有潮流都要用钱买。不花钱的stooping,也是一股新潮流。
参考资料
[1] 大城市的年轻人在“破烂儿”中寻宝丨北京青年报
[2] 追寻旧物的“stooping”丨红网
[3] 半夜我在大街上捡垃圾,巨爽丨一条
评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