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末,被寄予厚望的张艺谋新片《长城》上映后,在评分不留情面的豆瓣遭遇了滑铁卢,只拿到5.0分。一位ID名为“亵渎电影”的影评人,甚至在微博上喊出“张艺谋已死”,被一些人解读为对导演的人身攻击。其实这不过是文艺青年式的恨铁不成钢,毕竟,对于一位地位超然的导演,观众的期望绝不仅仅是导一部成功的爆米花电影。然而,其后一场针对豆瓣评分公平与否的争议,让整个局面丧失了理性讨论以及坐下来检视问题的空间。那到底是这届观众不行,还是果真如豆瓣文艺青年所质疑的廉颇老矣?
对此,张艺谋的回应耐人寻味。他说,“我觉得如果它成功,尤其在海外成功,真的是很有意义的”,他还说看不懂《长城》的人是没文化。他讲的是文化输出的问题,所以他强调《长城》在海外的成功,并且认为中国观众苛责本土电影了。
事实上,《长城》是不是一部成功的爆米花电影,与它是否能够输出文化是两个问题。
文化输出,是指借由某些渠道来宣传本国文化,所涵盖的大到价值观、宗教、美学,小到衣食住行。与《长城》同期上映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就是一个文化输出的好例子。导演新海诚提过,这个故事受《古今和歌集》中小野小町的一首和歌启发,片中人物的名字,则与日本神道教文化有关。日本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神明,而神明力量依附在名字之上,被称为“言灵”。日本影视剧中有不少关于言灵的故事,比如宫崎峻的《千与千寻》中,汤婆婆利用夺去名字的手段来控制他人;《夏目友人帐》中,很多人想抢夺夏目贵志的奶奶留给他的那本记录妖怪本名的账簿,以控制形形色色的妖怪。《你的名字。》中,女主角与妹妹在祭礼上跳舞,制作口嚼酒,与日本神社、巫女与祭典相关;女主角用来扎头发的红绳,则是日本传统的组纽。看完电影,淘宝上立即有人组团买组纽。
反观每年出产了大量古装影视剧的中国,到底输出了什么?《长城》中,长城和饕餮算不算中国文化,并不是关键;一个老外领着一群中国人打怪兽,中国人一个个牺牲了,最后由老外力挽狂澜,骨子里还是一个美式价值观故事——从《独立日》《蜘蛛侠》等电影中,这种英雄拯救世界的设定无所不在。再多的中国元素,也不过是点缀而已,不会成为被人关注的重点,也不会像《你的名字。》那样,引发人们深挖其文化内涵。
不仅如此,国人对于本土文化的强烈自卑以及误读,使得原本应该作为文化输出最佳途径的影视剧非但没有往外输出太多亮眼的东西,反而是为他人做嫁衣。
这种文化自卑的表现之一,就是不愿使用真正的中国元素。比如电影《钟馗伏魔:雪妖魔灵》,钟馗捉鬼是非常本土的题材,但电影在设定上一开始就蔫了——女主就不该设定为雪妖。雪妖是日本的妖怪,唐代有那么多志异题材,主创都看不上眼,偏偏选了这么个完全与中国无关的形象,甚至连女妖的造型设计,都酷似日本能面(能剧的面具)的蛇,即女性怨灵。
中国影视剧的古装造型,在既不知彼亦不知己的状态下,已经跑偏了。最具代表性的是古装的披发(在中国文化中只有疯子、罪犯才会披发),还有效仿日本打褂的长外披等。近年来,一些中国古装影视剧大量使用日本面料,以达到想要的“汉唐”效果。比如《武媚娘传奇》,无论是整体服装的设计,还是人物头上各种江户细工花的饰物,都遭遇了和服爱好者的吐槽。打褂和细工花的出现,要迟至同时期的清代以后。这种以和为唐、以和为汉的标准,几乎成为影视界高层的共识。电影《聂隐娘》在微博上的评价两极分化,非专业观众认为这部电影展示了唐代风貌;历史界人士则认为片中的建筑、陈设、服装等日风甚浓,根本谈不上还原唐代;而刻意使用的文言文对白,被认为无此必要。
除了媚日,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崇洋。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在美术、造型、服装设计等方面尤为严重。比如取材于《聊斋志异》的《画壁》,正常的做法应该是从中国古代与神仙有关的绘画资料中寻找灵感,然而片中的仙界,却像山寨版的奥林匹斯山,仙女们衣不蔽体,甚是性感,简直是希腊女神跑错了地方。去年号称大卡司的《封神传奇》,那些金光闪闪充满金属感的造型被群嘲“迎面扔了一坨坨黄金垃圾”,狐狸精妲己也被改成蛇精,整个造型仿佛抄袭自蛇发女怪美杜莎;而《锦衣卫》里的大漠黑帮,看着就像《加勒比海盗》里的海盗头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拿着中国的物料,却非做成西餐才觉得可观,再传统、再本土的题材,做着做着,就成了洋泾浜或网友戏称的“城乡结合部”。
这种混乱的大拼盘状态,就像蹩脚的美国文化的翻版,折射了某些人对待中国文化的一种矛盾态度:一方面,动辄批判传统文化,根本没有深入却妄论精华或糟粕,一方面,心心念念地抱着大明在韩国、大唐在日本的误解,滥用他国的东西;一方面,以五千年文明自负自怜自艾自怨,一方面,又对现实横加指摘,各种敏感不适应。
晚清之后整个中国陷入积弱状态,同时期西方则开始了工业革命,两相对照,不免让当时的知识分子产生了羞愤之情。“五四”时期,包括鲁迅、胡适等人都曾提出一些今天看起来相当偏激的说法,诸如废除汉字、实现文字拉丁化、废除戏曲,等等。这是同时代的一种共性,比如发端于20世纪初的未来主义,其主旨就是反抗旧时光,并把一切传统视为陈腐、过时。而日本人早在上世纪后半叶,就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重塑了。中国古装影视剧却一直缺少自己的镜头语言,上世纪一度出现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动画片等,但没有持续下去;目前的古装影视剧,要么是武侠,要么是权斗、宫斗,沦陷于某种大叙事,无法深入更细的点。日韩影视剧则通过更细致、更具像且真实的细节,将本国文化之美传递给观众,并形成一种周边营销。这就是目前中国所短缺的东西。
当今中国影视剧中所表现的文化,就像一个虚妄的帝国,里面的东西几乎全是当代人自我想象以及与外来文化混杂、拼凑出来的结果。就像一个濒死的人,不来个彻底的换血手术,恐怕很难再世为人,要改变中国影视剧的现状,需要从业人员放下偏见,清楚自己的定位,并以真诚的态度朝花夕拾。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