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现在只选择跟年轻人交流。”李开复不久前复出,拒绝了某台湾大佬的邀约,这位过去孜孜不倦给年轻人提忠告的60后,如今强调自己的定位是“做年轻人的朋友”而非“青年导师”。
“未来永远属于年轻人,不管年轻人有多少缺陷,一定是年轻人的世界。”另一个60后俞敏洪,去年年底做演讲时表示,希望自己的墓志铭刻上“他一生与年轻相伴”,而“如果那一天只有一个人来看我,我希望这个人不是徐小平,而是一个年轻人”。
比他们稍年长的50后徐小平,已经在和年轻人做朋友了——两年前,他投资了80后周首的图片社交软件nice好赞,而nice好赞的用户群体是比周首更年轻的90后。从分享自己打上CK和拉夫劳伦标签的着装,到分享加州阳光的旅行,59岁的徐小平学着用这个受到年轻人欢迎的“潮App”,“每次用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是90后”。
当一个个导师争先恐后对90后表达谦虚,作为在“自私”“垮掉的一代”批评声中成长起来的80后,许多人难免质疑:固然年轻人引领未来消费,但是,“老家伙们”对90后如今的追捧,是否表现得太过宽容甚至谄媚?
在代际问题上,1984年出生的周首,倒是从来没有这种矛盾心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人也被称垮掉的一代,但出了非常多的优秀、成功的人,包括乔布斯。”周首相信,每一个代际都有自己的社交语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应该坦然接受,甚至可以去享受对方的生活方式。
虽然新近公布的“生活方式报告”以“90后”命名,但周首并不认为nice好赞就只是为90后服务的。“不是做给一群人,而是要做一种状态、一种生活方式,这个核心词就是年轻。”他带着团队调研发现,年轻人中,90后和95后,甚至1992年和1993年出生的人群,彼此都有很多差异,90后其实只是一个笼统的划分。
而之所以把“90后”和“年轻人”划等号,他的考虑在于,“年轻人”这个词汇是含糊的,而说到90后,人们在脑子里能够很立体地去描绘那些真正的年轻人,“在这个年龄阶段,不管是16岁还是25岁,不管是在校园还是在职场,他们的好奇、渴望,对发现更多美好东西、让生活变得更不一样的热情,是nice好赞想要描绘的产品状态。”
说白了,年轻是一种状态。你为什么输给年轻人?肯定不只是年龄。
很可能你年龄未老,却心力先衰——越来越不喜欢改变、越来越丧失兴趣、认识新朋友的速度钝化、怀疑完美而对不完美深信不疑……以上“初老症”症状,你中了几条?
年龄也不意味着经验,至少,别再用80后的“拒绝标签化”来揣度更年轻人群的心态了,他们拒绝被别人归类,但乐于为自己代言。别说90后,你看“2005”的李嫣,已经勇于在社交媒体分享时尚心得、和网友互动了,“李老师”年龄虽小,那份自信、蓬勃,足以让众多成人粉丝为之俘获。
标榜自我并擅长自我营销,热衷交流并善用社交媒体,以90后为代表的这些年轻群体,正在影响当下商业形态。“越来越多的商业品牌从中看到了端倪,从而选择nice好赞作为传播渠道,‘让年轻人去影响年轻人’。”
关注更年轻的人的生活方式,对每一代人来说,都是一种自省和学习。
和年轻人做朋友
先来看懂90后
爱晒试衣间,男生优衣库,女生H&M;赞腰不赞胸,热情不滥情……两年、七亿个标签,nice好赞总结年轻人对生活的选择与崇拜。
——90后男生最喜欢给晒腰的女生点赞,女生最喜欢给晒人鱼线的男生点赞。胸部、臀部这类大家以为会吸引大量男生关注的部位不再起绝对作用。90后终究还是看脸。
——肌肉男和小受的受欢迎程度大致相等:平均点赞数肌肉男为22.27,小受为22.15。
——90后整体的恋爱观并没有大众认为的那样滥情,68.94%的90后平均每3年分手一次;有5.46%的人几乎天天都在秀恩爱,但其中有一半的人,每天都会和不同的异性在一起。
——90后在酒店里最爱做的事情是:对着镜子拍照。
——排除北上广深人口基数较大的城市后,成都、重庆、西安、乌鲁木齐、武汉成为最让90后觉得寂寞的城市。
——排除北上广深人口基数较大的城市后,珠海的发照片秀恩爱指数最高,其次是中山和惠州——广东的单身狗,你们过得还好吗?
——宿舍楼下、万达广场和欢乐谷,入选90后表白圣地前三。
——相比“撸串”、“火锅”、“小龙虾”等重口味食物,90后的味蕾更清新,他们最喜欢的是比萨、抹茶、芒果、草莓和提拉米苏。
—— 90后最喜欢的国产快餐连锁品牌,兰州拉面荣获冠军,桂林米粉、沙县小吃紧随其后,而黄焖鸡米饭也“长江后浪推前浪”。
——90后男生最爱晒优衣库的试衣间,“热门景点到此一游”;女生最爱晒H&M的试衣间,“看我是不是美美哒”。女生喜欢H&M试衣间其中一个原因是:试衣间面积较大,自拍时施展得开。
——爱在社交平台晒奢侈品的90后,打的地点标签多为国外,尤其罗马、意大利、伦敦;晒潮牌的,地点标签多为国内,比如三里屯、地王广场、长乐路。而在年轻人贡献以及关注的品牌标签中,潮牌占比约是奢侈品的3倍。
数据来源:nice好赞
“晒”出认同感
80后CEO周首:当一个有趣的年轻人
文/邓娟
颜值不高、成绩平平,如何吸引女生视线?项目难题、融资困境,如何争取天使投资?周首告诉你:当一个有趣的年轻人。
和周首交谈是一件让人感到非常有效率的事情,他具备创业者的一些共性:日程忙碌,时间以每10分钟、30分钟切割;语速够快、声音够大,减少沟通成本。
但他也充满年轻人的特质:真诚、愿意倾听,会在接收到一个问题后友好地表示“明白”。
作为一家社交应用的创始人,周首在青春期却曾是不会和人交往、说话还有点结巴的内向学生。当时北京的中学里,能成为焦点的男生要么长得帅,要么成绩好,要么球技高。哪样都不占的周首“浑浑噩噩地度过初一到初三”。
他最早认识到“晒”的快感,是由球鞋开始的。变化发生在一天早晨,他穿父亲送的一双耐克鞋上学,也不认得品牌,只觉得真好看。他清楚地记得,当他走过操场,先后有三个男生、一个女生,跑过来问:“你这双鞋在哪买的?”
“我当时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觉。”周首意识到,一双鞋,便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不一样。
他开始有针对性地买鞋,为了有足够的钱买,也琢磨起卖鞋。1999年,第一次上网的周首发现Ebay上有许多他没见过的鞋。他把这些打印下来制作成宣传册,凭着莫名的勇气,到各班推销,甚至去游说北京的鞋店“我可以在国外买到,供给你”。
逐渐地,周首发现,“晒”的冲动给他带来的,不只是一双双鞋和一点点钱,更开启了后来的事业。
天使投资人王强考虑给周首投资的那个下午,nice好赞的前身还叫“潮流先锋”,那个项目难以融资,面临解体。坐在周首办公室一张弹簧已经没有动力的沙发上,3小时谈话后,王强决定再给这个年轻人一顿饭的机会。
打动王强的,是沙发对面墙上“一幅令我一辈子难以忘记的球鞋照片”,“我觉得周首一定是不一样的人”。
那些鞋子是“球鞋控”周首和自己团队的原创。但在做导购平台的过程,他有了新的认识——光卖鞋没有用,“你需要得到你那些同类的认同”。他决定砍掉自家产品的导购功能,转型做让用户在照片上打品牌标签并分享的图片社交应用。
许多人对图片社交的概念来自Instagram,帮人打标签的nice好赞也被外界打上“中国版Instagram”的标签,但周首认为自己做的事情不一样:Instagram侧重图片美感,而nice好赞提供的是分享和发现生活方式。他相信“用照片连接同类,能够真正做出来一个全新的社交网络”,因为图片比文字更丰富,而图片加标签,能够简明、清晰地代替文字。通过nice好赞,“把人最本质的对于美好和新鲜事物的追求放大”,相同的标签关联不同的用户,使得陌生的人、陌生的世界发生了细节的联系。
周首是典型的nice好赞用户,他分享了4917张照片、482个标签,封面头像的标签为“最近在健身;就是爱吃;还是visvim脑残粉”,visvim是他喜欢的品牌。
他确实感受到了图片社交给生活带来的惊喜:去年他去冲绳,没有像以往那样上旅游网站做攻略,而是在nice好赞查询标签,看到一个用户标注的非常美的日落。“她不仅告诉了我这个酒店的准确位置,更将在酒店哪个位置、哪个时间段可以看到最美的日落告诉了我。”
这就是标签关联的有趣之处,周首说,如果不做这个,他也希望生活充满乐趣,因为“nice好赞好赞,生活更赞”。
我的婚恋
我做主
中国新女性婚恋观
一位“剩女”,十周,三十场约会,从恋爱走向婚姻殿堂。
一档乐视的明星婚恋真人秀《十周嫁出去》迅速走红,原因在于,它重新还原了中国“剩女”的真实一面,将娱乐现象上升至社会学层面,并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剩女”决不可耻。她们其实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群拥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的优秀女性。她们有事业和故事,有追求和要求,有技能和情趣,有圈子和朋友,只是没有结婚。
她们绝大多数不拒绝婚姻,只是拒绝不完美的选择。随着社会越来越宽容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要内心独立,女人完全可以选择一个人独自生活。
别再逼婚了,请还给她们婚恋的自由,让想单身的单身,让想结婚的结婚。
让想单身的单身让想结婚的结婚
文/何驰
“剩女”之中,绝大多数不拒绝婚姻,只是拒绝不完美的选择。她们的状态既是自我选择也是社会造就的结果,她们没有伤害谁。单身和婚姻一样,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请还给她们选择的自由。
中国婚姻市场其实早已进入“剩男”时代,但公众的目光仍聚焦“剩女”。“剩女”承受着比“剩男”更大的社会压力。她们年过28岁就算“剩”了,而男性可以被容忍到35岁。
在“剩女”这个反动词汇背后,其实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群拥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的优秀女性。她们有事业和故事,有追求和要求,有技能和情趣,有圈子和朋友,只是没有结婚。
她们之中,绝大多数不拒绝婚姻,只是拒绝不完美的选择。她们也想找到“真命天子”,但或者是运气还没到,或者是未婚男人跟她们想的不一样。她们有的选择继续单身,有的被迫进入相亲和猎婚市场。
她们并不孤单,只是偶尔焦虑。社会对她们最小的帮助,应该是宽容;男性对她们最大的赞美,应该是真爱。毕竟,她们的状态既是自我选择也是社会造就的结果,她们没有伤害谁。
单身和婚姻一样,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请还给她们选择的自由。
某种程度上讲,单身其实是个伪命题。很多时候,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单身就必然孤独,单身就意味着失败。其实,孤独的真正来源并非无人陪伴,而是不完整的内心、贫乏的个人世界、狭隘而短浅的视界以及无边无际难以控制的欲望,所以,真正的问题永远是:你能否勇敢而独立地去建立自己的生活标准,去开创一种更为积极的生活方式。
单身被妖魔化由来已久。事实上,这也不独是中国人才有的偏见。在许多国家,单身成年人在他者视角下的群像描绘,总是颓丧而不幸的。
日本作家酒井顺子以自嘲的口吻在2006年出版的《败犬的远吠》写道:平庸又无能的女人,只要结婚生子,就是一只胜犬,而美丽又能干的女人,只要过了适婚年龄还是单身,就是一只败犬,整个人生都是失败的、不可能幸福的。
无论颜值高低,只要单身,女人就会被加上挑剔、强势、古怪、咄咄逼人、不解风情甚至性冷淡的标签。而男人的待遇也不见得好到哪去,英国作家塞缪尔早就给单身男人下了判词:“满脑子是怨恨,出语尖酸,牢骚满腹,暴躁易怒,幸灾乐祸,一个人活着,既无感情,也不能令他人感动,这不是自绝于人类,而是被人类排除在外……”
对于选择单身、完全有能力把自己生活安排好的人,自律不是问题。至于那些把婚姻当作救命稻草的,连一个人的日子都过不好,如何过好两个人的生活?单身或婚姻,都是聪明人才能玩好的游戏,根本不必相互妖魔化。
无论单身还是已婚,其实每个人都是心灵上的单身。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的一个发现是,与以往相比,今天有更多的人选择独居生活,是因为有更多的人能够负担这样的生活。“独居生活有助于人们追寻神圣的现代价值——个人的自由对自身权力的掌控以及自我实现。这些都是自我们青春期起直到生命终结,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价值。独居生活使人们可以在适宜的时间,以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独自居住的好处不胜枚举,单身女性因而有了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来避开来自家庭朋友的社会压力,并充分发展自我。她可以工作到深夜而不用担心其他人的想法,她可以有时间阅读以丰富内心,她可以观察自身,自省以改变自己的外表形象,最重要的是,她的隐私得到了保障,并可以更自由地体验冒险和纵欲的生活。”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这样写:“每一个人对别人而言,总是显得深奥而神秘。那些在黑暗中的聚拢在一起的住宅,各自隐藏着自己的秘密;每幢房子的每个房间,又各自关闭着自己的秘密;而各个房间里数千只胸膛里跳动的每一颗心,即使对于它最亲近的另一颗心,也是一个秘密。”
婚姻与单身生活,都可以成为一座秘密花园。它拥有无数独立的领地,生长出无数妖艳花朵——在这座花园中,没有一朵花能够成为另一朵花的花蕊,没有一棵树能够成为另一棵树的依靠。让想结婚的结婚、想单身的单身——让每一道目光都有权利望向内心最深沉的愿望,让每一个自我,都有机会生长成为坚固完整的城堡。
李银河
《十周嫁出去》引发的几个思考
早早把自己嫁出去还是中国女人最大的心愿、最大的焦虑。这也是《十周嫁出去》这档节目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
思考一:为什么中国女人全都急于嫁出去?
《十周嫁出去》一出笼,就引起极大关注,火爆得不得了。我想到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所有待嫁的女孩最焦虑的一件事,就是要想办法把自己嫁出去,不但要嫁得好,而且要嫁得快。安又琪不仅在这个节目中像古代公主选驸马似的,从成百上千的男人当中挑出自己最中意的人选,而且竟然预定了佳期:仅用十周时间就找到这个可以嫁的人,并且成功地把自己嫁出去。这样的质量和速度是所有姑娘的梦想,她们也许根本找不到这种质量的男人,而且已经找了好多年,所以怀着好奇,怀着期待,甚至怀着嫉妒之心,关注着这档真人秀。
问题在于,为什么中国女人全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其他国家的人也如此吗?BBC的记者在观摩了一个中国的相亲大会后,做了一个关于中国人婚恋观的报道,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对我个人而言,婚姻只是一种选择。而在这儿,婚姻则是某种义务。”这个感觉可谓一针见血。在个人本位的社会,结婚只是一种选择,而在家庭本位的中国社会,结婚却是一种义务,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请注意那个“当”字,对于中国人来说,结婚是必需的,不是多种选择当中的一种。在北欧国家,只有半数人走进婚姻,其余一半只是同居或独居,并不结婚;在日本,单身人群也占到了人口的40%;在美国和法国,单身人群占30%;最极端的数字来自匈牙利——结婚的人只占人口12%。所以说,在那些社会,结婚就只是人们多种选择中的一种,而不再是唯一的选项了。
至于说到这种差异的原因,那是因为在个人本位的社会,最被看重的价值是个人的快乐;而在家庭本位的社会,最被看重的价值是家庭的繁衍和家庭关系。
在当代中国,虽然单身人群有增加趋势,但是主流文化还带有家庭本位的浓重色彩,所以早早把自己嫁出去还是中国女人最大的心愿、最大的焦虑。这也是《十周嫁出去》这档节目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
思考二:嫁给爱还是嫁给钱?
在《十周嫁出去》当中,安又琪公开申明:“我选择等待真爱。我选择来参加这个节目,我希望可以给我自己更多的机会,也可以认识一些很不错的男生。如果有机会,可以跟他牵手走完后面的人生。”在节目当中,她的表现可圈可点,用言行为她的“等待真爱”做出了注解。例如,在结束与一个有钱人的相亲约会后,安又琪鄙夷地说:“他除了送礼物炫富之外,其实我什么东西都没看到。很空,只是在送东西。我不了解他。”
在当今中国,人们在选择结婚对象时越来越看重物质,不看重精神;看重钱,不看重爱。择偶中的拜金主义愈演愈烈,直到有一位形象美丽、语言生动的女青年在电视的相亲节目中公然说出“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上笑”,择偶实践中的拜金主义终于以其丑陋与无耻的形象横空出世,让所有的人像遭到当头棒喝一样为之震惊。宝马和自行车是金钱的多与寡;哭和笑是爱情的有与无。在金钱的诱惑面前,爱情被无情地抛弃,只能灰溜溜地向隅而泣了。
不能否认,金钱的诱惑力是巨大的,而且在当今中国其诱惑力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衡量贫富分化程度的基尼系数只有0.2,是全世界财富最平等的国家之一;到了新世纪,基尼系数已经飙升到0.5,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国家的行列,远远超过引发社会动乱的警戒线(0.4)。在婚姻成为一步登天或者坠入地狱的契机的时代,让人们忽视金钱,那是一个太过理想主义、太过浪漫主义的要求,定力不到较深程度的人尚且做不到,遑论芸芸众生。
另外,爱情这个东西来到中国也才不过一百多年而已,在此之前,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爱情从来不被看重。因为乡土的中国是一个家庭本位的社会,从来不是个人本位的社会。人们生活中的主要价值是生育子嗣,祭奠祖先,壮大家族,光宗耀祖;个人的快乐是一个很不重要的价值,常常是被人忽略的。
弗罗姆曾指出,在欧洲中世纪,“个人”的意识(概念)尚未形成。在我看来,中国人的不看重个人快乐、不看重爱情,其实质归根结底就在于个人意识尚未形成。正因为人们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人,有自主意识的个人,他们才能把不幸福的婚姻“凑合”下去,他们才会认为个人的快乐与幸福同家庭的稳定相比是无足轻重的事情,他们也才能在个人的感受与家庭及婚姻的形式发生冲突之时,使个人的感受屈从于家庭和婚姻的完整形式,并且认为这样做并不困难。而对于一个个人意识业已形成的个人来说,这样做就要困难得多。
既然不看重爱情的择偶观来源于个人意识的缺乏,既然欧洲人在中世纪也经历过个人意识缺乏的时期,那么重金钱轻爱情的择偶标准的盛行就不是一个纯粹由文化因素决定的现象,而应当说是一个阶段性社会的产物,即以家庭价值为主的传统社会的产物。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随着个人价值的出现和上升,中国人也会逐渐放弃这种择偶观,在金钱地位的考虑之外,爱情的份额已经从无到有,并且将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
百年来,国人择偶标准中的爱情因素已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识阶层扩大到其他阶层、从社会上层扩大到社会下层的过程。目前,普遍的状况仍然是金钱第一、爱情第二;我们可以期待金钱和爱情的平起平坐;在理想中的将来,或许国人的择偶标准能够最终演变为爱情第一、金钱第二,因为爱情毕竟关系到人一生的幸福和快乐,关系到婚姻的质量和人生的质量。当人们超越了基本生存困境可以满足温饱之后,对于快乐和爱情的需求会逐步提出。尤其是现代中国逐步从家庭本位的价值观向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期待,爱情因素在择偶标准中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这个人们普遍为嫁给钱还是嫁给爱而焦虑迷茫的时代,《十周嫁出去》大张旗鼓地推广嫁给爱而不是嫁给钱这种价值观,真是善莫大焉。
思考三: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嫁给爱?
看到这档纯洁、高尚、美好的节目,人们的观感并不全是正面的,例如羡慕;也会有些负面的情绪,例如嫉妒。在当今社会,虽说所有的人全都人格平等,但是人仍然无法摆脱天生的不平等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天赋不平等有两个,一个是容貌,一个是智力。有人天生丽质,像安又琪,有人平凡丑陋;有人聪明,有人愚笨。由于节目中的候选男友全都比较高大上,不是歌星、影星、艺术家、运动员,就是有钱人,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经济资本的占有还是文化资本的占有,都高于一般人,为爱结婚的机会也高于一般人。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嫁给爱呢?是不是人人都能找到爱呢?
中国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夫妻感情再好,如果没有达到温饱线,就没有办法得到快乐。我们鄙视社会中那些没房没车的人坚决不嫁、宁愿嫁给钱也不愿嫁给爱的女人,觉得她们俗不可耐,可是,鄙视她们的人大都是比她们占有了更多资本的人。除此之外,有时这些底层的女人面临的不仅是愿不愿意嫁给爱的问题,而且会遇到根本找不到爱的困境。由于贫穷、丑陋或者平庸,有可能她既没有爱上一个人的机会,也没有人会爱上她,处境悲凉。
社会学研究表明,在温饱线下,物质条件与快乐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越穷的人越不快乐,越富的人越快乐;但是,一旦过了温饱线,物质条件与快乐就不再相关了,也就是说,快乐跟富裕程度就不再有关了。因此,我们应当对线上和线下的人群区别对待:对于温饱线下的人群,不必苛责他们看重物质,不看重爱情;对于温饱线以上的人群,才应当倡导轻视物质、看重爱情的婚恋观。因为一旦超过了温饱水平之后,择偶时看重爱情的人们在婚后的生活中会获得更多的快乐,而嫁给钱不是嫁给爱的人就不会获得快乐,甚至会收获痛苦,就像那位拜金的女孩,她即使坐在了宝马车上,不是仍旧在哭吗?
尊重真实,尊重真爱
《十周嫁出去》,
一场关于婚姻的人生真人秀
文/达达
或许是时候停止将“自由独立”与“渴望婚姻”对立起来了——能够让每一位女性都毫不避讳地谈起对事业和家庭的渴望,才是让女性真正获得平等的正确方向。
经典浪漫喜剧《欲望都市》中的女主角凯瑞,曾经有过这么一个观察:如果是一个男人在女人窗下丢石子、表现得热情而鲁莽,他会被认为是浪漫的骑士。而同样的场景换成女人,她的形象要么与饥渴挂钩,要么就会变得不端庄。
随着女性经济独立的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三高”(高学历、高薪酬、高品位)女性在严苛的现实中觉醒,并引领了世界性范围内女权主义的兴盛。而在这些看似强大的独立宣言背后,有一条同样脆弱的逻辑:那些年龄到了、钱赚到了、社会地位也有了的女孩子,最好不要表现出对婚姻的渴求。因为那样既会破坏掉独立女强人的气势,又会让人觉得她们不是不屑于传统婚姻,而是真的被剩下了。
在2009年,《新周刊》就已将“剩女”定义为“反动词汇”。因为在“剩女”这个词汇背后,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群拥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的优秀女性——她们有事业和故事,有追求和要求,有技能和情趣,有圈子和朋友,只是没有结婚。她们之中,绝大多数不拒绝婚姻,只是拒绝不完美的选择。她们也想找到“真命天子”,但或者是运气还没到,或者是未婚男人跟她们想的不一样。她们有的选择继续单身,有的被迫进入相亲和猎婚市场。对于生活自由度更大、社会权利更高的她们来说,单身与婚姻都只是平等选择项,而并非倾向某一方的必选项。
抛去社会对“剩女”的臆想与定义,你会发现她们并不孤单,只是偶尔焦虑。社会对她们最小的帮助,应该是宽容;男性对她们最大的赞美,应该是真爱。毕竟,她们的状态既是自我选择也是社会造就的结果,她们没有伤害谁。
毫无疑问,生于1982年的首届《超级女声》冠军得主安又琪,属于她们中的一员。她属于典型的职业女性中的一员,大龄,有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已经成型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对爱情还不死心的憧憬,也有对婚姻真实实际的要求,还有一堆需要未来伴侣来迁就和照顾的毛病,总之,她属于在中国现实社会中,被定义为“最难嫁”的那一卦。
在2015年,安又琪做出了与大部分剩女完全不同的姿态:以真实的身份走上电视,面向全国网络征婚,在10周内与30位男嘉宾完成30场约会,最终走进婚姻殿堂。这30位男性是在参与自我报名的所有网友中,由网友投票而出——他们每一个人,都属于完全不同的男性类型,都能够勇敢地走上电视追求所爱。
《十周嫁出去》节目的基本价值观是:“尊重真爱,尊重事实,同时基本的伦理道德不要破坏。”
那么问题来了。在其他各种类型的真人秀节目以明星式表演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乐视为何要冒险用一个真实的女明星的真实婚姻需求,打造《十周嫁出去》这样一台具有风险性的真刀真枪真人秀?
《十周嫁出去》节目组认为,与其他类型的真人秀节目相比,《十周嫁出去》完全为互联网平台而生,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从节目的一开始,男嘉宾的报名过程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而报名以后决定谁有资格跟安又琪约会,又要通过网民投票决定;最后跟谁结婚,安又琪意见很重要,闺蜜意见很重要,但网友投票也很重要。“网民参与进来同时改变整个节目的走向,改变整个节目的形式,这是一个深度的互联网参与的节目,这是当时乐视选择做这个节目的原因。”
乐视网总制片人郝舫认为,乐视的乐迷们能够直接参与进来,是他选择节目的重要标准。从节目本身来说,男乐迷直接成为约会对象,女乐迷们决定安又琪的约会对象,甚至决定她最终嫁给谁,再加上“剩女”这个话题的天然热度,以及人人参与决定“终身大事”的八卦心理,最终使得《十周嫁出去》目前4期播放量达8600万、销售过亿,成为网络自制综艺界的受宠爆款。
作为视频网站,乐视网自然不会像电视台那样,热衷于倡导和推广主流价值观。对于这个网络之子,乐视网与生俱来的自由基因,反而更有可能为多种婚恋价值观提供平台。
《十周嫁出去》的制作团队早已发现,之前在中国,姐弟恋很难被接受。而在现在的娱乐圈,甚至就在我们身边,姐弟恋、忘年恋、闪婚等在之前不可能成为主流的婚恋价值观,都已被大众慢慢接受。所以节目组倡导这样一个基本价值观:“尊重真爱,尊重事实,同时基本的伦理道德不要破坏。”
从这个角度出发,节目的制作团队认为,只要出发点正确,并处于帮助他人真正需求的目的,没有什么事是不应该或者不可能被完成的。《十周嫁出去》与其说是一档明星真人婚恋真人秀,不如说是一场安又琪的婚恋实录。节目组只作客观记录,不对安又琪的婚恋观做任何左右和把控。如同郝舫所说,“安又琪就觉得她来就是来找老公,不是来陪着你们聊天什么来浪费时间来演戏,这是她非常强烈的一点”。甚至在节目第一集中,有位编导就因为“是演还是真”的理念问题,被节目组劝退。
安又琪作为剩女代表,既承受了剩女的压力,也要向社会解释为什么剩女难嫁。
在中国人的婚恋观里,从恋爱到婚姻的整个过程都应该是私密的。而如今,安又琪作为剩女代表,既承受了剩女的压力,也要向社会解释为什么剩女难嫁。
作为勇于站出来将结婚需求暴露给全国观众的女主角,安又琪的婚恋观其实很普通,与大众刻板印象中女明星的婚恋观不一样。在节目组眼中,安又琪就是一位亲切的邻家小女孩。“琪琪是以非常真诚的态度来与每一个男嘉宾约会的,无论结果如何,各求水到渠成、问心无愧。”
作为安又琪的有力后盾,她的四位闺蜜沈梦辰、黄雅莉、刘维、张大大之间除了统一战线,也避免不了有一些冲突,但也不是特别有原则性的矛盾。
从性格来说,安又琪属于偏内向又坚定的那种,略微有一些倔。而这些闺蜜和安又琪属于性格互补,有意见略微不统一的时候,她们会根据对彼此性格的了解,相互让步。这也是因为《十周嫁出去》一直在坚持“真实”原则,如果没有这些真实的朋友,做一档婚恋真人秀,女主角安又琪在节目中所面临的选择与境况会更加艰难。
在安又琪与闺蜜团挑选丈夫的过程中,最看重男方的品质是真诚与真实。这位勇敢亮出自己的“最不红的超女冠军”,对男嘉宾的要求并不多——“长相过得去”、“个子过得去”、“没有一定要嫁给有钱的”。
虽然节目的出发点是满足安又琪的结婚需求,但这种在十周内就要嫁出去的节目形式免不了受到质疑。丁丁张就曾这样评价这档节目:“《十周嫁出去》猛一看当然带着很多商业和利益点,或者还有对于收视人群的精妙计算,但更不阴谋论地讲,也许只是安又琪的个人选择,或者是制作单位用娱乐手法合理合法使用一个女孩渴求真爱的好胜之心,但必须嫁,必须十周嫁,必须在大众眼前嫁,这命题还真有当年封建大家长的说一不二,让人看了真想带着马扎到制作单位门口静坐。”
丁丁张说:“女权主义者未站出来反对大概一是国内女性尚停留在救猫救狗自拍美图秀秀的初级阶段,二来是混淆了嫁出去和找到真爱这两件事儿的区别,也没准真的愚蠢地认为天时地利人和地创造浪漫是件美好的事,或者娱乐节目太多了谁也没当真看看就算了,但女人必须嫁这件事儿怎么驰骋千年还跟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而爱上一个人发生一段感情关系仍必须以‘嫁出去’为前提?”
对于这种批评与质疑,或许倡导了半辈子摇滚精神的郝舫在采访中所说的一段话,可以以自由之名做一个有力回击:“互联网的心胸更开放,越拥抱未来的人越能得到未来。只要是没有定下来要结婚,每个人都有多一种选择的权利。但有没有这个担心?有。但会不会没法录了?我觉得不会。如果说安又琪真有一天已经心有所属了,没得拍了,已经定下来跟谁结婚了,那节目就改成最后三集,就天天为她准备婚礼。有什么不可以呢?这就是这个节目真正有趣有意思的地方。”
单身和婚姻一样,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每一个独立、自由而聪慧的女性都有权利追求想要的一切。
在《十周嫁出去》节目组眼中,“剩女”这个词不存在。他们只想把社会中归结到“剩女”这个群体的女性的真实感情态度和感情生活,通过真人秀的方式,呈现在节目中。对于婚恋,节目组和乐视网的态度都是支持真爱,不进行任何感情与道德评判,仅起到红娘作用,从而给故事的参与者更多表达和选择的权利。
单身和婚姻一样,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每一个独立、自由而聪慧的女性都有权利追求想要的一切——这其中当然包括婚姻。或许是时候停止将“自由独立”与“渴望婚姻”对立起来了——能够让每一位女性都毫不避讳地谈起对事业和家庭的渴望,才是让女性真正获得平等的正确方向。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