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林润生已经离他的家乡味道很远了,从15岁去澳大利亚学厨开始,到如今快三十岁时在广州的红砖厂开了一家小西餐馆,每天吃的都是厨房里意大利和法国味道的食物。他以自己的英文名“Grover”给餐厅命名“格罗夫”,要向这里的人展现他所知的美味。
在广州做西餐向来都是个挑战,粤菜势力强大,从早茶下午茶到夜宵,没有给其他菜式留半点余地,但这是厨师格罗夫一开始就预见到的。在澳大利亚一家米其林餐厅工作时,有客人跑进来点了道吞拿鱼鱼生,在这家以海鲜闻名的餐厅里,鱼生上桌前已经过厨师精心调味,但客人坚持让侍应生向厨房要了酱油,主厨问那是什么客人,侍应生答:中国客人。林润生回忆当时“站在厨房里觉得很尴尬”,后来却发现,不单单是那位香港客人,即便是在外生活多年的华人,对西方的饮食文化也都充满偏见。
因而,等到回国期间吃了几次国内的西餐后,他觉得有义务来跟大家分享什么是正宗的意大利菜和法国菜。他把厨房做成半开放式,雇了厨子每天做新鲜意大利面,寻找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的香草(譬如牛至叶“Oregano”)供应商。但客人会问:为什么你们的意粉不是圆的?
圆意粉是工厂用机器压出来的,手工做出的意粉由于是从一大张面皮切下来,通常是扁身的,但偏见的养成和去除同样需要成年累月的时间,格罗夫餐厅开始加入“一点点中国的口味”。同样是肉酱意粉,洋葱、西芹、胡萝卜等原材料来自本地,自然是中国味的;肉酱则由牛肉猪肉混合而成,这是意大利某些地方的传统做法,又能让中国食客觉得不单调;在意大利特色鲜明的香草上,“牛至叶、罗勒、百里香、迷迭香这些我会用少一点点,蒜头会多用一点,让它更偏向中国菜一点”。另外一个迁就的部分是芝士,意大利人会撒上很多很多芝士,但在格罗夫餐厅,客人可以自行决定。至于传统的肉酱意粉做法,红酒与番茄什么的,就得一步一步按着传统来,坚持不做成中国炒面。
还有一道菜是牛肉汉堡。西方传统的做法是用绞碎的牛肉加上各种香料和调料,随后捏成一块少说也得有200克的肉饼,而中国的“传统牛肉汉堡”是麦当劳里机器压成的小小一块没有任何调味的肉饼,客人反而不喜欢丰富口味的汉堡。厨师格罗夫说这些问题现在依然存在,但也正在得到一些肯定,一切都得慢慢来。相比一个劲地介绍自己的菜有多好吃,他更希望能让顾客消除饮食上的文化偏见。“西餐和中国菜一样,大家都是一天三顿,只是吃的东西不同而已。我想做大家都吃得起的西餐厅,让大家都来尝一尝,了解这种不同的饮食和文化。”这也算是一种饮食民主了吧。
跨界菜(Fusion)在多年前红极一时,随后被迅速抛弃,盖因真正好吃的食物,无需加入异域风情。厨师格罗夫说厨师都是很坚持自我的拧巴人,因此格罗夫餐厅不会刻意做潮汕味、广州味乃至中国味的西餐。他和他的餐厅要做的不仅仅是美食,还要消除饮食的文化偏见。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