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西安传销组织的“老鼠仓”里卧底采访过。一个强烈的感受是,海底捞对员工的态度跟传销组织对成员的态度,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海底捞把它用到了正道上,成了一家优秀的企业。
我从“老鼠仓”出来后,到工商部门举报。当地工商所的干部说,有不少企业主找到他,希望能介绍几个讲传销的“老师”,去帮他们培训员工。因为那样的组织凝聚力,是很多企业主所羡慕的。
传销组织中的成员,很多是“农二代”,他们多在外打工失意,或长久离家感受不到亲情关爱。误入“老鼠仓”后,不光能定期“学习培训”,互助“成长”,还能过上组织生活,互相关爱,尊卑有序。
组织的温暖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海底捞,你学不会》作者黄铁鹰写了这样几个海底捞案例:
北京八店的张海霞说:“我是2006年偶然来到海底捞打工的。我以前从来没出过门,现在才知道什么是大城市,什么是同事,什么叫火锅。刚开始我很担心,我以前在家乡连小饭馆都没进过,一下子到一个有名的火锅店能行吗?培训的时候,师傅教我们认识菜品的时候,我只认识三四个。我很害怕自己被淘汰。是师傅的鼓励,让我坚持到最后。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终于学会了操作电脑。”
“我成为海底捞的正式员工一晃两年了,我不仅认识了很多菜,还吃过很多没见过的好东西。一次一个员工过生日,我们大家去金鼎轩聚餐,一次花了600多元。对以前的我来说,这简直是天文数字!如今我吃上了。”
“我还学会了怎么对待新员工,怎样同别人成为朋友。我现在还学会了打扮自己,前几天和同事出去,我穿了耳眼,买了耳坠。我打算下次休假时,再买一双马靴和一条马裤。”
另一个叫小丽的员工说,张大哥(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还总喜欢搞一些‘虚’的,经常指定一些书,比如,《把信送给加西亚》和《性格决定命运》等让我们读,还要求我们写工作日记和学电脑。那个阶段真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要知道我是连初中都没毕业呀!
而管理着6家店的“北京小区”经理谢英,最开始只是一个给其他员工做饭的“阿姨”,因为做完饭后,还能在后厨帮着切菜、收拾,被老板张勇发现,提拔为领班,后来一路培养,一路升迁,从店长到片区经理,家都搬来北京。张勇还逼着她学电脑,学开车。
谢英说,如果不是张大哥一路逼着我们学习和进步,我现在不会用电脑、不会开车,最多也就是个在后厨洗碗的服务员。我现在教育下面的干部时常说,你在海底捞上班,用上班时间学打字、学电脑和各种技能,公司照样给你开工资。你自己长了一身资本,为什么不努力多学几样?
“现在当我开车来往于几个店检查工作时,看着前后的车水马龙,有时突然很激动,我终于没有被这个社会落下!”谢英感叹。
不管是张海霞的生活见识,小丽的知识升级,还是谢英的事业发展,她们在这个组织里,都得到了进步,有的时候,进步和成长是比金钱更宝贵的财富。为了帮助员工成长,海底捞甚至还开办了自己的培训学校,员工称之为“海底捞大学”,简称“海大”。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大学毕业生黄金仙在试用期时生病了,领班马上让他提前下班。他回到宿舍之后,倒头就睡,不知什么时候被人叫醒,一看是工会成员李守业。他带来水果、脆皮肠还有猪蹄熬的营养粥。黄金仙说,自己手捧着热腾腾的粥哭了。
我在“老鼠仓”中遇到过几乎一模一样的案例。当你生病无助时,组织的关怀和爱心能带来强大的能量。
2006年,海底捞董事会决定成立工会。张勇为工会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他在工会成立时说:
“我需要最优秀的人加入到工会组织中,工会应该是海底捞的先进组织。每一个工会会员都必须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我们不是在执行公司命令去关心员工,而是真正意识到我们都是人,每个人都需要关心与被关心,而这个关心基于一种信念,那就是‘人生而平等 ’。 ”
“如果我们的会员意识到这点,我们就应该知道工会不仅仅要关心员工的伤风感冒,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改变命运的平台。那就是拼命吸引更多的顾客来海底捞吃饭,不断开分店,提供足够的职位来改变更多海底捞人的命运,这才是对员工真正的关心。”
“我要告诫大家的是:在你申请成为会员的时候,你一定要明白我需要的是真正善良的人,自愿从事这项伟大而烦琐的工作。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我坚决不同意你加入,即使由于我的疏忽让你混进工会,我也一定想办法把你找出来,踢出去。”
方双华是海底捞西安片区的经理助理,他在培训领班时说,领班每天与员工生活工作在一起,下面连着员工,上面连着店长,是企业的黏合剂,作用很重要。怎么做好一个领班?我觉得我们农村人常说的“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
工会的温暖,加上“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的管理哲学,对于年轻人来说,那种被注意的感觉,吸引力可想而知。
公平:穷人的DNA
一个12岁开始就帮着家里割麦子的年轻人,没有任何背景和显赫身世,从最底层的传菜员和门童开始干起,只用6年的时间,就成长为北京大区的总经理,管理着北京所有的海底捞店面及2000多位员工。这就是28岁的袁华强,一个很多餐饮集团想挖走的技校毕业生。
黄铁鹰说,人是群居动物,公平感主要来自和同类的对比。中国长期以来的城乡差别,使得几近认命的农民不再奢望同城里人比,但是他们会同自己人比。如果在一个大部分是农民工的企业中,他们追求公平的希望又受到挫败,比如老板的小舅子可以对他们呼来喊去,一个员工靠漂亮脸蛋就能拿最高的奖金,刚来的MBA连上菜都不懂一下子就当上经理助理……他们一定不会感到幸福。
事实上,有些海底捞员工来到这里,就是因为公平感。还是谢英,她最初来到这里,就是因为看不惯之前的餐厅“厨师长和服务员打情骂俏,厨师长的亲戚在里面耀武扬威,我们没有亲戚朋友的就很孤立,上班很不开心。”
“什么人需要公平?追求公平从来就是穷人的DNA,因为穷人认为世界对他们不公平。海底捞员工的主体是农民工,自然是最渴望公平的群体。海底捞追求公平的企业文化准确地击中了他们这一精神诉求”。黄铁鹰评论。
海底捞有一条铁律,就是所有的管理干部,必须从服务员开始干起,因为你不从最底层开始干,不能亲身体验到这个工作的所有步骤和辛酸,就无法更好管理他们。也正是这条铁律,让很多没有关系的普通人,有了升迁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有些“变态”的辛勤工作,得到管理职务,乃至改变命运,从一个农村妇女,成长为一个在北京的马路上开车的人,或者,从一个打扫卫生间的老太,成为一个跟随潮流,听MP3、喝饮料、吃薯片和汉堡的“时尚达人”。
即使有些人不能得到管理职务,那些同样辛勤的人,还能被评选为“功勋员工”,工资只比店长少一点。而有些离开的人,公司还会给他们发“嫁妆”,只要干店长超过一年,辞职时,都能得到8万元的“嫁妆”。(店长多是20多岁的姑娘)
海底捞的真实一面
以上三个案例,多出自黄铁鹰的著作《海底捞,你学不会》,而黄铁鹰的很多资料,又多来自员工们发表在内刊上的故事和感受。基于此种缘由,必定会有失偏颇之处。海底捞创始人张勇非常低调,不轻易接受媒体采访。黄铁鹰当初想写这本书时,张勇也是犹豫再三才答应的。
我们以顾客身份来到海底捞北京望京店进行体验。望京店招牌并不显眼,但一起进电梯的人,都往海底捞去。已是初夏,店里仍是一派热火朝天景象,等候区永远都坐满了排队的食客。
海底捞的调味品有25种之多,可自取,也可让服务员帮取。但感觉服务员没以前活泼了,来了很多云南、河北的服务员,她们没有四川姑娘灵活和热情大方。
今年21岁的张玲玲来自成都,身材高挑,面容秀美,非常友善。我们去之前找她预订位置,说好6点到,结果7点才到,她仍把位置留给我们。她在海底捞工作快两年。从服务员做起,只做半年就升为领班,管理着20多个服务员,并负责包间工作。
望京店客户经理甘雪梅说,张玲玲的升迁速度确实少见。张的姐姐、姐夫都在海底捞工作。姐姐在丰台马家堡店,即将去青岛开拓海底捞,并任店长。甘雪梅加入海底捞已6年,丈夫也是海底捞人,在后厨工作。进海底捞前,甘雪梅只是四川简阳的下岗女工,如今她一身套装,格外干练,能说会道,俨然女强人。甘雪梅也是从服务员做起。她说即使是大学毕业生到海底捞,也是从服务员做起,再慢慢培养、提拔,但大学生一般很少能坚持下来。
《海底捞,你学不会》中说,每个员工都有权送一份菜给顾客,甚至有免单权,所以每个员工都是经理。但这次没有这个待遇了。她们说是因为公司已经正规化了。中途,服务员送了一盘果盘,说因为不能送菜了,以表歉意。
在员工福利上,实际情况也没有《海底捞,你学不会》书中写得那么美好,有传说一个海底捞服务员月薪能达7000元。但经过我们调查,服务员最高的才2400元左右,做外卖的服务员会高些。而领班最多也就3000多元的工资。相比他们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只休息两个半天来说,确实不算高。不过,员工的住宿条件相对较好,望京店的员工就住在海底捞店的楼上。
现在的海底捞人都在关注一件大事:位于方庄的“北京16店”员工下班途中被“杀”(该员工尚有生命迹象),公司如何安抚员工和家长是值得关心的问题。而领班和经理都说工作累,有压力。
海底捞有对员工父母和子女的安抚政策。比如张玲玲的父母,一个月能有2000元补贴,由海底捞公司发给父母。所以她的父母也从成都搬来北京。张玲玲姐姐的孩子每年有1-2万的学费补助,差不多够在北京上幼儿园。
(章润娟对本文亦有贡献)
“刘氏圈圈”幸福论
刘向东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导,也是商学院主管MBA和EMBA的副院长。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商品贸易和流通。现在也对商业社会中“人的幸福”感兴趣。最近,他以社会学和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探讨人与人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在他眼里,人与人之间分为5个维度来考量。大圈套小圈,依次向外扩张。朋友戏称之为“刘氏圈圈”。“刘氏圈圈”最里面的小圈里,是自我。人首先关心自我感受,这是本能;自我之外,是“共同体”,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熟人圈子;再往外是“契约人”,代表着社会交往中的人:生意伙伴、服务对象、竞争对手等;“契约人”之外是“陌生人”,也就是说在茫茫人海中,我不认识的你;最外面是“自然人”,代表着人与大自然的对应关系。
“刘氏圈圈”的发明者说,人之所以感到幸福,除了自我感受和修养,“共同体”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一个有着良好“共同体”生活体验的人,幸福感必定要优良一些。通俗地说,你跟家人朋友在生活中关系融洽,在工作上能给他们带来荣誉感;你跟同事相互关心,共同进步,获得良好回报和感情;你在恋人/爱人那里得到满足等等。总之,你在生活中熟识的小圈子里活得滋润,多半就是幸福的。
刘向东的模型,用在海底捞对员工的方式上,完全解释得通。海底捞注重员工的成长,帮助他们学习,还成立工会组织,在生活中互相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尊重你的家人,给员工的父母发工资,给他们的子女以教育补贴。“他干不好,他们父母都会帮着我骂他。”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如是说。
对员工们来说,海底捞就是一个“共同体”,更极端的是,在这个共同体里生活得游刃有余的人,甚至出了店门,都不太能适应社会了,北京片区的经理谢英说,自己在店里可以跟接受培训的员工说三个小时,但是出去跟外人打交道会张不开口。
刘向东还提供了宏观视角,他说我们当下的社会,之所以大多数的人感到焦虑,不能充分享受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当政者没有把人们往“共同体”方向引导,反而是拼命把人往“契约人”方向赶,这就导致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多是对立的、互相利用的关系,每个人都害怕吃亏,都在惦记着赚钱,而不是融洽相处。
海底捞的成功,或许就是在小范围内反其道而行之吧。另外,海底捞的很多员工,都在刘院长任教的人民大学读MBA和EMBA,包括初中毕业的谢英,这是更高层次的帮你成长。
(文/潘滨)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