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安藤忠雄说,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知将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的一生注定只能局限于在若干个城市度过。所以我们想去更多的城市旅行,去感受更丰富的生命。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尽可能在城市旅行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体验,而不是走马观花?或许城市规划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副专业的眼镜,让我们能够深度阅读城市。
城市规划,简单地说就是建造城市的学问。或许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城市规划还比较陌生,但在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并没有那么高高在上,而是普通市民观察、理解城市的方式。城市规划的工作室(studio)或开放日(open house)在各个城市随处可见,市民们在城市规划师的帮助下,一边在城市地图上涂涂画画,一边畅想城市的明天。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城市空间是城市规划设计出来的客体,又是城市居民的人生故事展开的舞台。行走各地,借助城市规划这副眼镜,可以在各色环境中寻找城市的诗意和情感的共鸣。人类建设城市的过程,包含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双向互动,进而在大地上造就了伟大的人工景观。了解这个打开城市的方式,哪怕只到一个城市旅行过一次,也可以拥有在那里居住十年的老居民的别样体验。
城市的本质不在地图上,而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感受之中。
城市规划涉及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组织、功能布局、景观风貌等,但对于城市旅行最重要的,还是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凯文·林奇首次从人的视角探讨了城市的空间组成要素,强调了人们对于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观感知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的本质不在地图上,而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感受之中。换句话说,每次我们出发去一个城市之前,总是在旅游地图上研究很久,但是一旦置身于城市中,是不是会有不同的感受?
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了城市的五大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基本上,一个城市的建筑物和景观,当然包括我们的城市旅游景点,都可以被划分为这五大类:道路(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地标(Landmark)。
道路,特指那些有特别活动的街道,比如观看街头艺人的演出、观赏庆典,以及逛街购物的空间。典型例子包括被誉为欧洲最美步行林荫道的巴塞罗那兰布拉大街、购物天堂伦敦牛津街,以及纽约第五大道等。城市规划学者阿兰·雅各布斯在《伟大的街道》一书里这样赞美那些美好的道路:“最好的街道既是令人欢欣的,又是实际可用的。它们充满趣味,并且向所有人开放,它们包容陌生人的相逢,也包容着熟人间的偶遇。它们既是一个社区的象征,也是社区历史的象征;它们代表着一段公共的记忆。它们既是一个用以躲避世事的场所,也是一个浪漫传奇的所在。”
边界是两个部分的边界线,是不同于路径的一种线性空间,如城墙和滨水区。沿街建筑的立面,也是重要的边界,往往是我们这些外来游客对于城市的第一认知。阿姆斯特丹的众多运河以及河边的建筑立面,共同形成了城市特色鲜明的边界,让这座北方威尼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伦敦的泰晤士河畔之所以出现在众多电影场景中,就是因为作为边界,河岸两边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共同组成的天际线,表现了伦敦这座城市的宏观背景。
区域指特征鲜明的一个城市片区,比如我们所造访的众多旅游城市的老城区。一般来说,老城区都不大,步行就能走遍,却充满了历史文化积淀,让游人流连忘返。而今一些游客更是把目标锁定在贫民窟这一特殊区域,以获得对城市的另类深度体验。孟买的亚洲最大贫民窟塔拉维,以及里约热内卢的“上帝之城”法维拉,都有当地的旅游机构组织专门的贫民窟游览观光项目。
节点指人们在城市中的来往行程交汇集中的焦点。对于容易迷路的游客来说,节点是最适合作为约定见面的地方。纽约的时代广场,号称全球人流量最高的节点空间,有着“世界十字路口”的称号。在英伦三岛,城市中心区的公园,是人们活动的节点。而在阳光灿烂的南欧国家,各类广场才是生活的中心。
地标则是点状参照物,是一种突出的元素,对于城市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柏林的胜利纪念柱。欧洲国家城市大大小小的纪念碑,都是一种地标。
记住这五大元素,然后回想一个你旅行过的城市。闭上眼睛,把那个城市的景点分别归类到这几类里,是不是就有了城市结构的一个初步框架?恭喜你,你已经具备了新的理解城市的视角。事实上,在旅行时,到处都有你之前未曾注意的城市规划内容,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就是一座鲜活而完整的城。
如果时间不是那么紧张,大可放下旅行指南和攻略,漫无目的地在城市的平常街区晃悠。
作为一个走过各国数百城市的城市规划师,我愿意分享几点关于更好地感知城市的旅行经验。
第一,尽量选择步行出游。
体验城市最好的交通方式,首选步行,其次是骑自行车,再次是公共交通,这样可以更接地气,像一个本地人一样感受城市。特别是欧洲那些小尺度、功能混合、步行友好、文化气息浓郁、富有活力的怡人老城,不仅被游客追捧,也被城市研究者奉为典范。在这样的城市中漫步,实在是一种愉悦的享受。相信到欧洲旅游过的朋友们一定深有感受。
第二,普通街区也有新意。
如果时间不是那么紧张,大可放下旅行指南和攻略,漫无目的地在城市的平常街区晃悠。在旅游城市的普通街区,建筑或许没有特色,街道两边或许杂乱无章,但随处可见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那里凝聚的人气和生活气息,会让我们深入了解城市,也会在不经意间给旅行带来惊喜。
比如在巴塞罗那,游客们一定会去圣家堂、米拉公寓、古埃尔公园等景点,很多人都是蜻蜓点水般从一个景点匆匆赶往另一个景点。其实,只要你在这些景点附近的街区转一转,就会发现巴塞罗那大部分街区竟然是一两百米的方形地块,好像方块积木拼出来的一样。而街边人们悠闲地喝着咖啡,会让你认识一个旅游指南之外的巴塞罗那。
此外,很多欧洲城市完好地保留了老城,而把现代建筑集中布局在一些改造后的港口区、新城区,比如阿姆斯特丹的东港码头区、伦敦的金丝雀码头、杜塞尔多夫的媒体港、巴黎的拉德芳斯等。这些区域往往有很多造型奇异、让人脑洞大开的建筑,倾向于深度游的游客不妨一看,会获得与历史城区全然不同的感受。
第三,尽可能体验当地人的生活。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城市即人”。城市不仅仅是建筑、街道,更是一个个鲜活的市民的生活。所以旅行中可以采用一些诸如“沙发客”或Airbnb的居住方式,深入体验当地人的生活。
在布拉格,沙发客主人介绍我去看鲜有游客的社会主义博物馆,以及郊区的社会主义住房。郊区那些方盒子般的公寓楼,和游客云集的布拉格老城完全不同。面对那些不计其数、密密麻麻的方盒子,我产生了一种回到北京回龙观和天通苑的错觉……
也可以参观或使用一下当地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逛逛当地的菜市场,甚至在当地看一场哪怕不懂语言的电影,也会留下别样的记忆。当然,绝不希望你和警察局、医院打交道,但一定要记住他们的电话。
在城市的现场,一个个关于城市的深奥理论,顿时变得鲜活起来。
城市旅行,除了吃喝玩乐,增加更多人生体验,或许才是更重要的。那么,参观城市规划馆,可以帮你快速了解一座城的前世今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居住多年的当地人的视角及体验,就像科幻电影里的记忆移植一样。
国外大部分城市都有城市规划展览馆,而且大多数有英语的相关内容介绍。如今一些有微缩模型的乐园逐渐成为旅游热点,但实际上,大部分城市展览馆都有整个城市的模型,比如柏林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就有整座柏林城的模型。地图控和建筑迷绝不可错过。
城市规划馆里还有很多免费的城市宣传册、海报等资料。很多大城市如柏林、伦敦甚至还有中文资料。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对包括游客在内的广大市民的城市规划宣传教育,相关宣传册、海报和地图制作精美,因此也成为独特的纪念品。
其次,建议用拍照的方式感受城市空间。逛街时,不妨连续拍摄一条街的不同路段的景致,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为线性空间要素的道路。如今很多相机带有GPS功能,如果能将照片的地理信息和地图联系起来,更便于加深对城市的理解。
在有河流的城市,可以在河边拍全景照片,便于直观理解作为城市边界的滨水区。葡萄牙的波尔图被杜罗河一分为二,在河的南岸拍摄北岸的老城区的全景照,可以领略数百年不变的老城魅力。
另外,站在城市的制高点俯瞰城市,不仅是阅读城市的绝佳活动,也是游客留影的必要环节。坐飞机时如果能选到靠窗位,可以从飞机上俯瞰整个城市,解读城市的空间全貌。俯瞰那些历史城区保存较好的欧洲城市时,会发现不同时期的城市建成区层层向外拓展,仿佛树木的年轮般,由此你感受到城市的历史;而从高处俯瞰典型的北美城市,一望无际、蔓延铺开的建设模式一览无遗,让你对建筑师库哈斯评论亚特兰大的这句话有了直观的认识:“亚特兰大是景观而不是城市。”
这些体验城市的经历,会让人更深刻地理解城市发展的背景和规律。你会顿悟,原来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低密度的“田园城市”,以及身处欧洲大陆的建筑师柯布西耶提出的高密度的“光辉城市”,各自有其区域历史文化渊源。在城市的现场,一个个关于城市的深奥理论,顿时变得鲜活起来。
与其说城市旅行是为了寻找最美好的地方,不如说,最美好的地方就在于城市旅行的本身。生命就是一场旅行,就让我们带着城市规划的视角,再次出发。为了我们热爱的城市,为了我们自己那不安分的灵魂。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