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美国《时代》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剥开壳的笑声》。文中尤其提到一部电视剧——中国首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1993年7月1日,《我爱我家》正式播出。这部以三代人、六口之家为故事中心的家庭情景喜剧,迅速成为中国大陆观众最为熟悉的国产电视剧,这部120集的电视剧也成为数年来重播次数最多的一个“异类”。效仿美国情景剧中的笑声,触击了电视机前无数百姓家庭的笑神经。有媒体日后撰文,称这一现象为“舶来的笑声”。
今年7月,《我爱我家》续集开拍,制作班底几乎全套更新。老傅一家,也从北京搬至天津——原因之一:这个城市还有老味,还懂笑的艺术。在一个情景喜剧泛滥的年代,新的《我爱我家》,要用笑声剥开谁的壳?
从导演到编剧到演员,联手成功地把舶来的美式幽默本地化了。
《我爱我家》背景里的笑声,在1993年给中国大陆观众带来的好奇,不亚于英达早年在美国读戏剧时,受到的震惊。他在美国看电视,剧情高潮处,哈哈大笑传来,讶异,同学解释:场景外的观众在笑,笑声被收录为背景。那是1985年,他看到的是美国情景喜剧《考斯比一家》。此后的留学时光,一半用在了进影棚偷师,了解美国情景喜剧的基本制作状况。
回国后,英达要把“笑声”带回来,把情景喜剧引入中国,他找到当时全中国最牛的编剧王朔,《我爱我家》的名字,也是王朔最终敲定。“《我爱我家》,比《我爱我的家》,好!”
《我爱我家》的制作,基本套用了典型美式制作框架:以家庭为中心,一个客厅+两个卧室+一个餐厅,成为贯穿始终的主要拍摄场景。只要剧本能撑得下来,这套标配能持续400集,陪上你十年。卡位时代走向的剧情、高智商的幽默、大量的新鲜语汇,让这部电视剧成为把脉日常中国的民间样本。
《我爱我家》在当时中国语境下,被称为吃螃蟹的“笑大胆”。背后是谁,一个王朔,一个梁左,他们令《我爱我家》既吻合并弘扬了“嗨,我也回来了”的五好家庭模式,又在语言上挑衅了很多固有边界。从导演到编剧到演员,联手成功地把舶来的美式幽默本地化了。
很多人因为《我爱我家》,学会了在电视机前笑,还是抱团笑。这大概是那个年代,继“春晚”之外,一家人齐齐出动,守着电视机大笑的第二大场景了。那些如今几乎能背《生活大爆炸》台词的人中,有相当比重是在《我爱我家》时期熟悉并习惯了“笑声陪看”的。
林兆华的女儿林丛,那时是《我爱我家》的执行导演,除了跟着英达导戏,她还有个要务:收笑。她白天要去四处招呼人,拉来现场当观众,边看边录他们的笑声。“您有事儿吗?请您看个戏去。”“什么戏?”最有效的回答总是:宋丹丹演的喜剧,不亚于春晚。
相当长的时间内,《我爱我家》的拍摄现场,都会有150人左右的观众。他们的笑,刺激着场景中的老傅、和平、贾志国、贾志新、贾圆圆,更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时观众笑是真笑,激动是真激动。”林丛回忆,那时《我爱我家》录下了大量现场笑声,这批笑声几乎“养活”了后面的N部情景喜剧。英达旗下公司制作的《候车大厅》、《闲人马大姐》、《新七十二家房客》、《心理诊所》等,都是在《我爱我家》这里吃的“笑声老本”——罐装笑声。
他们甚至征集:哪一集,哪个包袱,哪个角色,哪句台词,你笑得最厉害?——汇总的答案,几乎成为一种通俗文化笑声考。
20年来,《我爱我家》的粉丝只增不减,从60后、70后,扩展到80后、90后。他们成立了“我爱我家全球影迷会”,用一种近乎考据癖的精神,来分析每一集的台词细节,每一个角色的前世今生,每一个笑点的阈值高低。他们甚至征集:哪一集,哪个包袱,哪个角色,哪句台词,你笑得最厉害?——汇总的答案,几乎成为一种通俗文化笑声考。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他的《影响力》一书中,以情景喜剧中的笑声为例来谈社会认同。这种笑声提示会产生渲染效果,会让观众在不那么好笑之处,也感到好笑,而让剧情看起来更有意思。
《我爱我家》成功的核心在于:一流的本子(编剧)+一流的表演(演员)+一流的时机+有眼界的导演。笑声,是成功的花边,也是成功的试金石。
“(情景喜剧)用小品似的故事编造、小悲大喜的通俗样式,将当下中国普通人的梦想和尴尬做了喜剧的改造,最终将中国百姓在现实境遇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和愤怒都化作了相逢一笑,化解了人们的现实焦虑,用一种恶作剧的方式,有时甚至是略显低俗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文化宣泄的渠道。”影视传播学者尹鸿说。
新版的《我爱我家》搬到了天津——这个有笑声渊源(相声曲艺)的城市。傅明老人的扮演者,本来选中了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这位赢得过无数笑声的相声大家却婉拒了这个角色。“不敢接啊。相声跟影视表演不一样,不能只是逗乐啊。再说了,不乐怎么办?”
不乐怎么办?在作家史航看来,真正的情景喜剧,应是精英手段的精英作品。但在眼下这个全民吐槽的时代,情景喜剧存在的必要性,受到了更苛刻的挑战。“当年编剧们的智慧,会巧妙编织进台词,来嘲弄针砭这个让我们看不惯的世界,如今,手机段子和搞笑微博,很大程度上替人们完成了这一切。”
但新版《我爱我家》编剧总监东东枪仍然乐观:“喜剧是喜剧,段子是段子,笑是笑。一万条段子加在一起,不是喜剧。就好像几段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凑起来不是小说一样,细胞加细胞不等于人。王朔、梁左这批老辈编剧,既有高深的文学造诣,又有丰富的市民阶层的经验、对三教九流的熟悉,写出来的本子,世俗性和文学性都空前高。中国是出产段子的国家,但目前还没有产出更好的喜剧。”
(杨杨、宋诗婷对本文亦有贡献)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