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
点赞
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真把怎么“野”都忘了吗?
段志飞
年少时的“野性”,都跑去了哪?
近些年来,无论是文艺作品,还是在互联网上,都四处弥漫着一种“返璞归真”的气息,这种气息传递着时代的信号——人们亟需一种能够快速找回自己“天性”的方式。
于是他们仿佛觉醒了一般,开始纷纷走向野外,自由地拥抱世界。即便脚步迈不出去,拳击馆和健身房也是不错的选择,在那里运动至少能在力量上让人看起来“野性十足”。
为什么社会释放出这样的信号?是什么让社会变得如此焦躁易碎,又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继地倒在被刻度尺量好的格子间里,面对生活压力和生育焦虑?年轻人不禁想问的是 :年少时的“野性”,都跑去哪儿了?难道下一代的孩子,还要重蹈覆辙吗?
关于“天性是怎么被埋没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经做过一些研究和讲座。储朝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野性”无非是天性的一种 外在表征,讨论“野性”的消失,事实上离不开讨论我们从小到大都离不开的教育,然而当下教育的诸多问题,最终都体现在个体成长中外界对个性的规训。
今年年初,储朝晖曾到宁夏的某个地方做调研,他发现在那里的职业高中,男生所占比例为 80% 以上,而女生所占比例只有不到 20%。这也就是说,中考把或许本来就活泼好动的男生,都筛选到了职业高中。
这一发现引起了储朝晖的重视。后来他想,这背后其实不仅有地域和环境的因素、性格和性别的因素,还有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偏移。
“要想我们的孩子们本着自己的‘天性’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变一变了。”储朝晖说。
以下是《新周刊》与储朝晖的采访实录。
一个人的“野性”程度,
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新周刊》:跟以前相比,现在的孩子是不是少了一些“野性”?
储朝晖 :孩子的“野性”,事实上就是孩子天性的一种表征。自然的天性通常表现为比较奔放、自信,并且能够锲 而不舍地追求自己喜好的东西。所以你问是不是以前的孩 子都有野性、现在的孩子缺乏野性,我觉得还不能够这样 简单地下结论,首先要看孩子生活在什么环境。
事实上,以前的孩子也有生活处境很糟糕的,这使人很 难拥有真正的野性。即使是逆境而生,性格当中也多少有些畸形的成分。只有当人在一个相对良性的环境,同时又能自主活动的时候,人才能保持正常的野性。所以我觉得,不能够简单地用“以前”或者“以后”这样一种方式来作比较。
如果从性别角度来说,以前的女性被一些道德伦理的条条框框所束缚,环境对女性的管束也更多,所以相对来说,过去女性的野性程度反倒没有现在高。
总的来说,一个人的野性程度,要看个体所处的环境, 比方说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对他的要求、对他的束缚程度,这些才是当下需要去考虑的关键因素。
《新周刊》:缺乏野性通常是一种怎样的表现?
储朝晖 :如果一定要从你说的缺少野性来看,那么衡量野性的程度,主要是看活动的强度,以及活动的尺度。比如被动型人格,他们活动的尺度变小了、强度变弱了,活动的激情降低了,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
如果我们从性格特征来看,那就是被动性增强了,孤立性增强了,主动性变弱了,从而抑制了与外界的交往欲望,具体的可以用被动型人格、孤立型人格、小白兔型人格来作比较。
通常,对于被动型人格,大家或许都比较重视,孤立型人格也看得很明显,但是小白兔型的人格,往往是不被大家所注意的。事实上,这种人格是大量存在的。
那么什么是小白兔型人格?
比如说他的学业成绩等各方面都还不错,但是他在性格上是一个提不起来的,或者说没有胆量去做自己想去做的事情,而且由于当事人的成绩较好,(他的性格)往往就不会被当成是一种问题。
《新周刊》:这些表现在现在的青少年孩童中所占的比例大吗?
储朝晖 :就拿被动型人格来说,我曾经做过一个有关被动型人格的调查,了解到3岁以前的孩子都是有主动性的,但是进入幼儿园、毕业以后,大约就有5%的孩子有被动型人格。然后再往后推,小学毕业的孩子当中,大约有15%是被动型人格。中考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也是比例增量最大的环节,(在那之后)大约有50%的孩子有被动型人格。然后接下来就是高考,高考会有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的差异,(高考之后)总体上有 75%—85%的孩子是被动型人格。
这是一组非常令人警醒的数据。
“野”有两面性,
“不野了”和“野过了”
《新周刊》: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普遍出现这种缺乏“野性”的状况?如何去解决?
储朝晖 :一个人的野性是先天的,但是野性想要变成现实的表征,是需要在生活当中去激活的。现在我们的很多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能在现实当中激活的环境。比如在中小学阶段,整体的室外活动时间少、亲近自然的机会少,而室内活动相对比较多,孩子的激情在室内没有用武之地,甚至激情奔放一下,反而还可能干扰到别人。因为缺少自由活动的环境,所以孩子们的技能、激情、勇气都得不到发挥,就 会造成你所讲的野性缺乏。
那么要解决问题,深层次上还是要让孩子有自主的活动时间、空间,以及能自主选择的活动内容,再就是管理和评价。
现在的家庭和学校,整体上对孩子管得过紧,他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使得他们的个性张扬受到了限制。而且用单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所有孩子,这样对一个人的 一生,影响是非常大的。
《新周刊》:如此看来,环境对一个人野性的成长,确实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一些“校园暴力”的恶性新 闻事件,这样看来,野性是不是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管束?
储朝晖 :“野”一点,就是让他的天性能够表现得更充足一 点。事实上,我们对于“教育”和“成长”这两个概念的理 解是很容易混淆的,并没有明确地划分清楚。
首先,成长是每个人都在进行的,即便他没有上过一天的学,他也是在成长的。进入学校以后,学校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外在的环境。这个外在的因素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可能造成摧毁。
这种摧毁可能还会造成两种极端,一个就是你讲的 “不野了”,还有一个就是“野过了”,甚至造成很多校园悲剧事件。
在我看来,具体的教育到底有没有发挥作用,就要看教育是不是了解其所面对的个体的成长发展状况,要看是不是遵从了成长发展的规律、是不是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来施加了教育。这几个因素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这样几个关键的因素,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就是压抑的、抑制的,甚至起了相反的作用,那么就可能对孩子造成摧毁。所以不能单纯地用“管束”来试图解决根本问题。
《新周刊》:关于你说孩子“野”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成长环境,那么城市的学生和乡村的学生,在“野”的程度上有什 么不同?
储朝晖 :“野”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只是代表了一个取向和意向。比方讲,大概100 多年前,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先生认为,要“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让身体能够按照天生的状态发展下去,使其强壮起来。还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就是“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 寻”,他讲的其实也是一个人能够在相对艰难、原生态的状态下,向着更加理想、更加美好的世界去探索。
“野”如果从词义上来说,相对应的词是“文”,“文野 之别”主要就是讲这样一个概念。至于你问现在的乡村学生跟城市学生在“野”的程度上有没有差异,我觉得如果细微地去区分,那还是有差异的,但如果从宏观上来看,它是 没有明显差异的。这个原因就在于我们当下整体的教育理念还是强调标准化,制定标准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而不是把学生的内在天性发展出来。在这一点上,城市和乡村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自然天性
与野性精神
《新周刊》:如你所说,从宏观上来看,环境只是次生问题,真正的问题其实在于“教育”的根本?
储朝晖 :整体的教育理念,事实上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 它就是在不断地驯服当下的未成年人。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将会是不可逆的。
比如我去宁夏某地调研的例子,在许多被筛选过的中学生当中,通常保留了自己天性的这一部分孩子,或者说个性比较强的孩子,他们是很难接受标准化规训的。所以 现在我们的义务教育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义务教育巩固率是95.5%,还有4.5%是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
这4.5%当中就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有智力障碍问题,他们无法完成我们现在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
另外,从我们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那些和学校的生活、学业格格不入的学生,他们的智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都是正常的,甚至有一些孩子的智力是超常的。
但是在我们现在标准化的教育当中,他们觉得自己找不到存在感, 这就导致他们选择了辍学,甚至叛逆。因为十二三岁的孩子,父母和学校对他们的约束力都在渐渐变得有限,他们如果不认可当下学校的教育,那么就会干脆选择出走,不上学了。
所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要想学生既保留自己身上的野性,又对自己形成自我约束,那么首先不仅要让他们 的体魄更强健,还要让他们的精神更加自由起来,这就需要整个教育的理念发生变化,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每个孩子。否则,我们的孩子将会越来越走向两种极端,一种走向暴力,一种走向被动型人格。被动型人格发展到极致,很有可能就会成为“抑郁”。现在我们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比例是很高的,有些机构做调查检测,数字达到了20%以上,这个比例非常可怕。
2023 年 6 月 6 日,苏州。在湖边公园玩陆冲滑板的女孩。(图 / 视觉中国)
《新周刊》:关于培养一个真正有“野性精神”的人,你认为我们的当代教育需要去思考什么?
储朝晖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也会想要不断地去拓宽自己发挥天性的空间。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天性,也可以称之为野性精神。
就需要改进当下的教育,这是刻不容缓的。因为个体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就是让他的天性得到充分的成长。如果天性当中的各种特征、内涵在丢失,那么就不可能获得充分的成长发展,从而导致大量本来就很有天分、能够成为杰出人才的人,在不适合的环境下,最终可能变为平庸的、标准化的人,这也是我们现在见得比较多的一种现象。
我个人认为,深层次的,还是要让教育有更大的自由度,管理要更加个性化,评价要更加多样性。我们所办的教育,不能够只是单一的教育,而应该是多样的教育,让受教育的当事人有选择教育、选择学校的机会。同时,学校关注的也不能是单一标准的教学、把学生培养成“标准件”, 而是应该将他们培养成能够在未来世界、未知环境中立足的,拥有健全人格的人,让他们在新的环境当中去感知、了解新的需求,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再去向前努力。
当然,这就需要当代教育不仅仅只是去思考,也要去采取改进行动。
新周刊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本文作者
段志飞
段志飞
不存在出路,只存在幻想。
MORE
评论
4
宝荣
不野几次,枉过少年及青春
05-12 05:09
猪猪
1
艾呀 国内资源严重封闭 毁了学生啊
05-08 01:19
伏桉
2
就我个人成长经历来看,小学生们除了上课学习时间就是写作业时间,根本没多少时间出去公园玩,尤其是家长也需要多抽空带孩子去公园田野玩耍,我小时候就太乖了,放学了只知道在家写作业,连我们县的公园都没去过,主要我家长还挺欣慰觉得这是好学,其实这很大程度上导致我童年时期的内向,甚至到高中才开始自我意识变强
05-07 06:17
木头羊驼
1
难怪有些家长宁愿千辛万苦移民出去带孩子上学了,国内有很多地方的教育政策和环境是不利于普通小孩的正常学习生活的
05-06 22:42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
推荐阅读
生活
年轻人最新的“没苦硬吃”,是爬雪山
19点赞·0评论
文化
原创
你爱上的纸片人男友,背后有群女编剧
50点赞·0评论
商业
原创
方太2024幸福洞见大会暨全球新一代高端全嵌冰箱发布,引领中国厨居生活新范式
21点赞·0评论
社会
原创
女性友谊,是一种“新生事物”|专访张悦然
31点赞·0评论
商业
原创
七赴进博会 宜家将扩大首发范围 展示“与中国共创”新成果
18点赞·0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查看更多文章
关于我们
杂志订阅
商务合作
公司公告
加入新周刊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许可证
粤ICP备161133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681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