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车轮推进到1985年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初显,上至国家,下至民众,行走的步履更加轻松从容。
这一年,全国工资进行了普调,不少人的工资比往年多出了数倍;这一年,城市改革已经开始,很多城里人做起了老板;这一年,政府在北京举行了颁发首批专利证书大会;这一年,国家主席李先念访问美国,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对美国的首次访问,中美关系步入蜜月期。
1985年,中央军委作出了“裁军百万”的决定,在军队“消肿”问题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1985年,最终成为中国的“裁军年”。也是在这一年的2月5日,40国裁军会议1985年春季会议在日内瓦开幕。中国的裁军内应民心,外合潮流。
实际上,有关军队“消肿”的战略实施由来已久,早在新中国成立初不久便已开始执行。只是在后来“大打、早打、打人民战争”思想的支配下,军队数量开始膨胀起来。更为糟糕的是,在经历“文革”的影响后,军队除了组织编制混乱,比例失调,机构臃肿,还出现了装备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部队由于缺乏训练战斗力急剧下降的局面。
邓小平言及“裁军”时曾说:“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交给新的军委主席。”不难想象,裁军改革面临重重困难。
在以往的减员中,首要的难题是陷入“精简—增编—再精简—再增编”的怪圈,甚至出现增编大于减员的反常现象。在1985年的裁军当中,邓小平确立了“减人要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的原则,即“除了改制,还要建制,使编制成为法律,并切实遵守”。除此之外,“质量建军”也提上了日程。通过招收大批军事院校毕业生提升军队的文化水平,裁减员额节省下来的“人头费”,用于更新装备,加强军队的科技力量,从而达到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目的,使军队走向现代化和正规化。
当1986“国际和平年”到来的时候,几十万官兵已经脱掉军装,走上了经济建设的岗位,初步完成了裁减100万员额的战略性行动。百万裁军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的和平诚意。
1985年中国十大事件
2月1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在南极乔治岛建成。
2月15日——中国增加了67个开放市、县。外国人去这些地方,不需办旅行证,不需事先通知即可自由前往。
5月19日——中国国家足球队在北京工体进行的世界杯外围赛小组赛中,1比2不敌当时的香港队,引发球迷不满,赛后发生骚乱,酿成了“519”事件。
5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应邀到北京讲学的原台湾大学教授陈鼓应时,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禁止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经商的决定》。
5月27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宣告生效。
6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百万大裁军。
7月11日至31日——国家主席李先念对加拿大和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9月10日——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9月14日——国家科委拟订了“星火计划”。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