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正经查资料,发现关于龙泉剑的资料一个都不正经,从头到尾全是胡说。龙泉剑最初记载于汉代《越绝书》,这本书的胡扯程度仅次于我的《一个都不正经》。书中人物一个比一个缺心眼,读后感觉“大家都很2”——莫走开,广告之后更精彩。
故事是这样的:春秋年间楚平王听说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锻造出的宝剑看上去晶晶亮,刺过去透心凉,于是派人“赍邦之重宝,皆以奉子”去订购。欧冶子是谁?乃初中课文《铸剑》主角干将的师兄兼老丈人,莫邪的爸,“眉间尺”的姥爷。“眉间尺”两眉之间一尺宽,头是很大的,这完全是母性遗传,他姥爷欧冶子的来头更大,名头更大。
架子也大。干将铸剑的助理是莫邪,铸龙泉剑时,干将降格成了欧冶子的助理和下手。史载俩人来到瓯越之地的茨山,欧冶子发现山中一处水潭下有铁,对干将说:干!干将就凿山放水,露出潭底晶晶亮的铁粉。干将很兴奋:“干!铁粉确实‘比8块钱=1000个粉’要好得多。”于是化铁水铸剑,茨山中响起了“当当”的打铁声。从声音推断他俩应该雇了个叫李国庆的力工,边敲打边嘀咕:“宝剑快成型,当当,当当,宰人不商量!”又在山上找到一种叫“亮石”的磨石,咔咔磨,磨得精芒炫目,拎手里跟手电筒似的。
三年后,欧冶子大喝一声自己名字:欧耶!——龙泉剑大功告成闪亮登场了。考虑到欧冶子大喝“欧耶”时配合动作是“V”字剪刀手,我觉得除了龙泉登场,估计还有“张小泉”。很遗憾,不是张小泉,同批产品叫太阿、工布。这三把剑的名字都很怪,最怪的是龙泉。它本来不叫这个名字,给楚平王交货时说得很清楚:“视剑身,如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深邃有巨龙盘卧。”它叫龙渊。据说是到了唐朝,为了避高祖李渊的讳而改名龙泉。避讳是特别操蛋的文化现象,心理动因就是小狗占地盘——我的东西谁也不许碰。但这次改名我能理解,谁都不愿意被叫成“剑人”。
龙渊剑的使用者却不是楚王。关于第一使用者,传说一致指向楚国的伍子胥。有故事说伍子胥的爸爸得罪了楚平王全家被灭,只有聪明小少年伍子胥夺门而逃——速度极快百米内没脚印。一路飞奔到韶关,发生了著名故事“一夜白头”。一头白发仿佛顶着龙须面过关的伍子胥没走两步又遇到河,以为还能产生著名诗句“白毛浮绿水”,可惜绿水又冷又急游不过去。小伍站在岸边喊:“妹娃子要过河,那个来推我?”就有一渔夫过来推他过河。伍先生感激不尽解下佩剑赠与渔夫……据说这佩剑就是龙渊。
故事记载在《越绝书》和《吴越春秋》里,但原文与龙渊没任何关系,分别是:“子胥曰:吾先人之剑,直百金,请以与子也。”“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星,价直百金。”既然这把剑的主人是“先人”,最近的先人也得是小伍的爸爸伍奢。可伍奢死在公元前522年。那时候欧冶子还没出山,不太可能做出龙渊。另外价格“百金”,虽不便宜,但这出场费对成本“赍邦之重宝”的龙渊来说简直是侮辱:一块切糕还16万呢。
龙渊不会在他手上,伍子胥,子虚无,这个真没“有”。正史记载它在晋朝张华的手上。故事更荒诞:《晋书·张华传》一个都不正经地说,张先生夜观天象发现斗牛星之间有一团紫气,咨询星座大师得知,这是因为地上的剑气冲天而成。张先生忽然想到了“连连看”,还真的连上了,根据天象指引在豫章丰城找到了龙渊,张先生对龙渊剑爱不释手,文件包似的天天夹在腋下得瑟。谁料没得瑟两天,张华被朝廷杀了,张先生在世上消失了,龙渊也莫名其妙消失了——就这么没了。
龙泉剑到底多锋利?《战国策》一个都不正经地说:“龙渊,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就是说这把剑是离婚办事处,啥玩意到它那儿都得一分为二,嗯,大家都很2。到底是不是这么锋利?我不知道。实际上,剑在古代是标榜风雅的和门第身份的象征,锋利与否是无所谓的。真想要人命都不用剑,用信用卡。老婆商场一划,老公当场没命。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