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金对我来说就像选票,听说过,但从来没见过,虽然我小时候成绩总是全班第一。某次我考了全班第七,爷爷对这次进步很满意,给了五毛钱,名曰“孙子助学金”。发奖时激励我说:“下次争取倒数变成正数!”可能奖金名字有点像兵法,说完揍了我一拳,场面很温馨。笔者作为一个越南人,若在唐朝留学,这五毛钱就省了。那是个美好的求学时代,留学生不但学费杂费全免,还有优厚的待遇和助学金。这笔钱支撑学业有成之余,娶个越南新娘也绰绰有余。
强盛的唐朝乐于输出文化,是欢迎留学生的。《新唐书》说,鼎盛时期“新罗、高昌、百济、吐蕃、高丽等群酋长并遣子弟入学,鼓笥踵堂者,凡八千余人”。外国留学生随本国使团来华,经审核后,到鸿胪寺注册登记即可入学。一经入学,衣食住行皆“依例供给”。其衣物与唐政府发放给公务员的四季常服一致,《唐六典》记载:“春秋给夹袍一领,绢汗衫一领,头巾一枚,白练夹祷一腰,绢祥一腰,靴一量并毡。夏则布衫一领,绢汗衫一领,头巾一枚,绢祷一腰,绢祥一腰,靴一量。冬则复袍一领,白练袄子一领,头巾一枚,白练复卒争一腰,绢祥一腰,靴一量。其称时服一副者,除袄子、汗衫、裨、头巾、靴,余同上。冬服衣袍,加绵一十两,袄子八两,祷六两。”食物供给可参考《天圣令》所附唐令的记载:“给公粮者,丁男日给米二升、盐二勺五撮,妻、妾、老男、小则减之。兼国子监学生、针生医生,虽未成丁,亦依丁例。”这些食物的处置,大约是换算为现金或交予食堂代加工。笔者猜测食堂加工的可能性最大,尤其是东洋籍学生,除了本校食堂无处用餐——众所周知,中国饭店的最大特色是“本店不接待日本人”。
“住”稍有区别:学习经史子集的留学生住在鸿胪寺指定的宿舍,学习佛典的留学僧住在指定寺院。另有“宿卫生”,学的是宫廷警卫、大朝会及大驾行幸时的仪仗,需要住在禁内。至于“行”,按《唐六典》规定,留学生是不配车的。配了车也不敢用,尤其东洋籍学生。在西安,日本车上街即被砸得豕分蛇断,遑论日本人。此外还有助学金。查《唐大和尚东征传》可知,留学生每年“赐绢二十五匹”。既然已有免费发放的衣物,这些绢一般被留学生变现。《新唐书·食货志》说:“贞观初,绢一匹,易米一斗。”一斗米约12斤,以现今米价每斤2元计,这些赐绢约合600元。
当然,留学生并非貔貅,也需要象征性付出“束脩之礼”。《唐六典》说,国子学和太学学生每人送绢三匹,四门学学生每人送绢二匹,律学、算学学生每人送绢一匹。在唐国子监,留学生的教材、学时与中国学生相同:学制九年,《孝经》《论语》共一年,《尚书》《春秋公羊》《谷梁》各一年半,《周易》《毛诗》《周礼》《仪礼》各两年,《礼记》《左氏春秋》各三年。另有“学者兼习之”一类的选修教材。三个月一次“旬试”,每年七月有“岁试”,五月和九月各有一个月假。九年学成后参加“成试”,及格者方可毕业。
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并非顺水顺风,“不率师教者,则举而免之。其频三年下第,九年在学及律生六年无成者,亦如之。假违程限及作乐、杂戏亦同。录事掌受事发辰”。与现今大学一样,若挂科或有不务正业参与赌博、凌辱师长等过错,勒令退学。笔者当年冲动,当着全校师生说校长笨蛋,以“凌辱师长”和“泄露学校机密”两项罪名被劝退。
若有上进心,毕业后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求个功名,日本人阿倍仲麻吕便得过进士。但因为试题难度过高,如他一般的天才学生太少,留学生很少取得名次。为此,唐政府设计了“宾贡科”,试题虽较中国学生简单,但能够登科,其文章水平和经史知识程度亦是相当高的。《登科记》记载第一个“宾科进士”是穆宗长庆元年(821)的韩国人金云卿。登科后的金先生很兴奋,连连赞叹“宾科棒、宾科棒”,此事影响韩国至今,其苗裔为歌颂先祖,甚至成立了组合,即为Big Bang。此为后话,亦是瞎话。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