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伸手党”习惯了免费。他们看电影免费下载,听音乐免费下载,读书免费下载。他们让电影公司、音乐公司、出版公司在为版权疲于奔命之后,接受了知识产权难以维权的残酷现实。
但这并未摧毁电影人、写作者与音乐人的盈利模式。因为免费在让他们收获了声名的同时,也宣示了一个关于免费的真理:热衷于免费的人并不那么在乎质量。
于是,庞麦郎走红,网络武侠小说走红,毫无营养的粗糙吐槽视频走红。
音乐人不再制作专辑,转而专攻单曲。只要有一首走红,就能拿着演出费在各大城市音乐节唱上十年。网文写手不再追求所谓的写作质量,只需要故事奇葩、情节流行,赚满点击量造个IP不是难事。至于电影产业嘛,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说了,阿里影业不打算再雇佣职业编剧,挑一批网络作家和贴吧吧主,把他们原创的网络文学改编成电影就好了。
免费让文化事业变得廉价。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更廉价。在给以免费著称的百度文库以及李彦宏写的一封公开信中,韩寒给中国的文化人算了一笔账:
“1999年,12年前,我的书卖18元一本,2011年,卖25元一本,很多读者还都嫌贵。您知道这12年间,纸张、人工、物流都涨了多少倍?但出版商一直不敢提太多价,因为怕被骂,文化人脸皮都薄。
“一本25元的书,一般作者的版税是8%,可以赚2块钱,其中还要交3毛钱左右的税,也就是可以赚1.7元。一本书如果卖两万本,已经算是畅销,一个作家两年能写一本,一本可以赚3.4万,如果他光写书,他得不吃不喝写一百年才够在大城市的城郊买套像样的两居室。
“假设一本书卖10元,里面的构成是这样的:作家赚1元,印刷成本2元多,出版社赚1元多,书店赚5元。有点名气的作家出去签售做宣传,住的都是三星的酒店,来回能坐上飞机已经算不错了。出行标准一定还不如你们的低级别员工。”
在中国,翻译成为了廉价劳动力,编剧成为了廉价劳动力,除了畅销书的一切作者都成了廉价劳动力。
在台湾,一本书的售价换算成人民币基本高于100元。在英国,一本小说的售价折合人民币100—400元。在美国,一本杂志折合人民币60元以上。而在中国,走上诺贝尔领奖台的莫言也得不到这种体面——他的那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蛙》在亚马逊上的售价为人民币21元,Kindle电子版仅售4.99元。
奇怪的是,书的售价越贵,人们反而越喜欢读。在狭小闷热的伦敦地铁里,几乎每个人都能从包里掏出一本书。又因为“外貌党”总是遍布全球,好事ID“热辣帅哥在阅读”(hotdudesreading)轻轻松松走红Instagram——在这个坐标为纽约的图片分享账号里,最热转发一概是在地铁里与书做伴的安静美男子。
与廉价的书籍和杂志相对应的是,中国人并不缺钱——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承包了全球一半的奢侈品,他们只是死也不愿意在文化产品上多花一分钱。哦,这么说也错怪了他们——他们还特别舍得为《小时代》和《变形金刚》系列贡献钞票。
这些舍不得买书的智能手机爱好者,是微信公号里各式各样的梨花体、吐槽体的忠实读者。他们也喜欢看视频网站里各式各样的穿越剧、玛丽苏剧,以及音乐App里各式各样的伤春悲秋流行曲。这些低劣的大众文化产物如同“免费”二字一样,透着令人快乐而放松的光——他们也尤其不在意免费背后那些粗制滥造式的愚蠢,反正他们又没花钱。
免费当然是强大的。一个将要倒在免费手里的“过时品”,名为杂志。干掉它们的是铺天盖地的免费网页、免费App,以及免费公众号。
一个个消失在大工业机器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老古董”证明,被廉价与免费干掉的,总是丢不下工匠精神的手艺人。杂志也不例外。
要完成一本杂志,图片要有精妙的构思、团队的配合,文字要有鲜明的观点、强大的资料佐证,专题要有流畅严密的逻辑、精巧无废话的结构,以及从记者到编辑,再到领导层的集体打磨。
杂志的版面,需要摄影师的劳动、图片编辑的逻辑、版面设计师的创意,以及印刷的工艺。杂志的信息核实与勘误,需要处女座式的一丝不苟。编辑好的稿件需要在放上版面之前校对一次,放上版面后再校对一次。
杂志的标题提炼,需要整个团队的奇思妙想。每本杂志的完成期都像战场,每个人都会集中在显示屏前,就终版版面,发表意见、互相争吵、表明立场、彼此争辩……最终,杂志人会在下厂印刷的凌晨之后、黎明之前,顶着黑眼圈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找到那个既能够提供观点、信息与知识,又能够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点的诗意标题。
在中国,一本杂志的售价在5—30元之间——大多数杂志的售价甚至低于它们的印刷成本。
在中国,一线杂志撰稿人的稿费在千字五百元左右;而在大洋彼岸,《纽约时报》给新人开出的底薪为年薪7万美元,不含稿费。
在中国,杂志的网上“付费阅读”功能被骂成狗——大多数人只喜欢在各种App与公号中,阅读完全免费的无授权杂志转载稿。
在铺天盖地的免费阅读页面中,找不到美感。但是免费的忠实拥趸也不在乎什么是美,他们只求一乐。至于你会不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傻笑中变成一个不会思考的物种,那就不是我需要关心的事了。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