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空气肮脏;不注意卫生,不认识邻居;开门闪条缝,进出各色人;楼房随意拆,垃圾随地扔……
这是主持人赵普生活在北京城的感受。生活在城市中的你,是否不时会有不安全感?
把每个人在城市中生活的不安全感全部归咎于“大城市病”稍有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个因渣土堆放不当导致山体滑坡、因人流聚集导致踩踏事故,在一个一下暴雨便看海的城市,你不知道哪些“小概率事件”下一秒会在自己身上降临。“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这样说。
声势浩大的城市活动在羸弱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面前,变成了安全隐患随时潜伏的生死游戏。
2014年12月31日23时,31万人涌入上海外滩的陈毅广场,共同参加自2011年起举办的一年一度新年倒计时活动。当广场东南角人行通道上的人流冲破警戒线并持续形成“人潮浪涌”后,一场欢庆盛典变成了一场夺去36条生命的踩踏悲剧。
据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分析,像上海外滩跨年倒数这样的大型活动,每次举办的规律都非常明显,“一定是在人流密集的中心城区,或者靠近江水、景点的观景场所,或是市中心开阔地”,比如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再比如2010年7月发生在德国杜伊斯堡“爱的大游行”电子音乐节活动现场的踩踏事故,事发地点都在开阔广场。
对于大多数爱热闹的市民来说,声势浩大的城市活动在羸弱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面前,其实是一场安全隐患随时潜伏的生死游戏。“外滩踩踏事故发生时,你会发现当时警察和救护人员在人流面前都走不进去,因为城市管理者在事前根本没有为警察维持秩序腾出一条安全通道。”唐钧说,“这种事先预警完全能够在前期就完成,比如在活动前对公共设施逐一排查,又比如对活动采取必要的应急预案。”
他认为城市安全观的培育一定需要未雨绸缪的意识。“要避免类似拥挤、踩踏等城市事件的发生,必须在事前做足对相关活动的风险评估。大型活动一旦发生意外,无外乎触碰城市公共空间的几个老问题:设施老化、设备安装不当,等等。其实主要的风险点一般都是固定的,所以一定得重视评估和前期准备工作。”
地下排水系统不仅拷问着城市的良心,还间接威胁着城市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被唐钧认为“城市安全核心要素”的城市公共安全设施,往往通过一次简单的自然灾害便能“验明正身”,比如一场台风或暴雨。其实细究起来,考验城市安全系数的不光有类似上海“12·31踩踏事故”的“人祸”,还有那些“拷问城市良心”的天灾。
2012年,北京遭遇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凶猛、最持久的一次强暴雨,城内多个路段积水严重,最终造成79人遇难。监测显示,那次强暴雨,北京90%以上的行政区域降雨量都在100毫米以上,与南方不少城市的降雨量相比,北京的并不算高。究其原因,还是北方城市比南方城市对极端天气的预警反应速度要慢。不过更为关键的是,城市排水系统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城市建设总是“重地上,轻地下”,城市规划长期“重面子,轻里子”,这不仅导致了一下暴雨城市便可“看海”,也使国内城市的地下管网系统在自然灾害突然来袭时往往瞬间瘫痪。“城市内涝不仅是技术性问题,也是投资管理问题。解决之道在于加大地下设施的投资,建立多层监管体系,必须制作一份长期的排水工程规划,从而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唐钧说。
在唐钧看来,地下排水系统和路面的交通安全设施同等重要,“甚至比路面的很多公共设施还重要”。他认为,紫禁城自修建时便对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中的干道、支道、明沟、暗沟、涵洞等进行了特别设计,故宫在历史上遭遇的暴雨不下千次,却始终没有被暴雨击垮。“现代城市一到雷雨天就可以‘看海’,地下排水系统不仅拷问着城市的良心,还间接威胁着城市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当社会迫切地向前跃进时,整个城市的路面交通呈现的必然是快进的一面,是焦躁的一面。
“现代城市空间里最能对市民构成安全威胁的,莫过于因路面交通而引发的各类事故。”唐钧说。
在兰州发生的路面连环塌陷事件算是城市路面交通的一个糟糕缩影:2016年8月23日起,兰州市酒泉路、西关张掖路步行街、东岗东路华邦饰品广场门口等6地发生路面塌陷;8月30日,甘肃省政府门前的路面再次塌陷,被网友戏称为“吃着兰拉(兰州拉面)路塌塌”。
“马路是有寿命的,可通过专业测量测出还可使用的年限。如果管理者对城市路面经常进行排查检修,因塌陷而导致的交通事故至少能减少一半。”唐钧说。
除了管理者监管不到位造成的城市交通安全隐患,路面安全问题更多也更常见地出现在行车者身上。“有的老司机仗着驾龄长,一些基本的操作偏不愿做,酿成严重后果。”唐钧表示,一些老手长期习惯二挡起车、跳挡,而空挡滑行、挂挡停车、随时玩手机也常造成车毁人伤的交通事故。如何更有效地规避因交通事故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一是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二是要注意保养车辆,有的司机甚至连转向灯不亮也不换,有的司机则随意改装、加装零配件,只求便宜只为酷炫,而不采用原厂或经认证的可靠配件,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不得不承认,交通规则和行车规范在现阶段的中国城市中还无法得到最有效的实施。与此同时,淡薄的路权意识也让国内多数城市的交通堪称“世界奇观”:回想一下你去过的每座城市,再回忆一下每次搭乘的士的经历,没听过的哥抱怨路难走的绝对少数,而那些操着各地方言喊爹骂娘的的哥,也同样会在下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争先恐后地猛踩油门。有时的哥们会很乖地请你系上安全带,会很识趣地在人流汹涌的路口停下等行人先行,但这一切都只是满肚怨气地做给那些高居信号灯上的监控摄像头看罢了。
“中国的交通标志基本承袭自西方,却只学了皮毛而没学到精髓,”唐钧说,“对路权的尊重与理解,让欧洲不少城市领先中国城市至少三十年。”中国人对交通安全的理解和认识,和骨子里的保守基调截然相反,却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正比。也就是说,当社会迫切地向前跃进时,整个城市的路面交通呈现的必然是快进的一面,是焦躁的一面,是“我开摩托我有理”的一面,是“你插缝隙我占道”的一面。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让城市更危险。
未经环评便计划上马的化工项目,放大了监管主体管理的缺位。
大型活动的安全隐患、自然灾害的突然侵袭、路权意识的疏忽淡薄,让城市变得越来越不安全。与此同时,唐钧还谈到城市里潜在的一个安全隐患:化工项目对城市居民生活的隐性作用。
今年8月,连云港市政府与法国合作,拟在市内建造一个核循环项目,并已进入选址及立项阶段。此后连云港市民以“污染环境和家园”为由进行抵制,致使连云港政府宣布暂停核循环项目选址的前期工作。“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没有什么比影响甚至污染他们的家园更可怕了。一些大型项目上马之前,首先应该保证信息的透明及公开,”唐钧说,“但目前各地方形式主义很明显,有的地方甚至连环评(环境影响评价)都不去做,直到出事以后才会想办法去补救,所以出现堵路事件乃至群体性事件。这不光给城市的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造成巨大损失,还间接影响了居民的潜在健康安全。”
除了未经环评便计划上马的一些化工项目,因监管主体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社会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2015年12月20日上午,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山体滑坡,33栋建筑物受损,而造成滑坡的泥土则是近两年深圳施工挖地基取出的渣土,常年累积后大约有100米高,一场大雨过后滑坡事件发生。
唐钧表示,深圳“12·20”山体滑坡事故,是由于属地责任方的失职和管理缺位而造成的。“属地责任方没有在事前预警并提前管理。现在,城市里发生重大事故后,政务部门一般重视的是出现人员死亡的应急工作,而不是事故发生之前的风险防范工作,这个完全本末倒置了。”
38交通拥堵,空气肮脏;不注意卫生,不认识邻居;开门闪条缝,进出各色人;楼房随意拆,垃圾随地扔……
这是主持人赵普生活在北京城的感受。生活在城市中的你,是否不时会有不安全感?
把每个人在城市中生活的不安全感全部归咎于“大城市病”稍有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个因渣土堆放不当导致山体滑坡、因人流聚集导致踩踏事故,在一个一下暴雨便看海的城市,你不知道哪些“小概率事件”下一秒会在自己身上降临。“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这样说。
声势浩大的城市活动在羸弱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面前,变成了安全隐患随时潜伏的生死游戏。
2014年12月31日23时,31万人涌入上海外滩的陈毅广场,共同参加自2011年起举办的一年一度新年倒计时活动。当广场东南角人行通道上的人流冲破警戒线并持续形成“人潮浪涌”后,一场欢庆盛典变成了一场夺去36条生命的踩踏悲剧。
据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分析,像上海外滩跨年倒数这样的大型活动,每次举办的规律都非常明显,“一定是在人流密集的中心城区,或者靠近江水、景点的观景场所,或是市中心开阔地”,比如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再比如2010年7月发生在德国杜伊斯堡“爱的大游行”电子音乐节活动现场的踩踏事故,事发地点都在开阔广场。
对于大多数爱热闹的市民来说,声势浩大的城市活动在羸弱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面前,其实是一场安全隐患随时潜伏的生死游戏。“外滩踩踏事故发生时,你会发现当时警察和救护人员在人流面前都走不进去,因为城市管理者在事前根本没有为警察维持秩序腾出一条安全通道。”唐钧说,“这种事先预警完全能够在前期就完成,比如在活动前对公共设施逐一排查,又比如对活动采取必要的应急预案。”
他认为城市安全观的培育一定需要未雨绸缪的意识。“要避免类似拥挤、踩踏等城市事件的发生,必须在事前做足对相关活动的风险评估。大型活动一旦发生意外,无外乎触碰城市公共空间的几个老问题:设施老化、设备安装不当,等等。其实主要的风险点一般都是固定的,所以一定得重视评估和前期准备工作。”
地下排水系统不仅拷问着城市的良心,还间接威胁着城市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被唐钧认为“城市安全核心要素”的城市公共安全设施,往往通过一次简单的自然灾害便能“验明正身”,比如一场台风或暴雨。其实细究起来,考验城市安全系数的不光有类似上海“12·31踩踏事故”的“人祸”,还有那些“拷问城市良心”的天灾。
2012年,北京遭遇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凶猛、最持久的一次强暴雨,城内多个路段积水严重,最终造成79人遇难。监测显示,那次强暴雨,北京90%以上的行政区域降雨量都在100毫米以上,与南方不少城市的降雨量相比,北京的并不算高。究其原因,还是北方城市比南方城市对极端天气的预警反应速度要慢。不过更为关键的是,城市排水系统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城市建设总是“重地上,轻地下”,城市规划长期“重面子,轻里子”,这不仅导致了一下暴雨城市便可“看海”,也使国内城市的地下管网系统在自然灾害突然来袭时往往瞬间瘫痪。“城市内涝不仅是技术性问题,也是投资管理问题。解决之道在于加大地下设施的投资,建立多层监管体系,必须制作一份长期的排水工程规划,从而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唐钧说。
在唐钧看来,地下排水系统和路面的交通安全设施同等重要,“甚至比路面的很多公共设施还重要”。他认为,紫禁城自修建时便对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中的干道、支道、明沟、暗沟、涵洞等进行了特别设计,故宫在历史上遭遇的暴雨不下千次,却始终没有被暴雨击垮。“现代城市一到雷雨天就可以‘看海’,地下排水系统不仅拷问着城市的良心,还间接威胁着城市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当社会迫切地向前跃进时,整个城市的路面交通呈现的必然是快进的一面,是焦躁的一面。
“现代城市空间里最能对市民构成安全威胁的,莫过于因路面交通而引发的各类事故。”唐钧说。
在兰州发生的路面连环塌陷事件算是城市路面交通的一个糟糕缩影:2016年8月23日起,兰州市酒泉路、西关张掖路步行街、东岗东路华邦饰品广场门口等6地发生路面塌陷;8月30日,甘肃省政府门前的路面再次塌陷,被网友戏称为“吃着兰拉(兰州拉面)路塌塌”。
“马路是有寿命的,可通过专业测量测出还可使用的年限。如果管理者对城市路面经常进行排查检修,因塌陷而导致的交通事故至少能减少一半。”唐钧说。
除了管理者监管不到位造成的城市交通安全隐患,路面安全问题更多也更常见地出现在行车者身上。“有的老司机仗着驾龄长,一些基本的操作偏不愿做,酿成严重后果。”唐钧表示,一些老手长期习惯二挡起车、跳挡,而空挡滑行、挂挡停车、随时玩手机也常造成车毁人伤的交通事故。如何更有效地规避因交通事故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一是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二是要注意保养车辆,有的司机甚至连转向灯不亮也不换,有的司机则随意改装、加装零配件,只求便宜只为酷炫,而不采用原厂或经认证的可靠配件,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不得不承认,交通规则和行车规范在现阶段的中国城市中还无法得到最有效的实施。与此同时,淡薄的路权意识也让国内多数城市的交通堪称“世界奇观”:回想一下你去过的每座城市,再回忆一下每次搭乘的士的经历,没听过的哥抱怨路难走的绝对少数,而那些操着各地方言喊爹骂娘的的哥,也同样会在下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争先恐后地猛踩油门。有时的哥们会很乖地请你系上安全带,会很识趣地在人流汹涌的路口停下等行人先行,但这一切都只是满肚怨气地做给那些高居信号灯上的监控摄像头看罢了。
“中国的交通标志基本承袭自西方,却只学了皮毛而没学到精髓,”唐钧说,“对路权的尊重与理解,让欧洲不少城市领先中国城市至少三十年。”中国人对交通安全的理解和认识,和骨子里的保守基调截然相反,却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正比。也就是说,当社会迫切地向前跃进时,整个城市的路面交通呈现的必然是快进的一面,是焦躁的一面,是“我开摩托我有理”的一面,是“你插缝隙我占道”的一面。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让城市更危险。
未经环评便计划上马的化工项目,放大了监管主体管理的缺位。
大型活动的安全隐患、自然灾害的突然侵袭、路权意识的疏忽淡薄,让城市变得越来越不安全。与此同时,唐钧还谈到城市里潜在的一个安全隐患:化工项目对城市居民生活的隐性作用。
今年8月,连云港市政府与法国合作,拟在市内建造一个核循环项目,并已进入选址及立项阶段。此后连云港市民以“污染环境和家园”为由进行抵制,致使连云港政府宣布暂停核循环项目选址的前期工作。“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没有什么比影响甚至污染他们的家园更可怕了。一些大型项目上马之前,首先应该保证信息的透明及公开,”唐钧说,“但目前各地方形式主义很明显,有的地方甚至连环评(环境影响评价)都不去做,直到出事以后才会想办法去补救,所以出现堵路事件乃至群体性事件。这不光给城市的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造成巨大损失,还间接影响了居民的潜在健康安全。”
除了未经环评便计划上马的一些化工项目,因监管主体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社会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2015年12月20日上午,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山体滑坡,33栋建筑物受损,而造成滑坡的泥土则是近两年深圳施工挖地基取出的渣土,常年累积后大约有100米高,一场大雨过后滑坡事件发生。
唐钧表示,深圳“12·20”山体滑坡事故,是由于属地责任方的失职和管理缺位而造成的。“属地责任方没有在事前预警并提前管理。现在,城市里发生重大事故后,政务部门一般重视的是出现人员死亡的应急工作,而不是事故发生之前的风险防范工作,这个完全本末倒置了。”
38个湖
目前,武汉城区湖泊有38个,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127个——为了发展,人们向湖泊争夺空间、争夺资源,围湖造田、填湖建城、拦湖养殖。2016年的洪灾,让武汉尝到了苦果。
165.4亿元
北京2016年投入165.4亿元用于大气污染治理,聚焦治理散煤、高排放车、城乡结合部三大领域,并提出年末PM2.5浓度下降5%左右的目标。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