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目击伟大事件;
去看穷人的面孔与骄傲的人的姿态;
去看奇异的东西——机器、军队、人群,丛林和月球上的阴影;
去看人的作品——他的画,高塔与新发现;
去看数千里外的世界;藏在墙与房间之间的人与事物;难以接近的危险情景;男人所爱的女人和许多小孩;
去看并享受看的乐趣;
去看并且感动;
去看并且接受教导。
——《生活》杂志1936年创刊号卷首语
“1934年5月,第一本漫画杂志《驰名连环画》在报摊上面世,但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对它却毫无兴趣。这位全国第一警察其实爱看漫画,尤其喜欢《至尊神探》和《秘密侦探X-9号》,但那个春天他忙得几乎无暇看书。”
在《光荣与梦想》第一卷第三章的开头,威廉·曼彻斯特这样写道。不要奇怪他用一本漫画杂志的创刊引出整个章节,事实上,如果没有来自《时代》、《新共和》、《国家》、《财富》、《商业周刊》、《大西洋月刊》、《哈泼斯》、《生活》、《名利场》、《纽约客》等报刊的大量素材,威廉·曼彻斯特未必能顺利完成《光荣与梦想》一书。相较于报纸,曼彻斯特显然更重视来自杂志的素材——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杂志都在现场,而且,杂志的报道比报纸来得更为深入、透彻。
“图!大量上图!”观念、冲突和可能,都可以透过影像来表达。
以亨利·卢斯(也就是创办《时代》周刊的那个卢斯)1936年创办的《生活》为例,这份日后在美国家喻户晓的新闻摄影纪实杂志,记录了大量历史性的瞬间。
《生活》于1936年11月23日推出创刊号,一年后,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16mm摄影机拍摄了4盘长度达105分钟的胶片,记录了日军的暴行。后来这批胶片被秘密带到上海,除了制作成纪录片,还翻拍成照片。《生活》从中选了10幅刊登在1938年5月刊上,当期封面则是罗伯特·卡帕拍摄的中国士兵肖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抗战的决心。
《生活》的理念是:所有观念、冲突和可能都透过影像来表达。罗伯特·卡帕所拍的诺曼底登陆,布列松所拍的甘地葬礼,米尔顿·格林所拍的玛丽莲·梦露,安德里亚斯·费宁格所拍的丹尼斯·斯托克(斯托克也为《生活》工作过,其作品《詹姆斯·迪恩》入选《生活》75佳照片),埃德·克拉克所拍的为罗斯福总统演奏挽歌的海军上士格拉汉姆·杰克逊,尤金·史密斯所拍的一对儿女从阴暗的森林走向光亮的画面,比尔·埃普里奇所拍的披头士乐队初抵美国的情景,拉里·布劳斯所拍的越战中直升机飞行员阵亡、同伴惊恐万分的画面,理查德·德鲁所拍的“9·11”事件中坠楼的男子,等等,都是《生活》曾刊发的经典图片。
其中知名度最大的,恐怕是那幅著名的《纽约时代广场胜利之吻》。拍摄者是波兰裔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他在纽约时代广场拍下了这一经典时刻:“我看到一个年轻水兵兴奋地沿街奔跑,拥吻他见到的每个女孩,无论高矮胖幼。我拿着我的莱卡相机奔到了他的前面并越过我的肩膀往回望。在那一瞬间,我看到了一个白色的身影被抓住了,于是我转过身,拍下了他亲吻护士的那个瞬间。”
“图!大量上图!”这是1898年起担任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第二任会长的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正是发明电话的那个贝尔)对《国家地理》杂志的要求。自此,《国家地理》开始刊登大量照片,成为《国家地理》摄影师和成为《生活》摄影师一样,是对摄影师的最大肯定。
杂志要有令人为之一振的内容,扔到咖啡桌上能听到“扑通”声。
业内人士总说,杂志要有称为“扑通因素”(plop factor)的东西——即杂志扔到咖啡桌上时能听到“扑通”声,指有令人为之一振的内容。或者像杂志控令狐磊所说,杂志应该是“爆炸物”——“最佳的杂志其实就是让你感受一次explosive的绚丽。它们都有核心而富有的思想和精神亟待爆发,它们都有各式妙绝人心的资讯让人浮想不已,它们都令人捧在手上就不得不为之心跳加速,它们都有严谨理性的版面构成元素形同爆炸品的内部构架,它们都有能量让人堕落其中进入能量黑洞中……页面的物理装订中透露着无穷的能量。”以下可能就是让杂志“爆炸”的要素。
杂志要有腔调
《时代》1966年4月8日刊,黑底封面上只有一行红色标题:Is God Dead?(上帝已死?)这一表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要知道,《时代》1922年创刊时,靠改写《纽约时报》的文章起家;40年后,它成了意见领袖。
《君子》1966年10月刊的封面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全黑底子上打上一行标题——“Oh My God - We Hit a Little Girl”(上帝啊,我们打中了一个小女孩),这是一个越战士兵所说的话。该封面文章由约翰·赛克撰写,长达3.3万字,是《君子》迄今篇幅最长的文章。
《纽约客》2011年9月24日刊也是全黑封面:仔细看,纯黑背景中透出世贸双塔的暗影。“9·11”堪称新闻富矿,《人物》史上卖得最好的一期,正是2011年9月24日刊。
杂志要有逼格
《时尚》1939年7月刊,请来了萨尔瓦多·达利绘制封面,逼格指数爆表。
纳博科夫的名作《如何读,如何写》首发于1980年9月刊《君子》,而约翰·斯坦贝克、菲兹杰拉德、雷蒙德·卡佛、诺曼·梅勒等大牛都为《君子》写过稿。
《花花公子》有深度人物专访栏目,访问过吉米·卡特、卡斯特罗、罗素、马丁·路德·金、萨特、拳王阿里、阿拉法特、史蒂芬·霍金、石原慎太郎等名人。而且,每次专访长达7至10小时,每一篇稿件,都是一期深度访谈节目。
杂志要会玩
《时代》喜欢把人物头像放在字母M下,看上去好像长了一对“恶魔角”。最新一个被玩的是2015年3月23日登上《时代》封面的希拉里·克林顿,而此前的1998年3月,处在性丑闻漩涡中的比尔·克林顿也被玩过。据说《时代》已经用了这个梗34次。
《国家讽刺周刊》(National Lampoon)1973年1月号,封面标题是:If You Don't Buy This Magazine, We'll Kill This Dog(你要是不买这本杂志,我们就杀了这只狗)。被枪指着脑袋的狗狗很无辜,你还好意思不买么!
杂志要传递世界观
《时代》的年度人物评选,25岁及以下人士(1966)、美国中产阶层(1969)、美国妇女(1975)、个人电脑(1982)、濒危的地球(1988)、“你”(指网民,2006)等相继入选,传达的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物》、《财富》、《福布斯》的榜单也是。
《纽约客》1976年3月29日刊,封面是索尔·斯坦伯格作品《从第九大道看到的纽约》,表现的是以曼哈顿为中心观世界——曼哈顿早就是世界,不,宇宙中心了。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