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有两根骨头,正面粗的叫胫骨,侧面细的叫腓骨。胫骨俗称迎面骨,古称骭骨、成骨。因为胫骨前面突出,内侧没有肌肉覆盖,磕碰以后没有缓冲,会产生剧烈疼痛。所以打架、比武、搏击的时候,胫骨经常会成为被攻击的目标,人因腿痛而失去支撑,自然落败。足球运动员上场时都穿长袜,里面各塞一块长条护腿板贴在胫骨面上,就是为了避免在激烈的拼抢、碰撞、铲断中伤及胫骨。胫和颈,繁体字为脛、頸,其中的“巠”有拐弯儿,这表示胫骨和颈椎不是直的,而是有曲度的。有曲度则有弹性,更受力,同时减轻冲击磨损。
很多人把常见的O型腿、X型腿当成胫骨的问题,其实不然,这主要与膝关节变形有关。O型腿俗称罗圈腿,医学上称为膝内翻,走路呈内八字;X型腿医学上称膝外翻,走路呈外八字。当人并拢双足,完全放松,双腿直立时,大腿中段、膝关节、小腿中段、脚踝处应有四个接触点;相应的膝关节上下方则有两个菱形的缝隙。O型腿的人,大腿之间、小腿之间、膝关节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缝隙,犹如O的形状;而X型腿的人,双膝并拢以后,两个脚踝外展无法接触。
造成这两种畸形腿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和营养不良,外因是外伤和长久不良的姿势。西医归咎于佝偻病和软骨发育不良病,在治疗上采取器械和手术矫形;中医则认为这是骨骼、骨髓系统的问题,与先天之本肾虚有关。很多人早在婴幼儿期间就会出现问题,中医称为“五迟”“五软”。五迟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以痿软无力为主症,两者既可单独出现,也常并见。《张氏医通·婴儿门》指出其病因是“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中医的早期预防从优生优育、提高父母素质着手,保障先天禀赋。在治疗上,以调理脾胃,提高消化吸收功能为主,并使用补肾壮骨、添精益髓的药物和食物。
胫骨的发育、生长与肾和骨髓有密切关系。换言之,肾精流失过度,首要表现就在胫骨。遗精、滑精、手淫、房劳过度的人,最初的表现就是胫酸眩冒、头晕耳鸣。胫酸就是自觉胫骨酸困,注意不是小腿肚子肌肉发酸,而是骨髓空虚酸困,很多人进而演化为不安腿,没着没落,不知所措。有人则通过不停地抖腿来缓解酸困。眩冒指眼前发黑,头目如蒙蔽。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老人晨将渡水,而呻吟难济。纣问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实,故畏寒也。纣乃于此斮胫而视髓也。”据说纣王还在妲己的撺掇下,找来另一名青壮年涉水,见他果然不畏寒冷。纣王下令砍断青年的胫骨,拿来和老人的腿骨比较骨髓充盈程度,以验证大臣的分析判断。商朝都城朝歌即今天河南北部的淇县,老人涉水的河本名肥泉河,就在城郊。由于这个残暴的故事,这条河改名为折胫河。
中医认为,人体的几条重要经络从胫骨经过,因此熟悉并掌握胫骨结构,对准确定位经络腧穴有重要意义。胫骨外侧被胫前肌覆盖,属于足阳明胃经,观察其上的体毛生长、皮肤颜色和肌肉丰盈、瘦削、紧张、松弛程度,有助于判断胃的功能。胃经的几个大穴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和丰隆,与胫前肌和神经密切相关。
胫骨内侧骨面为足厥阴肝经所过,尽管骨面为薄薄的皮肤覆盖,但仍有肝经两个重要的穴位在此——中都和蠡沟。此处受伤后不易愈合,也是臁疮的好发地。臁疮又名裙边疮、裤口毒,俗称老烂脚,是发生于小腿下部的慢性溃疡,特点是疮面长久难以收口,或虽已收口,但每因损伤而易复发,好发于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担负重物并伴有下肢静脉曲张者。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相连,足太阴脾经循行所过,临床上发现,大多数血糖和血脂偏高的人,在胫骨骨肉连接处都有不同程度的结节,而且基本与脾经穴位对应,比如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所以按揉、艾灸,或请专业医师针刺相关肌肉节点和穴位,有助于改善症状。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