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无私的、重视早教的、文化素养深厚的好妈妈。之所以教孩子读唐诗,原因说出来你们别鄙视我——因为他可以给我另一个解读视角,这对我写专栏,很有帮助。
我第一次意识到孩子有这个“特异功能”,是偶然一次和七岁的他闲聊,问他在学校有没有读到什么古诗。他说很喜欢苏东坡的一首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他说,这首诗给他一种“剪刀、石头、布”的感觉。
这说法令我稍觉困惑,更多的是惊艳。很显然这不是一个从教科书里能看得到的解读,也不是一个成年人能说出的感受。“剪刀、石头、布”的要点在于“环环相扣”,我问他是不是觉得这四句诗一环接一环,他说是的。仔细一想确实是,黑云遮山,白雨入船,卷地风散,楼下雨晴,情景相连接应,到了最后,好像又可以重新开始,反复回旋。这么一琢磨,用“剪刀、石头、布”来形容,竟是再贴切不过的一个比喻了。
当时我正犹豫着要不要在报纸上开个跟古代诗词相关的专栏。我在诗词方面本来也是门外汉,但外行人读诗词,也有外行人独特的心得,也是值得言说的。在没有任何学术背景下读古诗词,我称之为“裸读”,七岁儿子的“裸读”,似乎可以丰富我原有的“裸读”,两种“裸读”互相补充,我觉得这个专栏也许可以写一写。
后来我无事常随便翻一首唐诗和儿子读一读。但是,翻到的并不都是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里的诗歌,比如有次跟儿子读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这首诗让他很动容,因为他觉得没有什么比“今夜未知何处宿”更凄惶的了,而且他还深刻地指出,“辞家见月两回圆”从字面上解,是指月亮圆了两回,即离家两个月了;但古人一般认为中秋才算月圆,所以,这个人很可能是经历了两个中秋节,也就是离家已经两年了。
我不知道这个七岁男童在哪里得到“古人一般认为中秋才算月圆”的传统文化知识,但这些解读的珍贵性无庸置疑。翻阅家里的《唐诗三百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并没有这首《碛中作》,倒是翻到岑参的另一首七言绝句《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七岁小儿说,这一首讲的是之前那一首接下去发生的事情。哦,确实很说得通啊。首先是同一个作者所作,其次情景逻辑也完全是无缝链接:先是走马朝西,辞家久矣,平沙莽莽不见人。现如今东望故园,终于马上相逢了故人,可惜忘带纸笔……哎呀,这一连接,真有电视连续剧效果。
他把我熟悉的诗句,又重新教了我一遍。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鸟飞绝?这座山的生态也太不好了吧?”儿子大声叫嚷。我说:“你往下读啊,大雪封山的季节,当然没有鸟了啊。”他摇摇头嘲笑我的无知:“妈妈你忘了吗?我们冬天在洛阳旅游的时候,还看过天空上有只鹰呢,并不是下雪时北方就没有鸟,只不过那时候没有候鸟而已。”
“好吧好吧,抛开生态问题,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这首诗啊,”他踩着平衡车,心不在焉地说,“这首诗很奇怪。这个人为什么要跑到一个没有鸟又没有人的山里去钓鱼呢?虽说冬天结冰的河里也有鱼,但是古代的生态比现在好,并没有那么多人跟他抢钓鱼,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呢?”
“那你猜他这是为什么?”“我猜他也许像孔子一样,是在长途跋涉中,没有食物了,所以停下来钓钓鱼,补充体能。”
至于为什么他认为孔子是一个正在长途跋涉的人,我当时光顾着笑,来不及问他了。
就是这样,亲子解读里,多数还是无厘头。但这些无厘头的心得,都是一手资料,而我自己,已经忘记我当年,七八岁的光景,初读这些诗句时的一手心得是什么样的了。
小孩子总比大人想象的聪明。因为大人的思维里有藩蓠、有道理、有规律,而这些,小孩都没有。吾友兰黎说小时候她爸爸教她读诗,读到李白的《夜宿山寺》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父亲教育她:“这首诗说明了人要勇敢,你要是敢爬到这座高楼上,伸手就能摘到别人摘不到的星辰。”话听着是励志,可是当年的兰黎在旁边只觉得不可思议:这可是危楼哎!爬危楼去摘星辰,不要命啊?这叫勇敢吗?
这两年,我断断续续地强迫儿子和我一起读了《唐诗三百首》中的不少,为何强迫?想必你也猜到了,我儿子其实并不喜欢唐诗。唐诗,远远不如家里的一本俚俗民谣更能刺激他的兴奋点。那本民谣里多数是类似这样的:“高个摘个枣,矮个急得满地跑。高个摘个梨,矮个地上急。”至于唐诗中的多数,比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他则认为相当无聊。
他觉得无聊,除了因为文言文的隔阂,也因为王维描写的情景比较静态。他不喜欢唐诗不要紧,我非常老实地告诉他:你就当是陪妈妈读的,妈妈的工作需要读这个,还需要你说说你的感受。他无奈地答应了,无奈中,还不无优越感地说:“妈妈,要是没有我,你连文章都写不出来。”
如果可能,我也想穿越到我七八岁的那一年去,强迫自己,把那本《唐诗三百首》背熟。因为,那些在无意中背下的、似懂非懂的句子,几乎每一句,都会在无意在某个情形,突然来到眼前,像点石成金一样,把眼下的时光,变得熠熠生辉。比如某个夏日来到乡村,这就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样子啊,千百年前杜甫经历过的那个夏天,经过这么多年,被我经历,这相通又难言的中国的感觉,就像两个人同时醒来那样。
生于这个诗的国度, 《唐诗三百首》是我们血缘里至为亲切、至为重要的一本书,眼下这个不耐烦的小孩,并不全然懂得“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美感,但这句子间音律起伏之美,却会永久地停在他的潜意识里,并在多年后,被某个若无其事的情景召唤出来。对于没有乡愁的他们这一代人,这大概会成为他的乡愁。
和七岁的儿子一起读唐诗,总能得到另一个解读视角。小孩子总比大人想象的聪明。因为大人的思维里有藩篱、有道理、有规律,而这些,小孩都没有。
陈思呈的推荐书单
《卡尔文和跳跳虎》
比尔·沃特森 著
卡尔文是我心目中最典型的小男孩该有的调皮样儿。
《写给孩子们的哲学》
戴维·A.怀特 著
书中提出的都是生活中会碰到的哲学问题,包括美与丑、生与死、对与错、真与假等。
《长袜子皮皮》
林格伦 著
儿子很喜欢,想象力丰富,又很温馨。
《丁丁历险记》
埃尔热 著
让我知道世界如此之广。
《西游记》
吴承恩 著
神奇的想象力,让人亲切的文化认同感。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