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正在上演“监狱风云”!演职人员:张元、宁财神、黄海波、张默、李代沫、柯震东……还有文章,这些人基本代表了娱乐圈老中青三代男人的做派与价值观。老人们是既得利益者,中青年恃宠而骄,而少年们恃宠而娇。
娱乐圈就是这样,捧你时你是暖男,出了事一秒变渣男。这两年,文章和黄海波塑造的电视剧形象几乎重新定义了女性对中国男人的审美,而文章与马伊琍的姐弟恋也是粉丝“又相信爱情了”的精神支柱。暖男死于小三的真实故事,比电视剧桥段精彩。
黄海波出事时,很多人站出来替他喊冤:“一没强奸,二没包二奶,三没潜规则女演员,就是嫖个娼,还是付钱的。”与其说网友的评论是在为黄海波辩护,不如说,他们是在挖苦娱乐圈的荒诞淫乱。
女性越来越受保护,而娱乐圈的女性地位却比封建社会高不到哪去。制片人和名导的酒桌上不可能没有三四线小明星作陪,要你喝一杯就不能少喝半口,漏掉一滴酒很可能就漏掉了女四号的角色。有个明星丈夫,无论他在外面逢场作戏还是假戏真做,作为爱人,你都不能吭声。中国观众喜聚不喜散,所以,如果出了事,你还要站出来帮他撒谎,他的面子就是你们的票子。漂亮女人好上位,但在满地是漂亮女人的娱乐圈,主动的女人更容易把握机会。
《大丈夫》的导演姚晓峰曾说过,在娱乐圈里,他们这些50后、60后男人,要么已经离婚,要么正在离婚,再不济也是婚姻名存实亡。他们是活跃在娱乐圈里最大男子主义的一代人。年轻时他们穷过,多有糟糠之妻相伴。如今,有话语权,有钱,有残存的体力和精力。守着美女如云的圈子,与其让商人和官员占便宜,不如自己尝尝鲜。
民谣女歌手邵夷贝在《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里唱道:“极少部分搞艺术的男青年,搞艺术是为了搞姑娘。”“极少”是个非常客气的说法,真实情况是,说是“部分”甚至“一半”都不为过。上世纪摇滚果儿前赴后继,本世纪民谣果儿争先恐后。男乐手们打着理想主义的旗号,仗着女粉丝的宠爱,即便是穷困潦倒,也能数着星座泡姑娘。
中国男明星耍大牌是有些中国特色的。
在国外,甭管是当年的李小龙还是今天的莱昂纳多,再大牌的明星,想上戏,必须试镜。中国演员不喜欢试镜,在这点上,男演员比女演员更甚。有的是大牌,有的是腼腆,总之要不要我随你,老子不试戏!
好莱坞有严格的工作条款,各环节权利规定明确。中国影视圈不是导演中心制,也不是演员中心制,而是大牌中心制。皇帝戏霸改戏的桥段就不值得赘述了。某第六代导演拍摄处女座,请来第五代大咖担任制片人,拍摄过程一路被虐,最终,电影呈现出完整的第五代风格。这是中国电影的典型操作模式。
也许是源于自卑,中国男人的控制欲极强,一旦掌握了话语权,就由不得任何人说不。冯小刚反对一切反对他的“孙子”,陈凯歌觉得全世界都不懂他。媒体怎么可以不站在姜文那一边呢?因为他不懂,像传媒记者这样“受过教育又相对清贫的年轻人”怎能不为《太阳照常升起》叫好……
上世纪90年代,偶像的定义是要长得帅、形象正面、无限接近完美。所以,刘天王不敢穿拖鞋出门,娶了老婆也要藏得严严实实。20年之后,娱乐圈成了装傻卖萌犯二的圣地,自我矮化和自我膨胀一样流行。在粉丝越来越母性泛滥,男色成为消费品的时代里,小鲜肉们的傲娇习气正在娱乐圈蔓延。
几个月前,《小时代》的男主角之一姜潮在微博上po了一组眼眶有伤,泪流满面的照片,配文是“今天我哭得很伤心,对不起,妈妈,让你担心了……”亲妈粉儿开始心疼儿子,围观网友不免吐槽:这又要打电话,又要哭,又要自拍,还发微博的高难度动作,实在是矫情得过了头。
如今,硬汉形象不流行了,亲妈粉儿们喜欢的是调皮搞怪的花花,霸道总裁张翰,是《小时代》里的花样弟弟们。
他们在微博秀可爱,也秀玻璃心。换造型了求点赞,上新戏了求转发,失恋了求安慰,出了负面新闻,他们说“其实你不了解我”。
当然,和前辈们相比,这群小鲜肉的生存状态也大大不同了。他们大多以选秀明星的身份出道,一出道就从爹妈那儿转手到经纪公司旗下。公司就为他们安排全套衣食住用行,助理24小时贴身照顾。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里“少年”的生活白痴形象,一半是演的,一半是真实写照。这群85后、90后小鲜肉生在《楚门的世界》,他们没有个人空间,当然,他们也从不需要。
最近几年,随着国外奢侈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土豪化、平民化,娱乐圈和时尚圈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此前,有个真实的段子。一位混在美国时尚圈的中国摄影师,明明是直男,但因为直男在时尚圈受歧视,他不得不隐瞒自己的性取向。偶尔携女友外出觅食,碰上同行,他还得解释——我是双性恋,只是目前喜欢女人而已。
可见,时尚圈是Gay的天下。为了挤进更高大上的时尚圈,一些男明星开始投贵圈之所好——出柜,扮Gay,搞暧昧。他们和时尚大咖一样,学着挑剔袖口的围度,梯形领带结的角度,还有拉链的弧度。偶尔在微博上秀秀基情照,被媒体问起,他们不承认,当然也不否认。
细想想,这几年,娱乐圈的励志典型都是女艺人。以博学而闻名的男演员说来说去还是那几个,陈道明依然是不可逾越的标杆。女明星们似乎更看重内外兼修,小燕子成了赵导,汤女神华丽逆袭,Maggie老来玩音乐,连因为离婚闹得沸沸扬扬的董洁都去考电影学院的研究生了。高学历,流利的伦敦腔,凤凰涅槃,老而弥坚,这些戏码的主角似乎都是女人。
所以,男人们哪儿去了?
洪晃眼里的中国男人
正常或低奢对中国男人来说太难了
洪晃 BNC薄荷糯米葱中国设计师店投资人,《I LOOK》杂志出版人
我不赞成把人按照外表简单地分成两种,就像硬塞进两只截然对立的筐子。
我觉得中国男人之差主要还是素质问题,不是着装。
中国男人如此放肆和男权社会意识是配套的。但是近二十年越来越坏。依我看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中国价值观单一,金钱成为唯一价值标准:电影好不好看票房;小说好不好看销量;社会彻底拜金是中国男人素质极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男人认为只要有了钱,就可以肆无忌惮。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女性女权意识的丧失。近20年中国女性是被商品化的过程,什么东西加个“美女”二字就好卖了:美女作家,美女CEO等等。在西方文化中,由于有女权思想的基础和普及教育,都认为把女人的相貌和作品放在一起卖是对女人的侮辱。比如“美女作家”,西方文化会质问这是卖书还是卖人?中国女人特别怕被说成女权,包括特别成功、有权力的女人都会回避这两个字。因为大部分中国人误认为女权是反男人的,是女人要夺权,不是女人要平等、要尊重。这20年,中国女人因为没有女权思维,所以批量地被商品化——小三、郭美美都属于这个时代的产物。以至于女人可以像物品一样,被有权有钱的男人送来送去。而男人也因为没有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没有女权意识,堕落到这种地步。
时尚界这些年针对男性的审美标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概六七年前,有了“都市玉男”这么一说,说明中国男人开始打扮自己了。其实中国权贵阶层的男人还是非常肯在自己身上花钱的。你去问那些有男、女时装的奢侈品,大部分男装销售量远远超过女装。另外一个标志性人物是韩火火,他是把年轻男人生生给雷得都去赶时髦买衣服的。
四五年前,我在一篇写“都市玉男”的文章里提到“Metro Sexual”,现在又出现了好多新名词,比如“Toy Boy”,就是一小正太,现在又叫man whore, 确切意思我也没搞清楚。
人需要注意自己的外表,但是人也必须知道:不能只注意外表。说破了,外表卖的是肉,不是人,人还需要有性格、思想、品质;如果你有思想、品质、性格,也必须把自己外表包装得好一点,让别人更容易接受你。英文里,如果只说外表就用handsome,如果你说“a beautiful man”,一般不只是外表,还有性格、风度什么的。
对我来说,美感往往来源于合适、舒服——比如穿衣,不一定是自己穿着舒服,是别人看着舒服。现如今太多男女以为得眼球者美也,其实并不是这样。很多时候眼球是给丑和怪的,以至于让人彻底失去了自己审美的标准。
我对美的标准首先是“得体”。就是合适,比如白天出门能不穿夜礼服吗?说实话,一般高调的服饰,看着都有点晃眼。中国男人着装不是出位,就是邋遢。正常或低奢似乎对中国男人来说太难了。我认识的男人中最会穿的是张永和、汪健伟。张永和的行头是很讲究的,比如他给自己设计了一套西服,在一般西服领子后面藏了一个小围胸。他说看了梁思成的一封家书,说西装什么都好,就是胸前那一小块冷,不带围巾又容易着凉。有故事,有细节,对我而言就是“会穿”。
林栋浦也很会穿,但他的服装是定格在上海三四十年代的,历史标签太明显了。 “40年代”之所以美好,和“80年代”一样,是中国文化开发、当代化的过程,有新鲜的思想、文学艺术作品,同时也有服装。那时候大家都想继承和创新两件事情,不像近二十年,只想钱。
喜欢与不喜欢时尚有区别。不关注时尚的人喜欢谴责时尚的轻浮,而没有那种“匹夫有责”的人生。我认识一大款,曾经常教育我怎么挣钱,批评我不好好挣钱,浪费资源。有次他来我家吃饭,又感叹说太舒服了,第二天派人来问是否村里还有地,他也要盖一个。爱时尚的人爱生活,吃好的,穿好看的,让生活中充满趣味。时尚人群可以喜欢钱能换来的东西,但是不一定会挣钱;非时尚人群全都忙着挣钱,但是不一定知道挣了钱该怎么活。
但时尚圈内外的人没有太大区别。如果对一个圈子不清楚,就不要做判断。咱们国人特别擅长对别人做各种判断,尤其是道德上的。娱乐和时尚两个行业一直是有相貌的人从无名小卒到明星名人的行业,成功的是万里挑一,但是工作环境和力度有时候跟民工差不多,需要非常强大的自我才可以成功。这个行当中男女都有,有一次我去秀后台,一群一米八几的男模,已经化了妆,都蹲在地上吃盒饭,和外面工地民工一样,只是这些男模要搬出各种神态好像刚吃了一顿山珍海味。都不容易。
(口述/洪晃 整理/杨杨)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