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写童话,还是谈现实,郑渊洁总爱现身说法,这让他的所有逻辑充满说服力。
当年的郑亚旗,几乎可以算作国内第一个放弃学校教育、在家中接受“私塾教育”长大的80后“案例”。 郑亚旗小学一毕业,就轰轰烈烈退学回家。
郑渊洁跟他讲起当年勇:恢复高考后,自己准备考大学时也被“很有个性”的妈妈拦住,说,真有本事考它干什么,没本事去考更活受罪。郑母当时举一例令郑渊洁醍醐灌顶:人生成就算一个十分衡量,取得七分,你是大学生看你就是七分,若你是小学生,别人看你是十分。
听起来像玩笑,却安抚了郑亚旗罢课退学后略显犹疑不定的心,也变相透露了郑渊洁这位另类老爸另类教育的遗传基因。
转基因试验
郑亚旗有限的学校生涯中,曾因一次考试努力“达标”,得到郑渊洁要求的62分,而获得一架高达万元的遥控飞机玩具,这已经成为郑氏教育史上一桩奇谈。
“第一,我不想让他从小就成为应试教育的俘虏,第二,我看出他喜欢那飞机,烧柴油的,我想让他快乐。很多玩具比课本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这很重要。”郑渊洁认为,让孩子在学校里面对应试教育如鱼得水,未必是好事。
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不是重复前人知识的考试机器,取决于他是不是创造型人才。
“为什么牛顿、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读书时考试成绩都不好?正是这个道理。这些创造大师在幼年都无法容忍应试教育。”
当然,仅有想象力没有知识,纯粹就是胡思乱想。有了知识又没有想象力,又类同于一台科普机器无法进行发明创造。“很少有人又有知识又能发明创造。爱迪生,老师跟他讲知识,他总是胡说八道;达尔文,从小跟他爸说我跟蟑螂一个祖先,而进化论最后说白了就是这个道理,所有东西都是一个祖先,和蟑螂是一个爷爷。”
只盯着缺点,告诉他哪里不行,时间长久他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会由天才蜕变成普通人。人类的本质是渴望同类欣赏,越是年龄小的成员,越希望获得同类的由衷欣赏。“欣赏和赞美是天才催化剂,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郑亚旗就是一边在家自学,一边被我夸出来的!”
《童话大王》影响了两代人的同时,郑渊洁的郑氏教育法和私塾模式,也影响、刺激了一批中国孩子和家长。尽管很多人当时质疑这种对自由的训练,认为这种“圈养”式的离群教育,很“危险”。
其实,郑渊洁最初在郑亚旗身上“试验”的郑氏教育法,更像一种启迪创造力和自学能力的深度家教。除了花两年心血亲自编撰十部私家教材,郑渊洁强调要对孩子实行转基因教育。
郑渊洁一直对郑亚旗说,孩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天才,一种是普通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先于也近于老师,它更关键。对孩子实施教育,实质上就是转基因,要么将天才转变为普通人,要么将普通人转变为天才。
“100分把童年变成100岁。” 、“如果一个国家的孩子说大人话、办大人事,这个国家的大人准说孩子话、办孩子事。”、“判断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就看这个国家的孩子是不是真心喜欢上学。”这都是郑渊洁的名言。
从父子到合作伙伴
都说忠言逆耳。郑渊洁认为,真正的忠言都是顺耳的,鼓励就是顶级忠言,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
“我怀疑,世界上真的有闻过则喜的人吗?反正我是没见过。表扬孩子要直截了当,批评孩子要转弯抹角。”郑渊洁说,学校教育也是一样,碰到一个好老师比中一千万彩票还好。“我之所以开始写作,除了想证明自己不上大学也能成人,主要是语文老师鼓励我说写得好,数学老师就不喜欢我,如果喜欢我的老师是数学老师那我现在就是数学家。”
不过,没有缺点的孩子听起来也有些危险。郑说:“孩子身上的所有缺点,都是从他们身边的成年人身上学来的,特别是从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家长身上学来的。”
孩子身上有三种素质强大无比:想象力、模仿力和逆反力。其中模仿力可谓登峰造极。家长想让孩子改正所谓的缺点,不应直接批评,而是要找到缺点的出处,改变源头。“太多的孩子,模仿缺点的能力强,天然的想象力已被磨损淡化,这才是危险。”
他设想:最厉害的孩子是一手拿着他的书,一手上最好的学校。 “人是这样的,脑子一山不容二虎,生下来想象力最丰富。获得知识时,觉得这是科学,不要胡思乱想,把想象力丢掉了,这样你成为重复前人发明创造的东西,不能创造发明。”
而郑亚旗,如今已在郑渊洁教育模式和社会生存法则下,逐渐成形。
2005年,《童话大王》杂志20周岁,22岁的郑亚旗不再刻意回避和父亲的资源交融,主动和郑渊洁联手,创办《皮皮鲁画册》,并重新策划《皮皮鲁总动员》系列丛书。
十年之久的皮皮鲁、鲁西西又回到读者中间。同期,还策划电视脱口秀节目《郑氏胡说》,郑渊洁说:“郑亚旗策划脱口秀,培训我的口才,将我打造成教师,PK掉皮皮鲁讲堂的其他讲师。”
2007年,郑亚旗开办写作讲堂,任校长,高薪聘用郑渊洁掌门授课。如今,皮皮鲁讲堂,已成为门庭若市的童话版孔子学堂。去年,郑亚旗正式创建了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任CEO,最资深的手下员工便是郑渊洁。
微博上的“郑在行动”
郑亚旗从当年的私家郑式教材里挑出《皮皮鲁和419宗罪》公开出版。郑渊洁回忆,当时我把中国刑法419个罪名变成419个童话故事,副标题写给郑亚旗——儿子:老爸希望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远离这419宗罪。
今年,儿童安全隐患一再成为新闻核心事件,对出版家庭教材一直持保守态度的郑渊洁,终于同意将《皮皮鲁送你100条命》出版,给孩子们一道护身符。“孩子的安全教育太重要了。郑亚旗18岁以前从来没有单独出过门,夸张吗?一点也不。我用18年,陪着他,教给他100种防范危险的方法。”
如今,郑渊洁和郑亚旗之间,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父子关系兼合作伙伴关系。
郑渊洁现在一家三代都在微博上。儿子郑亚旗,老爷子郑洪生,加上自己,三人互相关注,彼此互为粉丝。
11月16日,郑渊洁发微博:下一条是我的第10000条微博,大家建议我写神马?郑洪生的页面很快认真贴出一段:“热烈祝贺我儿郑渊洁一年内写了一万条微博。粉丝二百多万。为千百万人提供了信息和快乐,选好的批评不好的,为弱势群体鸣不平,为教育事业建言献策,为几十万孩子演讲。…… 我发自内心的祝贺,为此中午多喝一杯!” 郑亚旗马上转发评论此帖,“我只能用四世同堂孝顺爷爷了。”郑渊洁接龙式地转帖收尾:“用行动说话。”
由于各自忙碌,这种微博对话几乎成了他们父子现在的主要交流方式。“其实创造条件也经常能见面,但就像两个人网恋了,见面了就没感觉,坐在酒吧里背靠背打字感觉就来了,这是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活方式。”郑渊洁说。
从18岁给郑亚旗随车附赠大头针做过手脚的安全套时,郑渊洁就心存期待早日身份升级,“孩子成人后我不管,只关心。”
郑亚旗有自己的感情观:要和自己一样与人为善。郑渊洁有个测量秘诀,屡次建议:该跟什么人结婚?进到这个屋里先给你换猫砂的,马上就可以跟她结婚。
郑渊洁与女儿
与被媒体大量曝光的郑亚旗不同,郑渊洁的女儿郑亚飞始终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一度,郑渊洁也想用教育郑亚旗的方法教育女儿,可他发现从幼儿园开始,郑亚飞就表现出对上学浓厚的兴趣,每天回家都乐滋滋的,尤其对考试十分狂热。
每次一考完,郑亚飞都很积极地把试卷拿给郑渊洁看,无论考多少分,郑渊洁都表示很满意。他说,只要女儿对这个分数满意,他就很满意。他甚至鼓励女儿,尽量别考前十名,最好考班上11、12名这个名次,因为,据他研究很多世界名人在学生时代都处于这个名次。
郑渊洁曾经问过女儿,打算读到什么时候,郑亚飞毫不犹豫地说,读到博士。郑渊洁说,只要她愿意,就让她一直读下去。
(来自记者文莉莎334期采访郑渊洁时未发表的采访手记)
郑渊洁与父亲
@郑渊洁:我选择写作作为谋生手段,当版税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有时也会犯懒。当我犯懒的时候,只要想起父亲写给我的无数家书,立马就不懒了。父亲没有督促我坚持写作,但是他给我写的这些家书,实际上是鞭子。原来俺爹教育俺时,手里也拿着鞭子。这样的鞭子,最能起到鞭策的作用。//@郑洪升:1977年郑渊洁开始写作,我感觉他看书的时间少了。我就想出一人看书两人受益的办法,我将我看的书浓缩成家信写给他。这样的信我写了成百上千封。其中的一部分出过一本《郑渊洁家书》。
(来自新浪微博)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