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上的图片、表格、文字,缓缓凝成团,从屏幕渗进脑子里。思路堵塞,视线模糊。“为什么做不好”的焦虑,每天都会把人深深地摁在漫无边际的失望里。中产及接近中产的人们,每天都逃不掉残酷现实的裹挟。
随手顺个东西,隐秘地摆弄一下。右手探去,拇指与食指轻轻捏起触感冰冷的圆形轴承。中指微屈,发力一拨,这个质感冷冽、钛合金造的小玩意开始高速旋转,散发出匀称的、有秩序感的银灰色光芒。当转速高达10000r/min时,肉眼无法辨别旋转叶的轮廓,行云流水一般,周围的时间和景象迅速慢下来。人便沉进轻微而绵延的、近似于福流的愉悦感里。(福流,“flow”,是指一个人在自觉自发的前提下,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而强烈的兴趣,并能推动自己完全投入进去,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进入一种完全沉浸其中的状态。)
无论是发力的动作、物件的旋转还是手指的触感,都轻浅地抚摸着倦怠的神经。反复折腾某一物品是一种暂时逃离的行为,能减轻人的焦虑感。这是许多人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的行为:一闲下来就转笔、转书,转一切可转之物。让手指的细微感觉、微小的正向情绪累积产生效应,忘却刚刚做不出题、答不上问的窘迫,一如我们在现在遇见的难以言说的时刻。
指尖陀螺能给人操控感。
指尖陀螺(Fidget Spinner)最初流行于美国中小学生之间,老师一节课可以没收几十个。但2016年年底福布斯的一篇报道绕过了“玩物”的概念,直接把指尖陀螺送上天,把它誉为“2017年必备的办公室玩具”。2017年4月,指尖陀螺的搜索热度超过了特朗普,视频网站里指尖陀螺的各种玩法、款式和衍生文化的相关播放量破亿。它让减压玩具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减压玩具被追捧之处,也是它的存在之义。其一是便捷。指尖陀螺既可以出现在办公室,也可以揣进口袋,任何场景下都信手拈来。其二是高普及。最初指尖陀螺进口售价为1000―3000元不等,但在国内出现需求时,更为廉价实用的祖国版指尖陀螺随即遍地开花,尝试成本变低,同时体验有所改善。其三是好玩。高玩会追求DIY的手工质感和极致转速;器材党会搜罗各种形状图案的指尖陀螺,如pepyakka款、姨妈巾款(TBSB款)和Metal Worn全套;最普通的玩家,也能从简单的操作中找到乐趣。
80后从小接触的陀螺也能高速旋转,但阻力大、不平稳、驱动难度不低这三个门槛带来了三个问题:旋转快感通常会在一分钟之内消失,再次驱动需要时间绑绳发力,旋转质量和时长取决于发动技术。这个过程并不纯粹减压,反有增压的可能——如果不是标准的寸劲发力,分分钟抛出去后转不动。
有趣的是,指尖陀螺刚好解决了这些老物件的问题:时间更长(可持续2到5分钟的高速旋转)、驱动简单、旋转平稳,恰好补足了传统陀螺的短板,又有便携和酷炫两重属性加持,同时出现了许多个性化的结构,瞬间风靡国内外。许多玩家表示通过指尖陀螺治好了注意力方面的问题,多动症、强迫症、焦虑症,都能缓解。
从心理学角度,以指尖陀螺为代表的减压玩具能给使用者带来足够的掌控感,让使用者感到安全、可控、有秩序。这种掌控感的原理在于物品运动的高度重复性:能够预期后果,掌控过程,在缓慢的积累中达到情绪的平和,不会感到无助、无力和无望。
指尖陀螺的发明背后,有着一个心酸的故事。赫廷婕是一名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女工程师,现年62岁。这款引爆世界的减压产品,是她在上世纪90年代罹患重症肌无力又恰好要带女儿时弄出来的。她给女儿造了这个两头平衡、中间安装了轴承,可以旋转的金属玩物。没想到吧,这一火遍全球的物件一开始是哄娃用的。
如果彼时赫廷婕知道这玩意能火到现在这种地步,她无论如何都会续上专利费。赫廷婕本可以凭借这一专利得到可观的、持续的收入,但她在持有指尖陀螺专利大约8年后,由于无力承担400美元的专利续费,于2005年放弃了这项专利。
现在她只能略带哀愁地反思:如果保住这个专利,我或许可以做更多的发明。要是赫廷婕早年有参与专利运作的意识,或者有无论怎么煎熬也要保护专利的决心,她就不会成为一个错过爆红专利的发明家。赫廷婕用自己无奈的经历表明了一件事:真正能减压的,还是多攒点钱。
减压玩具按功用可分为高速旋转、机械按压、无限可动、施虐发泄四类。
减压物品的好处,是可以消化一部分坏情绪,又不影响你的社交关系。减压玩具大都形式简约、驱动简单,按功用可分为高速旋转、机械按压、无限可动、施虐发泄四类,对应代表分别是指尖陀螺、减压骰子(Fidget Cube)、无限魔方(Infinity Cube)和人面发泄球(Caomaru Brown)。
减压骰子是一个怀旧手控大集合。在Kickstarter上原计划筹集1.5万美元,结果这个抚慰形式多样的小方块,最终筹了250万美元。
许多人在焦虑不适时,总喜欢拿点什么来摆弄,单一功能的摆弄物品又容易玩厌,比如另一个在Kickstarter上众筹的Pocket Keyboard,两头都是机械键盘的键帽。聪明的设计者直接在减压骰子的六面做了六种形式的触感:喜欢泡泡纸的,可以在五个小按钮上游走手指;喜欢老式开关的,可以在咔哒声中找回旧日时光;喜欢PS游戏机手柄摇杆的,可以360度无限摇;喜欢密码锁阻尼感的,可以不停拨弄。最直接的是在其中一面做了手指凹槽,有些人很喜欢那种指尖陷入被包裹的安定感。
无限魔方和人面发泄球的形式更为简单一些。一个可以无限掰,一个可以无限捶,只要你有这种需要和闲心,这两样东西可以将你的状态循环保持。实际上,减压玩具就是以最容易的方式转移和释放人们自身无法化解的情绪,理论上和发泄工具差不多。转移情绪需要物化对象——打击下属、顶撞上司当然都能激烈解压,但会让你的社会属性受到严重影响;而减压玩具作为一个纯粹的物体,可以直接承载并消化一部分情绪。
电音蝌蚪(Otamatone)是不同于上述减压玩具的特殊存在。一般的减压玩具都是自娱自乐,电音蝌蚪开口可秒全场,闻者乐不可支。日语里蝌蚪读音为“otamajakushi”,Otamatone的名称综合了“蝌蚪”和“音调”两个单词,到位地描述了这款“听完不烦算我输”的乐器的形态与功能。
电音蝌蚪由脑洞硕大无比的日本明和电机设计制造,该社一贯以制造各种“超常识”的奇葩乐器而闻名。电音蝌蚪有着八分音符般的外表和让人过目不忘的“蝌蚪头”。演奏方法近似二胡——虽然这么类比容易引起严谨民乐爱好者的愤怒。
左手按压或滑动音阶发音,右手不拿琴弓而是捧着蝌蚪头,挤压后蝌蚪会张开嘴巴,形成魔性无比的颤音——想象一下,如果你此时正烦闷难平,突然听到略微走音外带颤音、苦涩中带着呆萌、既想让你哭又想让你笑的怪异乐器正在发出难以描述的声响,转头一看那神烦的大嘴巴朝着你一张一合时,突然喷涌出来的笑意会帮助人驱散烦忧。
解决压力当下较为流行的方法是正念减压。
面对如此多外来减压玩具,国产减压名物核桃、手串、佛珠等纷纷站出来表示不服。减压骰子本也有“欧美版文玩核桃”的昵称,只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物件附带的修身、养生、参禅等意味更深,境界更高,耗时更长,有积累与参悟的成分,需要时间和机缘。国外传入的各种减压玩具大都设计简洁,直指痛处,迅速见效。虽然不能完全消弭内在的郁结,但有不分国界的易上手和新鲜刺激的特性,也就够了。
《秘密花园》等手动涂色减压图书早期红火,但后期被人吐槽“画得抓狂,减压不成反增压”。魔方等智力型老玩具,也是典型的“可增压可减压”。它们既能抚慰人心又能让人抓狂,会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转化。实际上,《秘密花园》的主要功用是转移情绪:它通过集中注意力,将焦躁不平、悲哀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理智的涂绘动作。和普通减压玩具专注发泄情绪比起来,《秘密花园》实际上是在隔绝情绪。
发泄型减压玩具和《秘密花园》这种引导注意力的形式,有共同的局限。它们治标不治本,只适用于相对较小的焦虑感。短暂减压并不是真正面对问题,它并没有解决压力的来源。如果在压力相对较大的时候选择难度较高的方式,反而会产生新的焦虑。比如一个完美主义者在压力山大时选择了《秘密花园》,随后涂到强迫症发作,稍稍画出格子就想原地爆炸,那还真是自找的——搞不好最后发现,撕本子和摔笔可能是更好的解压形式。
更广义的减压玩具,甚至已经照顾到了更细致的方面,变得偏于工具化。出国翻译的焦虑、用笔没水的焦虑、难以入睡的焦虑等,都有对应的解决之道。解决压力来源,当下较为流行的方法是正念减压。
正念减压是纯粹的行为方式,即把心神集中到当下,体验此时此刻自己身体和自己情绪的连接。和转移情绪比起来,直面问题更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但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若想根本解决问题,需要两种力量——父性精神和母性力量,即提供新视角的能力和袒露心迹的可能。
在各色酷炫、搞怪、暖萌的物件提供的短暂慰藉之外,我们还是要回归问题本身,寻求解决之道。就像被盗了魔兽号,对着牛皮袋反复吸入吐出空气的谢耳朵,折腾完了抬起头来,还是要回归这悲伤又真实的、充满焦虑的生活里——要么击倒它,要么被击倒,除了强大起来,其它选项都并不积极。
把自己隔离在减压物构筑的、重复而低难度的生活里?可以有,但别常有。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