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爷死时按辈分排列磕头,我磕第三个头时发现自己在最后一排。从小进取心就强,于是冲到我爷爷那排磕,于是被一脚踢回原处,于是兄弟我躺坟地上打滚哭,于是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这孩子真特么孝顺!”当时我穿的是一身粗硬麻衣,麻衣并没有缝边,呈开线状态。由于麻丝根根耸立,在坟地滚过之后居然扎起一堆果子——这是我对“五服”的最初印象。
“五服”指的是家族亲属关系。从高祖一辈算起,到第五代就算出五服,关系就疏远了。这个词由丧服而来,本意是“五等丧服”。古代某人死后家族为其服丧,因为关系的亲疏所穿的丧服款式也不同,最后发展成计算亲属关系等级的做法。五服按远近分:斩縗、齐縗、大功、小功、缌麻。这是古代“五服”,现代的“服”不得不服,不分远近见人就叫亲,对,淘宝客“服”。
第一等“斩縗”,是最亲近的人死掉的丧服,主要指父亲。爹死后儿女就要穿这种服装。在上古父母的地位不平等,明朝以前,母亲死掉儿女要服次于父亲的“齐縗”。为了清晰直观,现在我用第二人称来叙述。如果你的妻子死了,也属于第二等的齐縗。齐縗还包括你的哥哥弟弟叔叔婶婶,你未出嫁的姐妹,你的爷爷奶奶……他们死了你就要服齐縗。再下一等是“大功”,你的堂兄弟、未出嫁的堂姐妹、已经出嫁的姑姑、堂伯父母……他们死了你就要服大功。更下一等是“小功”,你本家族的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姑奶奶、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媳妇……他们如果……我这是写专栏还是下巫蛊?
五服最后一等的“缌麻”是指本家族的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姐妹……可以看出等级越下,这个人跟你的亲戚关系越远。但也不绝对,“缌麻”还包括外亲,也就是你母亲那边的亲属,你的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都属于缌麻范畴。因为等级最低,按照五服的规矩,这些人走了你不用痛哭。特别是大姨妈走了更不要哭,反正下月还来。另有“妻亲”也属于“缌麻”,但老婆家的大小舅子、大小姨子都不在服内,只有岳父母属于最后一等的缌麻。所以按规矩,岳母走了也无需痛哭。当然,刺字那个岳母除外。那是亲妈。
这五种服装都是以麻布为材质,不同的是粗细程度。斩衰裳用每幅三升或三升半(八十缕为一升)的最粗生麻布制作,将这种最粗粝的麻布不缝边披在身上即可,也就是常说的“披麻戴孝”,也就是我穿着装刺猬扎果子的麻衣;齐縗则是用每幅六升的粗麻布,折缝边;大功用稍经锻治、比齐衰细的熟麻布;小功用经过洗涤的更细澡麻;缌麻的材质是制作朝服的每幅十五升的细麻,抽去一半麻缕,就是缌。其细如丝,丝般润滑,堪比德芙。
穿上这些麻衣,就开始服丧了。根据五服的等级,服丧期长短也不一样。最长的是头等“斩縗”三年,其余按等级依次减少,一年、九月、五月、三月。斩縗为何守孝三年?规矩由孔子而来。子曰“子生三年,后免于父母之怀”,孩子长到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报父母恩德,子女守孝三年。(三年是通俗说法,实际上是27个月。这是因为孔子的妈是九月死的,时间跨度到第三年,月份相加正好27。)另有一说是古代婴儿的哺乳期就是三年,喂了你三年,守孝三年回报恩情。古人聪明啊,拿孩子当鸬鹚养,吃了给我吐出来。
服丧期间的规矩很多,总数限制不够写了。巧的是我在上上期的《新周刊》专栏里刚好详细说过,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新周刊》不贵,才15。改革开放30 年,小孩都有15元。15元钱不算贵,不用开个家庭会。15元钱不算多,买不了房子买不了车,旅游也到不了新加坡。你买上一本送父母,养育之恩补一补;你买上一本送亲朋,相互之间增感情;送完亲娘送丈母娘,她说女婿比她儿子强……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