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珠 香云纱染整技艺传承人
下雨天是成艺晒莨厂工人的安歇日,大晴天则是该干活的日子。
香云纱的生产对天气的要求近乎严苛,太阳光须等过了春分,才有足够的热力将浸染过的色素固着在坯绸上。而阳光过猛,会使丝绸变脆,经不起拉扯而产生裂缝。此外,必须是吹南风才能生产,干燥的北风同样会给娇嫩的丝绸造成不良后果。即便都是吹南风,广东三四月的“回南天”照样不适合晒莨。“干这一行完全是靠天吃饭。”成艺晒莨厂荣誉主席梁珠说。为了跟随现代化,这家工厂已更名为广东新天成香云纱生态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仍完全保持古老手工艺加工香云纱的晒莨厂。
1935年生于广东佛山顺德的梁珠,与香云纱交情不浅。 “那时候进入工厂,每天就是打杂,帮忙捣泥、做粗重活,当了三年的学徒之后,才可以开始学手艺。”他在16岁就掌握了香云纱制作的生产流程及全套染整技艺。梁珠还曾奔赴朝鲜前线,转业后又在公安局干过警察。古稀之年的他回到顺德,着手经营香云纱厂。
一年之中留给香云纱生产的时间只有4月到11月,而这期间的晴天不过百来天,工人们干活儿一直是跟太阳赛跑。碰上好天气,大清早起来就忙活的工人们,到下午两三点才有时间在木板上躺下休息。晒莨是个体力活儿,工人们一天可能要吃五六餐才能保证体力。
早晨七点,工人们已在遮光棚内开工,他们要完成香云纱生产的最后一道主要工序——“过乌泥”。遮光棚内,四个师傅立在水泥槽旁,手握长柄木桶,要给染晒好的坯绸抹上一层泥。这些坯绸在“过乌泥”之前,都经过了浸、洒、封、煮等十几道主要工序,历时半个月之久。晒莨工艺是一门靠多年经验摸索出来的手艺活儿。
薯莨是晒莨工艺的重要原料。有粉碎机之前,工人们需要用手工磨薯莨。粉碎后的薯莨加水制成薯莨水,之后洒、封、煮等工序中所用薯莨水的浓度(即两过水、三过水、四过水),完全由熟练工人的经验掌握,并视绸面色泽的深浅而调整。洒、封薯莨水的次数也不能做定论,凭借熟练工的经验因天而异、因地而异、因场而异、因人而异。
影响香云纱色泽的另一关键因素则是河泥的含铁量:含铁量不够,“过乌”后的香云纱缺少油亮乌黑的效果;而含铁量过多,则会导致料子出现明显的细折线。紧挨顺德旧晒莨厂的河涌产的灰黑色河泥因受保护,纯净、未受污染,是制香云纱的上好原料。
给坯绸抹上泥后,七八个帮工接过上了泥的坯绸,快速将其送至遮光棚的另一头。以前没有搭建遮光棚时,工人们往往需要在半夜三四点至天亮前完成这道工序。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阳光照射,河泥的颜色也就不会渗透到丝绸的另一面,从而形成香云纱特有的一面黑、一面浅褐的“阴阳色”效果。
香云纱被称为大自然赋予珠三角地区的珍贵礼物,它独产于佛山市的几个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曾有丝绸公司想把香云纱制作技术带到辽宁丹东,甚至把技术关键所需的河泥也带过去,但无论如何也制不成香云纱。“过乌泥”之后,紧接着的就是水洗的工序,即将香云纱上的泥在河涌中漂洗干净。工人们在齐腰深的水中一泡就是几个小时。为驱除体内的 “湿气”,工人们平时都要喝白酒暖身。
香云纱生产对晒地的要求是靠近河涌,草地要平整,以泥垫底,上铺细沙,再往上面密植1—2厘米的青草。香云纱近乎苛刻的生产要求,使得现代科技还不能取代人工晒莨。人工染色,也决定了晒出来的香云纱不可能每匹都一样,而这恰恰是香云纱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2008 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珠也成为该项 “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
七年后,梁珠与朋友合资建造广东新天成香云纱文化产业园。这是一个集保护、研发、生产、展示、观光游览于一体的香云纱传承与发展基地。如今,年过八旬的梁珠每天早上起来先去酒楼喝喝早茶,然后再去工厂转悠一圈,十年如一日。谈起目前工厂的现状,他形容自己现在是“骑虎难下”。香云纱博物馆目前还未动工,公司产业资金也运转不起来,香云纱这门工艺又完全是“靠天吃饭”。
香云纱市场部的负责人阿勤说:“以前老一辈人只会做香云纱,但不懂得包装营销。我们现在已经联系厂家开始生产服装了,一步一步来把门店做大。这一两年市面上才慢慢开始关注香云纱,用香云纱制成的产品也越来越多,除了服装外,还有丝巾、荷包、鞋子以及小孩儿穿的睡衣等。香云纱不仅环保、低碳,而且吸汗、耐脏、手感柔软、色泽正。”
梁老先生来到他的好友开的香云纱服装店,年过八旬的他挑选香云纱的眼光依旧老到:“架子上从左边数第五件,颜色正、不老气,还不会跟别人穿的重样儿。”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