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捧到最佳女配角小金人的帕特丽夏·阿奎特在第87届奥斯卡喊出男女同工同酬的口号,并获得梅里尔·斯特里普大力支持的时候,当因扮演赫敏而名扬全球的新生代女演员艾玛·沃特森在联合国屡次为新时代的女权运动HeforShe真挚演讲的时候,当斯嘉丽·约翰逊已经能够质问记者“为什么问小罗伯特·唐尼如何揣摩钢铁侠心理,却问我如何保持身材”的时候,一项关于好莱坞票房赢家的调查数据甩来一个冷冰冰的事实:在好莱坞,展现在银幕上的女性角色稀少、局限,倾向于年轻和性感。在这个数据的另一面,是长久以来我们心知肚明的事实:在电影院里,无论男性与女性,大部分时间在观赏的都是特色各异的男性故事。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女性角色的缺失,女性观众似乎也毫无知觉,甚或并不在意。
在好莱坞,女演员必须掌握的技能除了年轻与性感,还要会逗乐。
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安娜堡传播与新闻学院,有一个名为“传媒多元与社会变革倡导” 的“多事”组织,他们坚持不懈地以一种“龟毛”的方式关注好莱坞——十分详尽地统计每年票房前100影片中,各个角色的性别、种族、职业、性取向与性感度比例分布。
根据他们的统计,从2007年到2014年的700部高票房电影中,在30835个有台词的角色里,仅有30.2%为女性。参演演员性别比例平衡的电影仅占11%——我们不难看出,通过这些“主流大众电影”数据表现出的好莱坞倾向是:男多女少,白种人多有色人种少,除了异性恋之外,其他性取向的角色几乎没有。
而这个数据在最近7年基本持平。票房最高100部电影中有台词的女性角色比例,2007年为29.9%,2008年、2009年均为32.8%,2010年为30.3%,2012年创下新低——为28.4%。在2013年票房最高的100部电影之中,4506个有台词的角色里,仅有29.2%为女性,28%的主演或联合主演为女性。2014年票房前100影片中的4610个有台词和姓名的角色里,仅有28.1%为女性,即是说,银幕里每出现2.6个男性,才会出现1个女性;仅有21部为女性主演或联合主演,比2013年还下降了7%。
要提高女性角色的数量也不难,拍一部由女性主演的电影即可。但在2014年票房Top100中,仅有5部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数量超过男性角色;有15部电影中有台词女性角色的数量少于15%;达到两性角色数量均等的影片仅有9%。
虽然近几年女权与平权运动看起来很美,但比起2007年,2014年票房Top100中女性角色比例反而下降了1.8%,更比1990—1995年的平均比例下降了0.6%。然而好莱坞倒是将这个百分比保持得很稳定——从1946年到1955年出现在银幕上的角色里,女性也仅占25%。
也不能说这些票房火爆的银幕里,就真的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在2014年票房Top100影片中,所有年龄段的女性都比男性更有机会在大银幕上展示性感服装(身着性感服装的角色里,女性占27.9%,男性占8%)。而需要不同程度展示赤裸的演员中,女性占有26.4%,男性则仅为9.1%。难怪一向因对媒体臭脸而著称的好莱坞新生代女演员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会在新片宣传时搞出一个与男性主演交换问题的游戏——在同一场以电影新片为主题的采访中,女演员得到的问题是:“你最喜欢的设计师是?”“你目前有约会对象吗?”“你怀孕了吗?”“你整容了吗?还是吃过什么药来保持年轻美貌?”“你会经常有意无意露出胸部吗?”“你新做的指甲很好看,能给我们一个特写吗?”
令人欣慰的是,在各类喜剧中,女性角色所占比例有很大提升:在2007年、2010年和2013年的喜剧影片中,女性角色比例均为36%。动作片与惊险片中的女性角色则不超过25%。而在负责娱乐孩子的动画片里,女性角色竟然也不到所有角色总数的1/3。2014年动画片中有台词的女性角色更少——仅有1/4。在动作类与冒险类电影中,有台词的女性角色仅有21.8%。而在喜剧片里,有台词的女性角色则能占到34%之多——看来在好莱坞,女演员必须掌握的技能除了年轻与性感,还要会逗乐。
女性角色在银幕里的缺失,根本原因或许是女性在电影创作环节中的稀少。
就算是男女角色分布均等的电影,也不一定能够彰显性别平等。在2013年那些参演演员性别相对均等的电影中,仅有16%的片子涉及到性别平等;有12%的片子,卡司里有超过半数的女演员,却仅仅塑造出12%的女性形象;仅有两部电影的女性角色特写超过男性角色;有一部片子中没有一个女性角色有台词。
想要在本就少得可怜的女性角色里分一杯羹,在观众面前混个脸熟,女演员们最好将年龄控制在21—39岁。从年龄分布来讲,53.9%的女演员在21—39岁这个年龄段中,处于同样年龄段的男演员比率为45.3%。在40—64这个年龄段中,女演员仅有24.9%,男演员则为39.8%。基本上,年纪越轻,女演员所占比率越多。在0—12岁这个年龄段里,女孩占到40.9%。在少年时期的演员性别中,女性占到41.2%。而在2014年,没有一位超过45岁的女演员在票房前100的电影中成为主角,没有一位女性主演为女同性恋或双性恋角色。
相对于男性,年龄限制就没有这么残酷——他们的21—64岁都处于选角黄金期。在2014年票房前100的影片中,女性角色各年龄段的分布比例是:0—12岁,7.6%(同年龄段男性角色比率为5.4%);13—20岁,9.6%(同年龄段男性角色比率为8.5%);21—39岁,57%(同年龄段男性角色比率为45.9%);40—64岁,21.7%(同年龄段男性角色比率为35.6%);65岁以上,4%(同年龄段男性角色比率为4.6%)。
也不是说人到中年的女演员就一定没有机会,只不过机会是同年龄段男演员的1/4而已。在2007年到2014年占据票房前100名的700部影片里,有9522个角色年龄位于40—64岁之间,仅有21.8%为女性。在2014年票房前100的影片里,中年女性角色仅有19.9%——与2007年保持一致。除此之外,性别刻板印象的刻画也在继续——2014年Top100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大部分被塑造成家庭内角色、母亲形象以及情人部分。
不仅露脸次数少,挣得也比男性演员少。根据《福布斯》杂志调查结果,2014年好莱坞片酬最高的男演员是小罗伯特·唐尼,片酬为7500万美元。而2014年片酬最高的女演员安吉丽娜·朱莉和莎拉·杰茜卡·帕克,片酬仅为3000万美元打头——如果这位演员性别为男,那么他只能像片酬3200万美元的威尔·史密斯那样,勉强排到男星榜第十位。
女性角色在银幕里的缺失,根本原因或许是女性在电影创作环节中的稀少。从幕后来看,2013年,在创造了票房前100的1374位导演、编剧与制作人中,仅有15.9%为女性,女导演仅有1.9%,女编剧仅有7.4%,女制片人还高一点儿,达到了19.6%。2014年,这个数据基本持平——创造票房前100 的1326位幕后工作者里,仅有15.8%为女性。这么说吧,就算《穿普拉达的恶魔》小说原著是一位女性写的,影片的导演依旧性别为男。而类似于《初恋50次》、《特工争风》这样的小妞电影,大部分都是彼得·西格尔这样的男导演拍出来的。
在大众的选片倾向中,女性、有色人种与非异性恋性取向,依然被划拉进一个名为“小众”的盘子里。
占有美国人口数量一半的女性公民,在电影里开口讲话的几率少于30%,担当主演的机会少于25%。显而易见,好莱坞标准中有一条一定是这样写的:尽可能地将女性角色剔除出去。
当然,这些数据也并不仅仅只是好莱坞的功劳——票房都是观众塑造出来的。一个关于观影人群的事实是,当女性成为一个男性电影的观影专家时,她会成为一个被欣赏的对象,成为一个有品位、有智商、能够思考、不情绪化的酷女郎。而当男性成为一个女性电影的观影专家时,事情就并非如此了。所以女性看男性电影是可被接受的,甚至是令人敬佩的。而男性观众,一般不会轻易踏进女性电影的放映厅,自然也不可能将女性电影的票房推入Top100。
相比之下,电视剧产业的性别观念就不羁得多。《复仇者联盟》中的女英雄娜塔莎·罗曼诺夫至今都没拍成一部单人电影,美国队长的强大女朋友佩吉·卡特却在颇具女权主义特色的美剧《特工卡特》里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欲望都市》、《破产姐妹》、《女子监狱》、《衰姐们》等当红美剧都是女编剧捣鼓出来的,《绯闻女孩》、《绝望主妇》、《豪斯医生》等收视霸王都有常驻同性恋角色,而沃卓斯基姐弟出产的《超感猎杀》,则干脆就是一部LGBT主题片。
在主流电影界,女性也不算是最弱群体。在2014年票房前100影片中,白人角色占73.1%,西班牙裔角色占4.9%,黑人角色占12.5%,亚洲角色占5.3%,其他种族总共占4.2%。有台词或姓名的4610个角色中,仅有19位是LGBT,男同性恋10位,女同性恋4位,双性恋5位,跨性别者数量为0。
你也可以说,这些数据仅仅来自那些票房大片,不能代表好莱坞电影甚至世界电影的全貌。但是,这些至少代表了大众之选的影片倾向,至少证明了一个问题:女性、有色人种与非异性恋性取向,依然被划拉在一个名为“小众”的盘子里。然而在全球人口之中,这一部分人群所占的比例却并非小众。是什么让他们在主流电影中无言缺失?这恐怕并不是好莱坞“一个人”的责任。
当然,你也可以欣慰地认为,人类总是在进步的,在莎士比亚活着的时代女人还不准上台演戏呢。只经过了短短400年,就已经有男性数量1/4的女性出现在票房前100的大银幕上。做人,最重要的是知足。你看,时间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大伙所需要做的事也很简单——只需静下心来,再等400年就好啦。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