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上开出的花。/Pexels
“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
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发布消息,披露这篇论文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
黄国平4月19日发文,讲述自己成长经历,并向网友表示谢意。他在文中称,网络流传的致谢是被人节选后发布到网上的,现将完整版本附后。在黄国平附上的致谢完整版本中,已将相关人员姓名隐去。
黄国平《给网友的一封信》以及《致谢》全文。
“贫穷可能让人失去希望”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
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
现在的孩子已经几乎不存在电力照明不足的问题,但在当时,煤油灯曾陪伴许多学子度过漫漫长夜。/Pexels
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
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总有些东西能支撑他读下去,走出去。/Unsplash
在这篇《致谢》的结尾,作者写下了自己的理想:“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现在的黄国平,在腾讯AI Lab工作,继续做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有自己热爱的事业,也在“持续向目标靠近”。他写道:“也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
“一个人为博士论文哭三次才能毕业”
在博士圈里,有个说法——“平均一个人为博士论文哭三次才能毕业。”
当然,这指的可能是女博士,对于男生,则要“胸口碎大石”,忍受别人不能受的寂寞和委屈,才有可能毕业,才有资格“致谢”。
博士学制普遍都需要三到五年,在这个时间线中,有人享受过程,有人穷困潦倒,有人气定神闲。
博士毕业时的欢愉是用长时间的辛酸堆积起来的。/Pexels
河北人苏晓今年35岁,现在已经是北京一所211高校副教授,外人看来功成名就的她,回忆起十年前在澳洲读博的经历,觉得苦闷中有开心:
“从不同的视角看,生存逻辑、科研逻辑、人生中唯一大块自由的时间逻辑——很奢侈,啥也不干,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毕业后的时间都是碎片化的,需要服务单位,服务亲属家庭,唯独不能服务自己。”
性格内敛的苏晓,论文致谢部分用英文写得相当简单,郑重感谢了导师和同学后,收尾。
在致谢中与好友相约回国吃火锅。
“三年的时间,很难是真的很难,偶尔也觉得苦闷。现在想想也挺美好的,澳洲阳光热烈,到海边跑跑步,喝杯优质便宜的白咖啡,人不容易抑郁。而且,人在困境里必须有团体支持,同学、导师、家人,都得给力才行,齐心协力,才有可能闯过这一关。”
苏晓因为有奖学金,当时在经济方面没有感觉到太大压力,她的感受是“国外不会频繁比较贫富,很多四五十多岁的人来读博,纯粹就是兴趣。”
对于在国内读书的人来说,经济和钱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Pexels
而经济和钱,对于在国内读博士的人,是一个必须过的关。
在上海,有一对男女朋友同时在读博的,每人每月的补助当时就几百块钱,那个男的在致谢部分,就特别特别感谢女朋友:
“最后,我要感谢与我相濡以沫的女友XXX博士,我们以总共不到600元的月收入(注:现在博士生收入已提高),在上海和杭州这两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生活了5年。这5年里,我没有给她买过像样的礼物,而她却无数次在我青黄不接的日子里,给我寄来她省吃俭用的钱,我才得以完成学业,所以我相信爱情。我无法明白她以275元的月收入,居然还可以救济我,或许她那纤细、苗条的身材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女孩子的回应是:“他没有钱,但他有错么??!没有!他每天都很努力,很努力地学习工作。我有错么?我非常能理解他的处境他的难处,可是,我就是想哭,我就是止不住眼泪。在这个物质的社会,我承认我是有些心浮气躁,我也想像神仙一样淡薄名利,可有的时候,真的,好难过。”
论文致谢各大流派
“致谢”是在数万字的论文里面,唯一可以不遵守写作规范又能进入数据库的那个部分,所以很多人有一些翻花。
有人感恩,有人吐槽,有人写个人小传。
“致谢”这个部分,就像电影后面的彩蛋一样,是一个导演呈现自我最后的机会。
经历过寒窗苦读,才知道毕业证书有多得来不易。/Pexels
“写博士论文普遍很难,像马拉松或爬山。致谢就是经历了许多难关之后,到终点或登顶后的个人感言。就是你爬山后,有人气定神闲,有人蹦哒不止,有人欢呼雀跃,有人嚎啕大哭,都很正常。”苏晓说。
诸葛诗诗今年39岁,博士毕业后在媒体工作过一段时间,现在供职于一家国际公益机构。她想想当年的博士论文写作,感觉“不堪回首”:
“博士论文写到致谢的时候,是濒临崩溃的时候,烦都烦死了,还能写出花来吗,只盼望着,这噩梦赶紧结束,赶紧结束!”
话虽这么说,在“致谢”部分,诸葛诗诗表现得相当理性:“感谢S市的亲人朋友们给我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你们不辞辛苦地帮忙,本研究的访谈工作难以完成得如此顺利。最后,还要感谢所有参与访谈的企业家朋友对我研究工作的支持,与你们的交谈带给我太多论文本身所无法涵盖的收获。本篇论文的完成得益于所有这些老师和朋友的指导与帮助。但是,论文的不尽人意之处及所有文责由我个人负责。”
浓缩到一篇文章的最后,致谢也有它的“套路”。/Pexels
毕业于美国某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华沙如此总结“致谢”: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在论文致谢部分,其实是有几个套路的。你敢相信我们系好多人写致谢都是先看师兄师姐的往年论文么?比如,感谢导师是必须的;只要关系不是那么恶劣,其实都是做科研的,几年下来感情出来了。再有就是之前的老师,提一下,感谢下。还有就是实验室或者同系的朋友们、师兄师弟师姐师妹、博士后哥们等等,他们给我们的更多支持和帮助是老板给不了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恋人、家人等等生活中的亲朋好友。他们的无条件支持(如果有的话)才能让我们站到最后。大体如此。”
但是,套路之外的东西才是真情流露。
所以,论文致谢中,也有相当随意和杀马特的风格:
有人写道:“感谢麦当劳麦辣鸡腿堡套餐为我的写作提供巨大能量。”
博士论文致谢中感谢麦辣鸡腿堡套餐为写作提供能量。/图源知乎
还有在致谢中感谢祖国的,令人泪奔:
To my dear motherland——五十年前国人致谢。/图源知乎
也有感谢男友、女友、老公老婆的:
在致谢中感谢伴侣。/图源知乎
有写文言文的(同时让我们知道他确实花了很多时间读博):
文言文致谢。/图源知乎
(文中出现采访对象为匿名)
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