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倍速人生
视频要多倍速,网文要快阅读,线上课程追求三天速成,实在不行手动加速把拖沓的长剧变成爽剧,总之,人生目标要快进。从学校到职场,90后不断转场,“忙完这一阵儿,就能忙下一阵儿了”。根据《中国青年报》的统计,有超过7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正在过着倍速生活,83%的人每天都忙忙碌碌,但往往收获不及预期。年龄最大的90后不过才过而立之年,就已经是人均时间管理大师了。
2.独居“真香”
2020年,贝壳研究院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近八成90后有过独居生活经历,平均独居时长为2.2年,独自一人生活3年及以上的比例达到34.16%。随着升学、就业等流动渠道增多,90后比前几代人拥有了更多独自生活的可能性。独居作为一种逐渐主流的生活方式,被90后体验并认同。例如,丢钥匙之类的不便之处虽然存在,但独居的自由感和幸福感远远大于前几代人臆想的孤独感。在公共设施和服务日益完备、单身经济崛起的时代,独居的“真香”本质也得以浮现——吵闹是他们的,我拥有的是自由。
3.跳槽无妨
领导PUA,同事甩锅,上级画饼,煤气灯下一条路走到黑并非90后的性格。90后曾经被称为“跳槽一代”“闪辞族”,如今,在大厂和项目组“塌房”的衬托下,跳槽不再被污名化,何况现在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铁饭碗”。中新网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呈现随代际显著递减的趋势。80后第一份工作三年半才换,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但大龄职场人士口中的“个性张扬”并非90后跳槽的真正理由,薪酬福利、企业管理缺陷和个人发展才是他们跳槽的根本原因——与其和巨轮共存亡,为什么不选择寻找下一座岛?
4.努力“搞钱”
佛系养“基”,热衷理财,90后身上的理财属性和负债属性一样强烈。中国新经济研究院2019年发布的《90后攒钱报告》显示,90后初次理财的时间比父母早了整整10年。基金经理可以屹立“长红”,是因为90后愿意为其一直打call。豆瓣网的“用利息生活小组”里,基金平台的投资知识板块是一心“搞钱”的90后经常光顾的地方。“人间清醒,搞钱上瘾。”
5.圈层社交
二次元、说唱、街舞、潮玩、古风、JK、网游,90后以兴趣爱好为起点,形成了无数个圈层,找到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好,在表达自我的同时,获得了一种身份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熟人社交之外,在城市、城乡间频繁流动的90后在陌生人社交领域展现了极大的主动性和兴趣。多个小众圈层甚至成长为千亿级市场。在消费方面,90后也表现出垂直偏好,热衷社群文化、社区分享,寻找个性化、与爱好有所共鸣的消费产品。
6.崛起的权利意识
无论在学校、职场、家庭还是在公共场所,90后的权利意识日益提高。在劳资关系以及其他各类纠纷中,90后在维权时展现了理性和勇气。如学者罗翔所言,“勇敢是一个最高级的词汇”,经历过“非典”、汶川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90后成长为新青年,他们敢于为弱势群体发声,向其伸出援手,同时捍卫自己的权利。他们不被既有的秩序和惯性驯服,而是更新自我意识,为自己期待的目标而生活。
7.焦虑而努力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焦虑,对于90后来说,脱发、失眠、熬夜、朋克养生、为知识匮乏而付费,皆是焦虑的外在表征。在竞争时代,90后经历也目击着“鸡娃”“小镇做题家”“青椒”“同侪压力”,也在尝试平复焦虑的方法——做斜杠青年,上网课,开启副业,更努力地工作,寻找新的可能性。美国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曾说,“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的确,90后拥有了更多自由,也拥有了更“丰富多样”的压力。焦虑,也成为这一代人的集体症候。
8.多元婚恋观
对于90后来说,婚姻和生育不再是必选项,单身、丁克、单纯恋爱关系等多元婚恋观不再囿于小众。《中国婚姻报告2021》指出,中国人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与高品质生活,对婚姻持开放态度。尤其是女性,她们追求自我独立的实现,自我意识也有所觉醒;同时,经济发展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给她们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社会地位上升。女性不再只作为“家庭主妇”,而是进入职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待婚姻,90后尤其是90后女性更加慎重,充分考虑到婚育成本和职业发展;对待爱情,将双方的平等、尊重排在首位。
评论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