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_x0000_t75" coordsize="21600,21600" o:spt="75" o:preferrelative="t"
path="m@4@5l@4@11@9@11@9@5xe" filled="f" stroked="f">
作者 | 梅珍里
编辑 | 钟毅
题图 | 《机器人之梦》
(本文有剧透)
一部电影,需要用多少台词讲好一个关于告别的故事?
西班牙动画电影《机器人之梦》给出了一个和主流截然不同的答案。不需千言万语,甚至没有一句台词,它却讲述了一个沉甸甸的、关于爱和告别的故事;没有宫崎骏和《蜘蛛侠》那样大的名气,它却依旧入围去年的戛纳电影节,在获得9.1分豆瓣高分的同时,也赢得了无数观众的眼泪。
它用一种极其温柔又纯粹的方式告诉我们:当爱曾经发生,又已经离去时,我们应该如何与过去告别?
(图/《机器人之梦》)
不够完美的人,应当如何去爱?
这部电影是西班牙导演巴勃罗·贝格尔的动画首作。他凭借《幸福的黄色电影》《魔咒》等电影享有盛名,但在《机器人之梦》之前,他从未拍摄过任何动画。当他读萨拉·瓦伦2007年创作的漫画小说《机器人之梦》时,便决心将这部漫画小说改编为动画电影。“我从来没有在读一本漫画小说时哭过。所以那一刻我想,我一定要把萨拉的书拍成一部动画电影。”巴勃罗·贝格尔说道。
采用抽象的动画形式,去除一切台词,仅凭画面和音乐,巴勃罗·贝格尔便已构建了一个动物拟人化的想象世界。
动画的主角不是人类,而是一条小狗和机器人,不区分传统角色里性别、种族等要素,让《机器人之梦》中所探讨的关系不拘泥于爱情、亲情、友情中的某一种,人物关系有了更多可解读的空间。
《机器人之梦》的剧情极其简单直白。
在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曼哈顿街区,独居的小狗望向电视屏幕中自己孤单的身影,再望向隔壁相依的住户。此时,一则关于机器人的电视广告恰逢其时地跳了出来。
(图/《机器人之梦》)
“你感到孤独吗?”面对广告的叩问,小狗拨打了订购电话,开始了它与机器人的故事。
没有《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想取人类而代之的设定,也没有《黑镜》里仿生人的残酷竞争,这部动画电影里的机器人,存在的目的便是为了陪伴和爱。
拥有同伴后,动画的音乐、色调都瞬间明媚了起来。小狗和机器人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两人漫步在纽约的公园,伴随着歌曲September共舞,观赏路人演奏音乐,相互依偎着看电视入眠。而这一切美好,却随着夏天的到来戛然而止。
(图/《机器人之梦》)
夏天到来,他们前往海滩戏耍。结果,或许是因为身体进了海水,或许是电力耗尽的缘故,机器人在沙滩上动弹不得。此时,小狗不得已在机器人的安慰下暂时离开。后来,由于沙滩管辖的缘故,小狗只能在来年六月再来接走机器人。可惜的是,在这一年时间里,机器人已因各种遭遇而四分五裂,不见踪影。
它们的人生,开始了第一场漫长的离别。
看到这里,或许有很多观众会埋怨小狗:如果它在进入海滩时就注意到“远离海水”的警示牌,如果它在一开始就了解机器人不能接触海水的属性,如果在第二天早上它更早一些出门,就不用赶上纽约市的大堵车,或许就能顺利将机器人带回家,遗憾也就不会发生。
(图/《机器人之梦》)
但如果仔细辨别,就会发现人物的一切行为都有迹可循。
小狗第一次带机器人出门时,路过治安不好的街区,小混混向它们竖起中指,机器人误以为是表达善意同样竖起中指回应,小狗怕惹上麻烦,匆忙拉着机器人逃跑;走到地铁站,机器人模仿逃票的乘客在闸机处一跃而过,小狗看了一眼乘务员,还是选择了从闸机处正常通过;列车上,一位身材矮小的动物把机器人的手臂当作扶手拉住,小狗撇了撇嘴,却不敢宣之于口。
(图/《机器人之梦》)
可以看出,小狗原本的性格就循规蹈矩、略带怯懦和毛躁,这便注定了它在第一段与机器人的关系中没那么尽善尽美。
但正是这些不完美的角色设定,让人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们都曾是小狗,也都将成为浣熊
随着对这部电影的不断剖析,有观众找到了另一角度的解读方式。戏份集中在电影后半部分的浣熊并非是电影的主角,却代表了一种值得讨论的情感阶段。
(图/《机器人之梦》)
与小狗相比,浣熊的所作作为都显得更为成熟和妥帖:在找到了已经支离破碎的机器人后,它通过改造各种机器组件,使机器人重新获得生命;它会在机器人用炉子烧菜不小心引起炉子大火时,镇定地处理。
对比之下,小狗对机器人的爱显得格外稚嫩。但是,是否有一种可能性,即浣熊也曾错失过自己的同伴,而后才学会了该如何细致地待人呢?
小狗和浣熊,分别对应着情感状态中两种不同的阶段。前者青涩稚嫩,在行为上时常有疏忽之处;后者成熟体贴,总能坚定地向对方提供帮助。但是两者并无高低之分,有的只是经历的时间差罢了。
(图/《机器人之梦》)
小狗对机器人或许笨拙,但却不能否认爱的存在。连逃票都不敢的小狗多次试图闯入沙滩,提醒自己六月去接机器人的便利贴,看见相似机器人时的犹疑,都是在意的迹象。
而告别是和爱同等重要的母题。
在被困在沙滩上的一年里,机器人做了许多奇妙的梦。而结尾处,已经和浣熊相伴的机器人在顶楼无意中看见了自己曾经的玩伴小狗和新的机器人。它立即冲下楼,横穿马路跑到小狗面前,抱住了自己曾经最好的朋友。
(图/《机器人之梦》)
如果剧情在此时落幕,那么这部电影势必会收获一个典型的圆满结局。然而,就像现实中的离别那样,一切都很难如人所愿——浣熊拿着刚刚做好的三文治站在机器人身后,笑着拍了拍它的肩膀,机器人手里拿着的番茄酱掉落在地上——它的最后一个梦醒了。
机器人望向墙上自己和浣熊的合影,想象如果两人相聚,各自的新同伴可能面临的失落,下定决心放弃重逢的机会。
(图/《机器人之梦》)
梦醒时分,这部动画或许是刻意想要观众意识到,那些故人重逢的完美结局,在虚构的动画中没有发生,在现实中更难实现。
导演贝格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坦言,他在创作角色时想到的是曾经在他的生命里出现过,却已不在身边的人。一段亲密关系里略显残忍的遗憾结局,恰恰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也是每个人人生中的必经之路。
哲学家巴迪欧曾将爱比喻成一个长期的、分散的、令人困惑而且迷雾重重的过程,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发布宣言和宣誓”。没有人天生就知晓如何去爱,只能在不断地摸索和受伤中,找到爱的方式。
即便已经离去,下一段旅途启程,曾经的印记依然活在双方的身上。
(图/《机器人之梦》)
与小狗散步的时候,机器人看见手牵手的小学生,隐约感受到“牵手”和“爱”之间的相关性,握住了小狗的手,却因用力过猛而让对方生疼;时过境迁,当身边的人变成浣熊时,机器人已经学会了掌握力度,以一种不让对方受伤的力度,牵住了浣熊。
而曾经的小狗同样不知道该怎么爱人。但当它把新的机器人带去同样的海滩时,它会谨慎、小心地让机器人远离海水,提前补充上充足的润滑油,来防止类似的意外再次发生。
电影最后,伴随着两人曾经共舞过的September响起,一场温柔的告别正在发生,只是两人都放弃了和对方相见,而是分别与各自现在的同伴一同起舞。刻意留下的遗憾反而成为了这部电影最精妙之处:过去的回忆时隐时现,恰恰提醒着人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图/《机器人之梦》)
校对:遇见
运营:小野
排版:甘妙
[1]《机器人之梦》:致我们不经意间失去的美好.澎湃新闻.
评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