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都市化进程有一条隐秘的草蛇灰线:原创流行音乐在唱什么。早期主要唱乡土情结和人生感怀,随后唱城市的歌越来越多,毕竟城市已经是“母体”。
但是不是经济更好的城市,被歌唱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未必了。
鲍家街43号乐队的《晚安北京》,最早的城市之歌。/图片来自网络
首都北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因为是文化工作者扎堆之地。光是流行音乐里,歌唱北京的就太多了。鲍家街34号最经典的《晚安北京》,唱宏大背景下人的孤独感。后来汪峰自己又写了首《北京北京》,唱人在北京的挣扎和眷念。
稍小众一点的老朋克乐队反光镜也写过一首偏柔情的《晚安北京》,这是他们最流行的曲目,K房里都有的,写路人在北京的失落感。
眼下翻红的老民谣乐队野孩子,年轻时在北京写过一首《生活在地下》,写出了北漂民工的感受:
生活不是理想不能幻想
不是我所能了解的事
唱过的人他不用说出来
住在地下室,是很多北漂的经历。/图片来自网络
不止这些。谢天笑的土味歌词有一种可以把北京包围的感觉:“站在四环看五环,开着奥迪奔奥运。”
老北京人是爱写北京的。何勇的中国摇滚乐代表作《钟鼓楼》,写出时代洪流淹没北京市井气息的那种仓惶感。宋冬野的《安河桥》俘获了很多流量,写的也是对老北京的追忆。
总而言之,北京各个角度的生活全在歌里,反过来这些歌又极大丰富了北京的形象层次,渲染了北京的味道。
感谢喜欢流浪的艺术家们,很多城市渐渐跟上了“有歌”的节奏。没有北京那么多,但好歹有。随手数一数,低苦艾《兰州兰州》、郑钧《长安长安》、李先生《关于郑州的记忆》《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人跟我说话》、万青《杀死那个石家庄人》、GAI《重庆魂》、赵雷《成都》、痛仰《西湖》。有些三四线城市都有名曲呢,《秦皇岛》《安阳》《定西》……
GAI的词,唱出了山城重庆的味道。/图片来自网络
然后你就发现,四大一线北上广深,除了北京,另外三个都没太多“主题歌”。这就奇怪了。成都“玉林路的尽头”都能火,深南大道和广州大道为什么不能火?上海那些以全国各地城市名字起的路名,故事性十足,但为什么不能火?
广深缺歌的问题好理解。深圳缺乏人文生活沉淀,你要寥寥几句词把一座高速巨变中的城市里的生活勾勒出来,太难。而且深圳梦,既现实又快节奏,你要写到柔软的歌里,不容易。所有歌手和乐队都喜欢到广深巡演,但他们写不出一首关于两座城市的歌,多少有文化层面的隔阂感。身在其中的人,找不到合适的语境来叙述,所以没有办法。五条人写广州的局部,写石牌桥,倒是有味道,但客家话创作出来的味道在流通层面自带局限性。
五条人并没有把广州的城中村味道,唱至全国。/图片来自网络
可上海不应该啊。上海故事深厚,说风情万种不为过,按理来说,素材和情绪是充沛的。可是没有什么写上海的歌在市面上流行。我问了几个出生于上海或后来才在上海定居的朋友,他们表示对写上海的歌没有印象,唯一能脱口而出的是2000年左右力波啤酒的一首广告歌,“上海人都听过”,名字叫《喜欢上海的理由》。
听这名字,为啥听出了一股贫瘠感?
那些路过的摇滚明星像不写广深一样不写上海,这就怪了。不过有明星倒是跟我说过一句:“上海这座城市,跟广深不一样,我总觉得我走不进去,有点尬。”
这个“尬”字,可以写成社会学论文了,很难展开说。
李泉的《上海梦》,很多人没有通感。/图片来自网络
上海流行乐坛代表歌手李泉写过一首《城市的味道》,全篇没有上海二字,但写的必然是上海感受,可又完全没有上海味儿。QQ音乐上只有4条评论,可见太冷。沪上滚圈代表顶楼马戏团,在世博会前后写过一首关于上海的歌,很可能是滚圈写当下上海写得最好的一首,毕竟滚圈不想写上海。
倒是香港人、台湾人,写上海写得起劲,但他们写的不是新上海,是旧上海,电影里的上海。周杰伦的《上海一九四三》是老歌了。罗大佑写《上海之夜》是更老的歌,但没流行起来。上海不好写是真的,所以罗大佑只能写:
柔情万种
本色难改
胭脂内的你难解的胸怀
旧上海的气质是端着的,难有通感。也可能是上海被自己的老形象套住了,觉得一首《上海滩》就足够了。
王家卫的新片《繁花》快上映了,胡歌的片花都出来了。电影改编自茅奖小说《繁花》,讲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上海往事。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第一感觉就是:上海这个城市,适合电影不适合歌。
评论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