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李白的这首《幽州胡马客歌》将唐朝妇女像男儿一样喝酒、骑射的潇洒恣意尽现,也是本文主角生活的真实写照。她是谁呢?
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她一窥盛唐皇族女子的精致生活,领略大唐文化海纳百川的精彩瞬间。
生逢盛世的大唐县主
本文的主角便是这位金乡县主,她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孙女,滕王李元婴的第三女,皇宗帝戚,身份显赫。近日的“花月醉雕鞍——大唐金乡县主展”是金乡县主墓自1991年发现30余年以来,首次对该考古发现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的专题展现,共展出金乡县主墓出土文物181件(组)。
“花月醉雕鞍——大唐金乡县主展”
县主是宗室女的一种称谓,是亲王的女儿,级别为正二品。金乡县主是滕王第三女,她的封地在山东兖州一带的金乡县。依照唐代规制,她并不需要前往封地,仍可以一生享用金乡县的赋税,并终生居住在都城长安。
唐宗室女图谱
在唐高宗咸亨二年,由武则天主婚,金乡县主出降蜀州司法参军于隐(公主级别尊贵,结婚称“出降”),于隐为北周开国功臣于谨的五代孙,官仅七品,属于基层文官,比较低微。金乡县主作为皇亲国戚,时常参与皇家狩猎、宴乐、出行、重大典礼和仪仗活动等。
金乡县主的一生应该是很快乐的,参加狩猎、打打马球、听听胡乐,身体也很康健,活到盛唐的顶峰时期。唐玄宗时期,金乡县主已经是辈分最高的皇室成员之一,在她去世时,唐玄宗为了善待李家长辈,超越规制,墓内用了石椁,甚至还赐予“东园秘器”。
金乡县主去世时71岁(开元十年),她的一生都处在唐朝的上升期,见证了唐王朝从立国到初创到走向全盛的辉煌历程。
这些文物全面呈现了生活在长安的上层妇女所表现的不同于其他时代的自由、奔放、热情,展现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民族融合及丝绸之路带来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再现“大唐盛世”。
唐朝贵妇的日常生活
唐代多元的文化背景、富庶的经济环境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为唐代女性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生活空间,使奢靡的物质追逐在当时成为可能,女性能够经常参加骑马出行、狩猎、打马球、拔河等竞技娱乐活动,为了适应这些比较剧烈的活动,女着男装以及胡服成为流行时尚。
露髻驰骋
女着男装
贵族的娱乐活动
骑马鼓吹仪仗俑是金乡县主显赫身份的标志,可谓是皇家出行的排面。骑俑皆为男俑,手中可辨排箫、横笛、筚篥、胡笳、节鼓等乐器。气势庞大的俑群瞬间把人拉回到金乡县主那笳鼓喧天、侍骑如云的出行现场,十分壮观。
骑马鼓吹仪仗俑
唐代文化空前开放,女子骑马之风盛行,开元年间,妇女靓妆露面、纵马畅游更是司空见惯。看这些骑马出行女俑,身着窄袖衫和长裙,内衬半臂,披帛搭肩,“倭堕髻”高耸,优雅自信,把唐朝女子流行装束和时尚热门发型一览无遗。
骑马出行女俑
唐代女性流行发髻
除了策马出行,聆听一场皇家私人音乐会也是唐代贵妇的标配,在本次展品中,有5件女乐俑格外引人注目,她们均着男装,手持腰鼓、琵琶、箜篌、筚篥、钹等胡乐器,服饰华丽,可窥皇家音乐机构私家女乐外出演奏的场景。
骑马伎乐俑(箜篌)
骑马伎乐俑(琵琶)
其中,头戴华丽孔雀冠女俑在唐俑中堪称孤例,独具匠心的雕塑家将孔雀与冠帽合二为一,冠上孔雀翘首远眺,天蓝、浅绿、红黑诸彩绘成的美丽羽毛至今可见,设计精奇,妙手天成。
骑马伎乐俑(腰鼓)
听完了高雅的音乐会,再来一场古代的“密室逃脱”吧!狩猎是唐代皇家贵族极为热衷的一项娱乐活动。上至唐高祖、唐太宗,近至金乡县主父亲李元婴,皆爱游猎。展出的8件骑马狩猎俑,生动再现了盛唐惊险刺激的狩猎场景。
他们或架鹰,或抱犬,或带豹与猞猁,或蓄势出击,或猎鹿而归。西域助猎猛禽、飒爽女猎师和胡人猎师的刻画,以及高超技法还原出的紧张氛围成为这批狩猎俑的一大特色。
骑马狩猎俑
驯豹 架鹰 驯犬
这些精美的文物,包含了盛唐时期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期女子骑马出行的风尚以及胡乐盛行的情景,是唐代贵族酒足饭饱之余逐兽山林、射飞苑中的真实写照。通过气势庞大的骑马鼓吹仪仗俑群仿佛使人看到唐代贵族出行时旌旗飘动、笳鼓喧天的盛大场面。
皇室专属“东园秘器”及礼冠
除了日常的娱乐活动,透过这些珠宝饰品以及陶俑,也彰显了这位唐代贵女的身份尊贵。
县主墓中大量分布的彩绘陶俑,工艺高超,应是唐代甄官署专为皇室宗亲和有功之臣烧制的“东园秘器”,代表着唐代陶俑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代音乐、舞蹈、雕塑、服饰、习俗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而其中的文武官俑是生前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死后才能拥有的随葬俑,多出于墓室。武官俑可能是负责墓主人安全和仪仗的头目,而文官俑可能是管理侍从和负责文书事宜。
文武官俑
除了“东园秘器”,金乡县主冠饰残件、金筐宝钿花饰、鎏金铜饰等精美文物,亦能看出县主日常穿戴极尽奢华,其制作使用了“炸珠”“掐丝焊”等金银细工中的尖端技艺,亦为珍品。其中人气最高的,便是金乡县主的这组冠饰残件。
一组冠饰残件
唐代女子高髻上常有各式妆点,或金银,或珠翠,谓之“宝髻”。“宝钿”在六朝已出现,唐时更为流行,以金粟勾勒边框,内里以金材掐作花朵,形成绚丽的金框宝钿花饰。点缀发髻的宝钿可以单独为饰,也可合制为簪或钗使用,又或装饰梳背、带銙等。
唐代女性冠饰
花钿,即为装饰头发用的金属薄片,其造型有水滴状、花朵状及圆形。魏晋时期便已出现,北朝隋唐时期,花钿上还会镶珍珠、绿松石和各类宝石以做装饰。金乡县主为二品命妇,按文献记载,发饰之中应有8件金钿,但因被盗而残缺,目前无法知其原貌。
金筐宝钿花饰
展览中的4件的金饰背面有孔,表面镶有宝石,应当为其所使用的金花宝钿。4件金饰总重仅1.8克,直径不过1.8厘米。要在指尖大小的金饰上将细如发丝的金丝掐成的花形边框整齐地焊接在薄如蝉翼的金片上,外框周边再焊接一圈针尖般的金珠,看不出丝毫焊缝,并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开裂、脱落,足以体现当时金银细工的工艺之高。
金花宝钿
西域之路 胡风盛行
金乡县主生活的年代,丝绸之路畅通无阻,西域文明源源不断地涌入长安城,以管弦乐器为主的俗乐日益盛行,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主流音乐。西域音乐在中国南北朝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中不断兴盛,在唐初更是达到高峰,也造成了大唐人民穿胡服、听胡乐的风尚。
金乡县主墓共出土各类骑马俑中,狩猎俑驮鹿、抱犬、带豹、带猞猁、架鹰,所携多为出自西域的猛禽猛兽。伎乐俑所持乐器则有排箫、横笛、胡笳、羯鼓、琵琶、铜钹、腰鼓、箜篌及筚篥等,多为胡乐器。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12件不同内容的百戏俑,主要类型有戴竿俑、倒立俑、相扑俑胡人袒腹俑以及参军戏俑。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人神”,百戏是我国古代由民间音乐杂技发展而成的多种艺术和娱乐表演品种的泛称。唐代杂技种类多样,包括角抵、竿技、幻戏等,其中,竿木表演在杂技表演中占主要地位,盛行于开元年间。唐代百戏比之汉代种类更丰富,表演技艺更高超。
戴竿俑
倒立俑
据葛承雍先生考证,胡人袒腹俑是来自西域的幻术表演艺人,形象粗犷怪异,造型独特,故意挺肚袒胸露腹表演幻术,这也是西域胡人标识性的“胡俗”文化符号。
胡人袒腹俑
金乡县主死时正值唐朝国力的鼎盛时期,这些文物从音乐、舞蹈、百戏、服饰、娱乐等方面呈现了丝绸之路上西域文化对唐代贵族生活的深刻影响,再现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尚。
通过金乡县主的一生,我们不仅看到了唐代的繁华,更嗅到了“曾有西风半点香”的异域味道。汉着胡服、胡着汉帽的唐代长安城已经习惯了一种世界性的生活方式,丝绸之路引来的不只是胡商汇集,宗教、艺术、胡乐等舶来品更引领了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
古今中外空前的交流与融合,通过这些色彩绚丽的文物,映射出生逢盛世的唐代女性恰好遇上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的景象。打破禁锢,突破传统,是产生“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千百年来,丝绸之路见证了沿线国家在互通有无中实现发展繁荣,在取长补短中绽放灿烂的文明之花。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