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杜倩
题图 | 图虫创意
法国人老路的家,在良渚文化村附近。满眼的绿色,由蜿蜒的马路一直延伸至他家楼下。老路开门的瞬间,我便不由得被那方位于餐桌后的琳琅满目的茶柜吸引,上面摆放着不下百种精致的茶具,俨然走入一个“茶”香世家。
老路却说自己并不懂茶,对茶的理解也很肤浅,网名叫“爱喝茶的老路”,只是因为自己真的爱喝茶。2002年,在福州一个做广告的朋友的办公室里,他第一次喝到铁观音和普洱,此后便无法自拔。
2023年9月5日,杭州良渚。法国人老路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图/郭凯威)
老路的妻子叶凤曾给老路买回好几本与茶道有关的书,供他钻研茶道。其中一本书结合阴阳五行和八卦学说,将茶划分为阴、阳两性,如白茶、黑茶、黄茶为阴,绿茶、乌龙茶、红茶为阳。老路觉得这种概念十分有趣,但始终没能把书看完,“这本书很了不起,但它太复杂了,里面有很多古代汉语,还有阴阳八卦的知识”。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真是跟不上”。
接受自己无法深谙茶道的事实之后,听懂茶的人聊茶,成为老路最爱的研究茶道的方式。他听过一位周姓师傅讲径山茶宴,一时之间,“禅茶合一”。老路觉得,“这是莫大的享受,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之一”。
老路参加2023中国茶品牌建设论坛。(图/微博@爱喝茶的老路)
“可能我上辈子当过中国人”
老路今年54岁了。他用一个字形容在中国生活近30年的感受——“家”。他在中国待过的时间比在祖国法国还要长,他早已习惯这里,“这个感受很真实,虽然看起来像是在拍马屁”。
老路的祖辈和其他亲戚里,没有跟中国有渊源的,但他却迷上了中国。他问我:“你相信转世吗?”我摇了摇头。他笑着说:“尽管我没有任何证据,但我觉得可能我上辈子当过中国人。”
他与中国的故事,要从32年前说起。
1991年10日10日,老路来南京求学,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同年圣诞节,老路和另外三位分别来自加拿大、德国、英国的西方人一起,计划步行90公里去爬安徽九华山。走完第一天的20公里,德国人和英国人脚上就磨起了水泡。第二天,四人只好搭乘大巴前往目的地。那时候的九华山,旅游业刚起步,天也冷,游客很少,几乎就他们四个老外。
在九华山待了一周,老路和加拿大人决定在返回南京途中再次步行30公里。在路上,他们遇见了许多村民。每个乡村村民的口音都不一样,对于刚来中国三个月的两人来说,村民在说什么他们听不太懂,只记得一句“不收割,不种田”。那段旅程给老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爱上了那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
“好像大家都不是那么急,哪儿都有时间。不像在巴黎,人们匆忙上班、匆忙回家。(这里)完全是另外一个宇宙,根本没有紧张的感觉。”
1992年5月底,老路去柏林短暂生活了一段时间。柏林是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街头巷尾遍布有着有趣灵魂的人。但老路始终无法感到内心安定,“这不是我要长期居住的国家”。
于是,1995年和1996年的两个夏天,他再次返回中国,从事导游工作。1996年8月,老路结束导游工作,在香港休息。那一刻,他决定接下来要在中国工作和生活。
自那时起,这片土地给予老路众多人生滋味:1998年,在香港一家高端毛绒玩具厂工作,随后帮老板在东莞开辟一家新的玩具厂;2001年年初,在香港建立图片库公司;2004 —2007年,在北京央视西法频道当主持人;201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硕士,研读他喜欢的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英文课程;2014年,去香港理工大学读社会学博士,彼时,他45岁。
第三次来杭州,遇见真爱
1993年,老路第一次来杭州旅游,待了28天。那时候的杭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离开西湖就称不上“美”。从杭州去绍兴的路上,到处都在盖楼,城市化进程明显。这与他在法国买的那本1989年出版的导游书所写的完全相反,书中缺乏酒店及交通政策指引,但特别提到:“建议你去绍兴,在路上,你能享受到尚未发展的中国风光。”老路调侃道:“(简直)全是废话。”
2006年,老路第二次来杭州。他带妈妈来玩,纯打卡式地游览了西湖、灵隐寺、植物园、动物园等众多景点。那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将在下次来杭州时留在这里。
2016年3月初,因博士论文开题,老路展开对中国全职公益人员的实地调研,第三次来到杭州。
两周后,他在一场活动中结识了“免费午餐”的志愿者叶凤。两人从企业社会责任聊到中法两国文化,彼此一见钟情,互留联系方式。一个月后,他们决定领证结婚。老路表示,“爱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叶凤就是他定居杭州的重要原因。如今,两人结婚已逾7年,生活仍如从前般甜蜜。
恩爱的老路夫妻。(图/微博@爱喝茶的老路视频截图)
2016—2018年,叶凤在梦想小镇工作期间,老路帮助妻子接待来自以色列、巴西、法国等的几十个外国代表团的志愿者。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不同国家的人前来,老路有时担任翻译,有时担任活动主持人。
2021年,叶凤觉得,既然老路有服务志愿活动的经验,或许可以从人才引进的角度申请“中国绿卡”。老路虽然觉得“我哪能算什么人才呢”,但还是乖乖地提交了资料。没想到,近一年后,老路接到通知,“中国绿卡”申办成功。这意味着,老路是真正的杭州人了。
拿到绿卡
在中国的这些年里,“你不了解中国”这句话,老路听到不下万次。他直言:“我觉得这(评价)太简单粗暴了。”尽管不希望给人留下傲慢的印象,但他表示,“比起一部分中国人,我对中国的了解不一定比他们少”。
作为新杭州人,聊到对于杭州的印象,他给出的第一个词是“江南”。在他的描述中,“江南”不仅是一种婉约、娟秀的感觉,还是更加具象的景观——“西湖、西溪湿地、天目山、竹林等元素,构成杭州山水相依的别致美景;其中,现代民宿、观竹喝茶,浸润着浓厚的杭州本地生活风情。”
2023年9月1日,杭州龙井村。茶元素无处不在。(图/阿灿)
老路还表示:“杭州作为数字都市,江南与数字化在这个城市中相得益彰,不融合,但共存。缺少哪一个,都不能是杭州。”
采访末尾,老路提起去年10月底、今年6月底,自己时隔三年两次回法国探望母亲的经历。在老路这回法两次的时长加起来一共4个月的归国旅程中,他感受到了浓厚的中法文化差异。作为全职博主,他希望自己能做中法文化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中法文化。
他的另一个感受则是,“与法国相比,中国是一个更讲究效率的国家”。同为新杭州人,他希望无论是来杭打拼还是在杭定居的人,都能逐渐在“躺平”与“卷”之间找到平衡,别因为过于忙碌而忽视了杭州城市生活的魅力。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