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个神奇的地方,此地特产黑色食品,除安庆木耳、濉溪酱瓜外,还产黑人。著名纪录片黑人导演陈晓卿同志就是安徽灵璧人,从灵璧向南走两步,就是合肥。此地出产的黑人更加有名——就是包公。
之所以将两人放在一起,是因为《宋史》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包公在安徽天长县做县长时,该县某户耕牛的舌头被人割了,到县衙告状。包同志叫他回去杀了牛卖肉。在宋朝,私宰耕牛是大罪。不久果然有人来告,说某家私宰耕牛,包拯怒斥:你这混蛋!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头,又来告他的状?告状的坏蛋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这个坏蛋就是陈晓卿,犯罪动因大约是他想拍一部《牛舌尖上的中国》。陈同志和包同志此后还有交集,故事就不赘述了。对,好像陈晓卿字“世美”。
民间传说中的包公,无案不破,是东方福尔摩斯。然而遗憾的是,《宋史》中关于包拯断案只有这一件。其断案神话出自明朝小说《龙图公案》。根据此书,包拯审理案子约一百多起。有好事者考证了这一百多起案子:22起抄自明朝侦探小说,借用他书20起,不知出处37起,民间传说8起。案子经不起考证,办案地点和时间也有夸大。包拯确实在开封府任过职,嘉祐二年(1057)他代理开封知府,不过第二年就被调走代理御史大夫去了。
办案工具“三把铡刀”更是经不起推敲。古代行刑工具没有铡刀,从先秦到宋都没有铡刀行刑记载,“腰斩”是用斧子砍。并且“铡”这个字也是很晚才出现的,铡刀的记载大量出现是在元朝。大概蒙古人觉得喂马切草料的铡刀比斧子砍人更方便,于是推广了。包大人无刀,倒是字“世美”的陈晓卿有。无数生灵命丧他嘴里两排铡刀之下,祭奠出一部《舌尖上的中国》。
如此,协同其办案的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当然也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包公也很孤单。《宋史》载:“故人,亲党皆绝之。”亲戚朋友他不理,朋友亲戚也不理他。有时他也寂寞,问别人:怎么不跟我说话?“看你头像总黑着,以为不在线。”包大人是寂寞的,没有朋友,家庭也比较冷清。北宋性开放,达官贵人天天去洗头房。但一枝独秀的包大人不包小三,“孝肃渐贵,夫人与公终日相对,亡声伎珍怪之玩,素风泊然”。晚上没娱乐,就用手指额头给媳妇唱歌:“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就是不改变……”
听过他唱歌的女人倒也不少,一共有三个,不过不是一起欣赏。据1973年出土的包青天墓志铭,他先后有三妻,原配张氏,死后续妻“董氏”(一直误传为李氏),之后还有一个“滕孙氏”。古代妇女没地位,这三个人只有姓没有名,笔者大胆假设,瞎78推断得出结论,这三人分别叫:张白鹭、董白鹭、孙白鹭——“一行白鹭上青天”嘛!
也是由墓志铭发现了包公后人的线索。包拯忠君爱国,死后遗训:后世子孙当官,谁犯赃受贿,谁死后不得入祖坟。然并卵,其五世孙包康倒是没贪赃受贿,直接跟方腊搭档造了宋朝的反。《水浒传》里放飞剑把武松胳膊削掉的包道乙,原型就是他。不过也有好儿男,1964年10月,包玉刚参观“天一阁”藏书楼,工作人员将《包氏家谱》拿给他看。包玉刚顺着包氏绵延脉络查下去,意外发现自己是包公29世孙。包玉刚何许人也?上世纪的船王。
墓志铭也说了包公的死因,曰:“(嘉祐)七年(1062)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以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宋史》记载则是:“顷之,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我一直认为他应该死于打黑行动,原来并不是。
黑到此处,要说下包公的脸为什么是黑的——是由戏曲惹来的。京剧脸谱的用色讲究“红忠白奸,蓝威猛,绿多怪,金粉是神仙”,而包公的黑,是因为“铁面无私”,在中国的概念里,铁是玄黑的。实际上包公也是忠贞的代表,用红色亦不为过。可能是戏曲创作者考虑到包公的人身安全——红包,容易被抢。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