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故绍兴酒,超过五年者不可饮,参水者亦不能过五年。余常称绍兴为名士,烧酒为光棍。
—— 《随园食单·茶酒单》
今年5月去重庆做新书《民国吃家》的签售,在与天地书店老板兼吃货杨一兄聊起张大千老先生的吃和养生时,杨兄谈开了他喝黄酒的心得体会。他说许多人其实不会喝黄酒,像啤酒一样喝,那样既容易醉又会伤身。他说黄酒其实是药酒,他是每晚都会来上二两的,一边看书一边小口小口地浅酌。其结果是,不仅夜晚瞌睡好睡,而且他本人五十多岁了(他右手掩嘴靠近我耳朵轻声说的),还时不时出现晨勃现象。我当时就想,黄酒还TM真是个好东西,回北京一定得试试。
最初让我认识黄酒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绍兴出品的花雕酒和人们用来炒菜的料酒。后来才知道,绍兴黄酒还有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等品种,而且在清朝时就被评为全国十大名产之一。黄酒还与法国的葡萄酒、德国的啤酒并称为世界三大古酒。
虽然黄酒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苏、江西等省,而有史可查,年代最为久远的应当是绍兴老酒了。春秋时的《吕氏春秋》即有记载,此后,历史文献中绍兴酒的芳名屡有出现。最早以绍兴地名作为地方名酒之名的,当推南朝梁元帝萧绎所著的《金缕子》,书中提到“银一枚,贮山阴甜酒”,山阴即今之绍兴。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本状》中第一次提到女酒,此女酒即后来声誉鹊起的女儿酒——“花雕酒”的前身,由此可知当时酿酒已普及到家庭中。而在清代的《调鼎集》中,童岳荐把绍兴酒与其他地方酒作了比较:“像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饮之令人发渴,而绍兴酒独无,天下酒甜者居多,饮之令人体中满闷,而绍兴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者为上品,非私评也。”
绍兴这杯黄酒确实曾让无数文人食家沉醉痴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做会稽(今绍兴)内使时,邀好友也是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猛灌进肚里几百斤黄酒之后,大家便开始诗歌朗诵和书法,王羲之还借酒力写下了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诗人李白、陆游、李清照也曾在绍兴挥笔写下了赞誉绍兴酒的丽句佳篇。
更有趣的是,民国文人兼吃货夏丏尊、刘董宇、朱自清、朱光潜等在开明书店开张时,同时成立了一个“开明酒会”,并且明定了入会资格,即必须具有一次能喝五斤绍兴加饭酒的能耐,才能吸收入会。当时夏丏尊、丰子恺、叶圣陶、郑振铎和开明书店的章锡琛全都达到入会条件,因而入选,但丰子恺的一个叫做钱君的学生,因一次只能喝三斤半绍兴老酒,章老板硬是不同意他入会。最后还是仁慈的夏丏尊出面劝说:“君积极要求入会,值得鼓励,尺度略可放宽,打个七折吧!”在大家敦促努力并争取达标的呼声中,钱君终于被破格录取了。过后据说钱君也不负众望,居然不久一次也能喝下五斤绍兴加饭酒了。
在当今北京望京的黄门家宴上,十多年来,主人黄珂不仅免费给黄友们提供了上万道各色菜品,而且还免费提供了上千品种的各色酒水。近年来珂爷又为黄友们在绍兴特别定制了名叫“黄门黄”的黄酒,大坛50斤,小坛5斤,都是陈了15年的。这醇厚甘甜、馥郁芬芳的“黄门黄”,曾让其橙黄缠绵的后劲,醉倒过“舌尖”总导演陈晓卿等众多美食家、诗人、作家及各色美女。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