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球
上世纪80年代最风靡的老年人运动,非门球莫属。1983年,随着日本一个“门球使节团”到中国来访,这项“高尔夫球和撞球的混血儿”便成了老头和老太太们消遣的好玩意儿。由于技术门槛比较低,对场地的要求又比较简单(据说门球爱好者们在五分钟之内就能搭建好一个像模像样的临时场地),一时间无论是在大院中、广场上还是公园里,随处可见挥杆击球的老人身影。与篮球或是足球的激烈相比,门球天生具有打发时间的优势,边打球边聊天,耗上一整天也绝对没问题。
阅报栏
阅报栏曾经是公共社区最热闹的集散地,以每日一更新的频率,无论是最初的大字报,还是后来的党报、市报和各类早晚报,隔着玻璃框的各类报纸一度是人们第一时间获取讯息的重要来源。每个早晨换上新报纸之前,人们已经守候于此,只为了抢据一个有利地形先睹为快;每个黄昏的茶余饭后,人们又纷纷聚集在周围,由看报评论渐渐演变成家长里短。那时候的阅报栏还不曾布满广告,那时候的人们还十分坚信媒体,那时候最时髦的一份报纸名为《参考消息》,阅报栏不仅能充分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同时它又提供了一个可供闲聊瞎扯的场所,多少小道与八卦从这里开始风生水起。
麻将
风声雨声麻将声,声声入耳。麻将一定是街头巷尾首选的解闷手段,白天有人装病翘班大战几圈,晚上有人拖娃带仔通宵到底。无论是在短休长假,还是在红白喜事,麻将都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扮演着最亲民的角色。无论是在某个“麻友”家,还是在专业的“精武馆”,麻将桌上都是人际关系最活络的场所,也是各类段子和笑话最密集的发源地。麻将桌上故事多,无聊的情绪在这里转化成了创造力,牌搭子们互相取着“麻师”、“麻神”、“麻仙”等“专业”绰号,以“牌品代表人品”为中心思想,甚至还编出了大江南北通用的“麻坛八荣八耻”。
电视
有人还记得,一台17寸的黑白电视机,几十个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一起看《霍元甲》和《上海滩》;有人还记得,第一台长虹彩色电视机,一家人的重要功课就是端坐四周围观《渴望》,甚至还产生了“播出期间,老百姓全都回家看电视,小偷和强盗也不例外,因此犯罪率下降了”的经典传说;有人还记得,没有哪个寂寞的时刻能比得过周二下午,电视机上无声的彩色条纹。甚至是每晚的新闻联播和一年一度的春晚,也是让人翘首以盼的重点节目。在人们曾经无比热爱电视的年代,电视所带来的新鲜感和惊艳度填补了太多人的无所事事,谁又会知道,终于有一天,它也沦为了“无聊”的代名词。
沙龙
中国式沙龙多了几分平民化,因为不再是上流社会的小圈子,反而在一夕之间遍地开花,衍生无数。从读书沙龙、戏剧沙龙、时尚沙龙到公益沙龙、美食沙龙和宠物沙龙……替代主人身份的,是意见领袖、人文学者、知道分子和媒体红人,替代豪华客厅的,是咖啡厅、书店小院、艺术区展览馆。无聊感导致了人们对沙龙的热情,人满为患、一座难求的情况屡有发生,他们在这里找到一种“对号入座”的归属感,在“物以类聚”的世界里,他们轻易就能找到最具共同话题的交流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式沙龙构建的是无聊人士的小型社区。
茶会
茶会不必太专业,也不必太考究。最新一种流行起来的茶会,叫做“无我茶会”,形式上不拘泥于礼节和茶道,转而主张一种“大家参与”的精神,参与者只需自带茶叶和茶具,重要的是在喝茶过程中交流和沟通,其实也就是以茶会的名义联谊。更简单的茶会发生在阳光明媚的下午,约三五好友以午后茶会来消遣时光,同样地鉴茶品茶都是其次,聊天叙旧才是正经事。从前是以茶待友,如今是以茶慰己,茶会就是无聊所衍生的情趣式。
电台节目
广播情结是和Walkman的流行紧密相连的,在人人都有一台随身听的年代,或是一首歌一节诗,或是一个散文故事,或是一段陌生人倾诉,静静抚慰了不少人。电台节目的好处在于,永远保有距离感和神秘感——你永远不知道DJ下一首播放的是什么歌,你永远看不见主持人露出了怎样的眼神表情。但一个声音就是一个熟悉的老朋友,在每一个空虚寂寞的时刻如影随形,只要它在你耳边不停说着话,你就不再是孤独的一个人。
拖拉机
一大群人的回忆与这种四人扑克游戏紧密相连,它的叫法各异——拖拉机、升级、双扣或是八十分,在没有电脑和网络时代,它的风头远远盖过了今天的三国杀。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一段挑灯夜战拖拉机的经历,或是打着手电筒,或是点着蜡烛,四人席地而坐,从一副牌增加到两副牌、三副牌甚至四副牌,据说有人在这种场景中居然能打到零下五六十级。有人说,不会打拖拉机的人,大学文凭一定是假的;也有人说,若想加强同舍关系,打拖拉机无疑是一剂良方——这足以可见它无孔不入的威力。
KTV
起初的录像厅,后来的KTV,皆是打发漫漫长夜的好发明。K歌一度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娱乐项目,无论大城小城,几乎每个城市都能数得出数十家的KTV来,即便如此还是常常会遭遇长达两三个小时的等位拉锯战。再没有什么能比一群人的狂欢更能逃避无聊的了,从传统KTV到24小时量贩式KTV,再到电视KTV和网络KTV,无聊的人用KTV打发时间,更无聊的人把KTV当成技术研究,台湾有本书叫做《如何在KTV出人头地》,从KTV歌唱教学、玩乐导览一路研究到人际交战、社交技巧……KTV俨然已是一门大学问。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