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中秋档的电影,亲情“浓度”超标了——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中秋节(9月10日)的单日预售票房已破1000万元。其中,《哥,你好》《世间有她》和《妈妈!》分列预售榜前三位:
一部是主角穿越时空、让父母相恋的喜剧片;一部是关注普通人命运的剧情片;一部是聚焦母女的文艺片……
不论怎么看,这个中秋档的电影院,戏里戏外都注定阖家团圆。
今天,我们不妨来聊聊其中的《妈妈!》——
不仅因为它是一部关于亲情的电影,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讲述了一个特别的故事。
中秋节该看的电影,
我提名它
这是一对不寻常的母女——妈妈不像妈妈,女儿也不像女儿:
65岁的退休教师冯济真(奚美娟 饰),与85岁的母亲蒋玉芝(吴彦姝 饰)相依为命。因为对父亲的意外离世感到自责内疚,身为女儿的冯济真,多年以来一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从一开始,这对母女的关系便是倒置的:相比不苟言笑的女儿,妈妈才更像是一个享受生活、热爱生命的“老小孩”,动不动就约女儿小酌一杯:“来一杯(酒),胜过安眠药。”
这也是一个对死亡并不避讳的老人,她曾在半夜躺在客厅恶作剧,吓唬紧张兮兮的女儿,再向后者打趣撒娇:“今晚要不要陪我睡?我一个人睡,‘凉’了怎么办?”
直到有一天,一个名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打破了她们的平静生活:与大家想象中有所不同的是,这次患病的不是妈妈,而是女儿。
65岁的女儿得了阿尔茨海默病,需要85岁的母亲照料——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似乎与“痴呆”画上了等号。但电影却为我们呈现出其更真实的一面:
在确诊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女儿冯济真的生活能力逐渐下降,一开始只是忘记了学校的路怎么走、接下来要做什么事,到后来则逐渐失去自理能力,不会穿衣服、大小便失禁,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而更严重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并不会“老老实实”地呆坐在家里等人照料。他们既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也无法遵循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规范——
冯济真在逛超市时,不结账就把商品塞进衣服里,也被路人视作不齿的“小偷”。而这一切让她产生了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病时面对好言相劝的母亲,不惜出言责难:
“你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老东西,把我的计划都打乱了,(你身上)真臭,快去洗洗,别在这丢人了。”
在阿尔茨海默病面前,本该被女儿照料、安享晚年的母亲,此刻再次迎来“身份置换”,扛起了身为一个母亲的责任:
为了保持充沛的体力,母亲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一字马、燕儿飞、平板支撑;为了减缓女儿的症状,母亲每天叮嘱其按时吃药、一笔一划地教她写名字;
为了照顾女儿的自尊,母亲在她忘记学校大门的路时,不动声色地装作自己不识路,向旁人请教;在超市路人误解女儿是小偷时,她也会毅然挥拳,大声申明“我女儿不是小偷”。
女儿的病没有好转,甚至忘记了母亲。但母女两人却说开了昔日心结,比以往更加接近和理解彼此。
片中曾引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一首诗,此时此刻也成为亲情的映照:
“你爱的是春天,我爱的是秋天。你那绯红的面孔,像春天盛开的玫瑰,我这疲倦的眼睛,像秋日黯淡的光辉。
假如我向前一步,再跨一步向前,那时,我就站到了冬日的寒冷的门边。可是,我假如退后一步,你又跳一步向前,那我们就一同住在美丽的、热烈的夏天。”
一个母亲的诞生
《妈妈!》的诞生并不容易。
第一次看到“阿尔茨海默病+中老年”题材的故事,制片人尹露的反应是“肯定没戏”:
2021年4月,导演杨荔钠找到尹露,说想要拍一部以“85岁妈妈和65岁女儿”为主角的电影——
导演一直关注老年议题,曾用3年的时间拍摄纪录片《老头》,这次则将目光聚焦在阿尔茨海默病人群上,试图探讨与生命相关的议题。
一开始,尹露从市场的角度出发,认为年轻人不爱看这类电影,便拒绝了。直到快一个月后,导演递来一份详细的大纲,用内容打动了她:
“我看到了一对老年母女,感受到她们内心磅礴的世界,以及对生命的大气和体面,当时我就想,就算这个戏赔钱,我也要做。”
这一次,导演将镜头对准阿尔茨海默病群体,且没有凭空虚构一个故事,而是实打实地做调研、采访患者及家属。
而现实生活中也早有相似的实例:今年春节期间,上海便有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报警寻找出门未归的阿尔茨海默病女儿,令人揪心。
剧本的台词对白并不多,大部分时候都需要依赖演员本身的表演状态,来传递应有的情绪、呈现相应的氛围——而老戏骨吴彦姝和奚美娟的演绎,无疑也是在为这部电影锦上添花:
奚美娟在创作札记中提及,为了演绎好一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她不仅观看了大量的相似题材作品,借鉴优秀同行的表演经验,还阅读了相关的医学书籍,试图触及角色“有形或无形的轮廓”。
而年过八旬的吴彦姝更为敬业:在拍摄一场门锁失灵、破窗而入的戏份时,吴彦姝本来只需完成敲破窗的动作,却在敲破窗户后匆匆爬进室内为女儿开门,完全沉浸在一个妈妈的角色里;
在拍摄一场女儿夜晚出逃,妈妈追着跑的戏份时,吴彦姝因长时间奔跑导致体力不支摔倒,却没有喊停,而是起身继续表演:“蹭破点皮,常事儿。”
其实《妈妈!》的题材并不讨喜,故事看上去更是“远离群众”:
阿尔茨海默病,本就是一个离年轻人还很遥远的概念;主人公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说话方式带有种文绉绉的“话剧腔”;故事的展开更是平缓而克制,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情节。
但正是这样一部“有瑕疵”的电影,能够凭借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细腻温情的情感刻画,打动不少年轻人——
演员张子枫在观影后便称,这是一部有“呼吸感”的电影,自己能感受到演员情绪里的一呼一吸,以及这份爱背后所承载的生命力。
在电影的结尾,母女俩来到海边,已然忘记自己是成人的女儿,在母亲耐心的引导下咿呀学步,再到两人翩翩起舞,仿佛回到了生命诞生的初始时刻。
而这也是导演想要传递的全片基调:“我认为(海)代表着人生的浪潮,海浪接纳所有人的风雨人生,也接纳母亲和女儿的命运,接纳我们所有人对这个世界的爱。”
戏外的“妈妈”,
成为最佳女主角
2022年8月20日,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颁奖现场,吴彦姝凭借《妈妈!》拿下了最佳女主角的奖项——
从话剧舞台上的女主角,到国民奶奶、黄金配角,再到今天的最佳女主角,这是她拿下的第一个有如此分量的奖项,也是一个实至名归的奖项。
尽管吴彦姝的演技不需要用奖项来证明,但她的获奖对大家来说仍然意义非凡。正如导演杨荔钠所说,自己想通过这部电影向观众传递同样的讯息:
“我就是想让大家看到一对65岁、85岁的老演员,她们在大银幕上依然能散发出魅力。演员(可以)是没有‘危机’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年龄都能散发光芒。”
电影院的银幕上,很少会出现这样的高龄女主角;电影节的红毯上,也很少出现这样的高龄女演员。
在片中,母亲曾有过一段这样的独白:
“我想说生活不是按下了暂停键,说不定我们(这样)比以前沉默的交流更有趣,就像又重新认识了一次。我退休20年,也休息了20年,本来觉得活够了,你又无意当中挽救了我。”
戏里,母亲的生活没有按下暂停键,她将人生的变故视作一个机遇;戏外,中生代的演员职业生涯也没有按下暂停键,她们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机会:
老戏骨吴彦姝,近年来在《又见奈良》《穿过寒冬拥抱你》等作品中的演绎入木三分,新片不断;
曾经呼吁市场“给中年女演员多一些机会”的演员海清,也在3年后的今天,为我们带来了《隐入尘烟》中令人过目难忘的贵英。
导演想拍、演员能演、观众买账,是三方的共同成就,才有一部部细水长流的作品,一部部充满诗意的作品——
它可以是一部柴米油盐式的纪录片、可以是一部现实题材的文艺片,也可以变成一首优雅老去的散文诗。
而被镜头所记录下的,也是属于这批演员的、最好的花样年华。
评论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