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总带着某种谶语性质。
不仅仅因为乔治·奥威尔预言的“大洋国”并没有在1984年出现,还因为整个年代都代表着从机器回归人的过程和久受压抑的思想得到释放,尤其是在中国。
在影视方面,第五代导演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抒发生活、爱情等人类感情本质的影视作品也大量涌现。它们无一不成为时代的经典和对历史的记录。
这是一个全面自我表达的年代。
当时的人们热衷于对美的本质的激辩和艺术形式的探索,从这一点上讲,电影界和绘画界、诗歌界、文学界一样,都沉浸在激越的情绪当中。
1984年10月16日,《一个和八个》审批通过——这部电影已经反复“过堂”过了11个月。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是广西电影制片厂的“青年摄制组”,都是北京电影学院分来的不满3年的新员工,包括导演系的张军钊、美术系的何群、录音系的陶经和摄影系的张艺谋。
郭小川的长诗被这部电影演绎成风格化浓烈的视觉革命,人物都塑造得如青铜雕塑般苍凉悲壮。同时,这部电影也开启了对人性的讨论,对逃兵、土匪、罪犯等人物在战争中的心态变化做了深入刻画,以至于差点被当成“精神污染”。
1984年,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更掀起了一场视觉和色彩的革命。大量纯色色块填充银幕,成就了激越高亢的心理体验,无论是主题意蕴还是审美空间,至今仍为经典。用现在的话讲,是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截下来做壁纸。
田壮壮1984年执导的《猎场札撒》,审查部门无人能懂,直到时任文化部顾问的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看了这部电影,在他的推荐下,电影才通过审查。第二年,田壮壮拍《盗马贼》,依然是一部无人能懂的电影,按照田壮壮的说法:“拍完《盗马贼》之后我基本上不想拍电影了,觉得没有任何意思。也就是说你希望拍的电影,在中国不可能有人认可你。”
1987年,《红高粱》问世,张艺谋第一次由摄影转型为导演。《红高粱》依然是视觉符号的集大成,唢呐、花轿、土坯房、剪纸、年画、色彩、光线和迸发的雄性气息成就了一部杰作。
纵观第五代的作品,他们不仅在视觉样式上独树一帜,在主旨上和中国电影传统相决裂,在手法上也大量地汲取当时对于中国还算新奇的电影技术、电影观念、电影理论。比如田壮壮就对特吕弗和戈达尔颇为迷恋,而张艺谋则是黑泽明的超级粉丝。
八十年代的中国,充满了对审美创新的向往,人们热衷于对美的本质的激辩和艺术形式的探索,在1986年更是出现了“文化寻根”思潮。从这一点上讲,电影界和绘画界、诗歌界、文学界一样,都沉浸在激越的情绪当中。
类型片从八十年代开始,那时候的电影院里,凶杀、侦破、恐怖、武侠、言情各种电影类型应有尽有。
前段时间的一个八十年代影片回顾展,选取了1988年李少红执导的《银蛇谋杀案》。诡异的人物、颇有刺激性的画面让现在的观众们也大吃一惊,恐怕当年的观众连“连环杀手”这个词都未曾听说过。这部片子在20多年后,成为中国cult片的代表作。
我们感叹中国电影没有类型片的时候,应该回过头去看看八十年代的商业片热潮。那时候的电影院里,凶杀、侦破、恐怖、武侠、言情各种电影类型应有尽有。
1980年,张华勋执导《神秘的大佛》,刘晓庆崭露头角。现在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记忆应该和露天电影不可分割,而这部混合了敌特、武打、侦破、恐怖元素的商业片据称当时票房就已经过亿。
1982年的《少林寺》成就了如今的功夫巨星李连杰,也让少林寺焕发青春。全国的青少年都向往着习武练功,当时的报纸上常常有各地少年千里迢迢前往少林寺拜师的新闻,河南登封的武校产业从此建基。
此后数年,武侠片(当时都叫做武打片)成为商业类型片的主流。《武当》、《南北少林》、《少林俗家弟子》、《自古英雄出少年》、《神鞭》、《侠女十三妹》、《武林志》等电影层出不穷,掀起了全国性的民众热潮。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八十年代的功夫热、气功热,人们对各种武术、搏击技能和奇人异士充满热情。
1981年的《沙鸥》则是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直到今天除了霍建起1995年的《赢家》之外,国产电影在这一领域乏善可陈。
1981年的《欢欢笑笑》是一部生活喜剧,更是中国第一部3D电影,那时候还叫立体电影,用红蓝纸眼镜看到3D效果,现在回忆起来依然让人印象深刻。
1980年,《庐山恋》让张瑜、郭凯敏成为大众明星,当时刊有张瑜照片的《大众电影》杂志被男青年们抢购一空。它是第一部出现“吻戏”的电影,让爱情这个话题可以公开讨论。它同时也是上映最久的电影,从1980年至今,庐山电影院仍在播放。
自《庐山恋》及同年的《爱情啊,你姓什么?》之后,讨论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电影开始涌现。《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红衣少女》、《街上流行红裙子》等片都风行一时。珠影厂则以《雅马哈鱼档》、《逃港者》等片开拓出“南国都市电影”。
更不要说像《405谋杀案》这样的电影,把侦破元素和政治阴谋结合在一起,至今仍不可模仿。
1988年张艺谋执导了《代号“美洲豹”》,聚集了巩俐、葛优、王学圻等如今帝后级的实力演员,这是一部劫机题材的动作枪战片。1990年,程小东执导《古今大战秦俑情》,张艺谋、巩俐主演。十多年后,张艺谋和程小东再度见面,说自己当年完全看不起香港那种商业电影,“小东啊,想不到我也开始拍打戏,真的是……”
如今的电视荧屏,无论是本土还是引进,再也没有当年那么丰富的类型和选择,这也是电视观众转向网络的一个原因。
2009年新版《四世同堂》播出的时候,总被观众认为不如1985年版《四世同堂》好。这几年来,重拍的电视剧总是会受到旧版对比的影响,因为八十年代的电视剧实在有太多的经典和第一。
那时候,电视机刚刚进入普通人生活,大多数人都在院子里集体看电视,一部电视剧很容易就形成全国的热潮。电视剧的制作手法虽然现在看来落后,但电视人的敬业精神却不可比拟。
1987年的《红楼梦》极尽严谨考究精致之风范,光是字幕上的人名就令人咋舌。民俗指导邓云乡,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王昆仑,副主任委员王朝闻,顾问包括朱家溍、沈从文、启功、吴世昌、周扬、周汝昌、杨乃济、杨宪益、曹禺、蒋和森等等。看到这些名字,无需多言。当年的服装设计史延芹,为电视剧设计了2700多套服饰。
1988年的《西游记》,同样是名著电视剧中的经典,虽然特效现在看来过时,但师徒四人的形象至今无人超越。现在各种翻拍和衍生的西游记题材电视剧中,无论孙悟空还是猪八戒,始终在神韵上无法和1988版《西游记》相提并论。
在题材上,八十年代的电视剧探索广泛,远不是如今抗日剧、谍战剧、婆媳剧轮换的局面所能企及的。
1985年的《寻找回来的世界》触及边缘题材,把少年犯的故事拍出了唯美青春剧的色彩。1987年的《便衣警察》是海岩剧的雏形,刑侦题材电视剧的典范。1989年的《公关小姐》是广东电视台与央视和香港电视两线竞争的作品,展示出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的新面貌,公关成为了流行词,更引导了无数青年向往这个陌生而时髦的行业。
八十年代的电视荧屏上,除了国产剧,引进剧目也远比现在丰富得多。不用提《射雕英雄传》、《霍元甲》、《再向虎山行》、《上海滩》、《大亨恩仇》、《万水千山总是情》等港产剧风靡一时,主题曲传唱大江南北。观众也可以看到日剧《阿信》、《血疑》、《排球女将》、《姿三四郎》,成就了山口百惠等明星的中国热潮。美国科幻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是一代人的科幻启蒙,《加里森敢死队》让人们见识了战争剧和美式幽默,《鹰冠庄园》则展示了豪门家庭幻彩般的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南斯拉夫电视剧《黑名单上的人》,墨西哥电视剧《坎坷》、《卞卡》,巴西电视剧《女奴》,新加坡电视剧《天涯同命鸟》、《人在旅途》等等。
如今的电视荧屏,引进剧种除了偶有出现的泰剧、韩剧,再也没有其他国家的剧目。回想八十年代的电视观众,虽然收视条件不佳,却能从丰富多彩的异国情调中开拓眼界。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