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崇从日本来到广州,对一个现象感到诧异:为什么向当地人询问街上的树木名称时,他们总表现得无知而又漠不关心?这个56岁的建筑师,几乎每天都在跟植物打交道,过去近20年中,他在世界各地建造了超过120座树屋。
被称为“日本树屋第一人”的小林崇,是最早把“树屋”概念引进日本的人。在这个台风和地震频发的国家,在树上做建筑常常被视为危险的事。正因如此,小林崇始终心怀对自然的敬意:他了解全日本超过400多种木材的信息,无论在哪个国家,建造树屋前总要举行“敬树神仪式”——买来本地酒供奉自然神,有时还邀请神职人员祭拜山神和海神。
在小林崇的建筑哲学中,树屋将启发人类对自然的重新思考。“在树木上架起一座建筑,毋庸置疑对树木的生长是有影响的,它们也许并不愿意被这样做。但我常常会想:从猿猴进化而来的人类,原本也是生活在树上,再一步步发展到地上,住进石洞里,进化文明发展到现在,人类住进了高楼大厦。树屋,其实是一种让人类回归本源的做法。”
“建树屋几乎是赚不了钱的,它只是一个造梦的过程。”
小林崇的故乡,在距离东京三个小时车程的温泉之乡伊豆。“大学毕业后在电视台工作,东京拥挤的街道让我感觉到压力,非常想念故乡的山和海。”这是小林崇对自然产生兴趣的最初缘由,1994年邂逅“世界树屋第一人”Peter Nelson后,他决定自学建筑学知识,在日本建造树屋。
15年前,小林崇的第一间树屋出现在东京都涉谷区神宫前,造价仅5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万元),15年后,他依然在这里经营着咖啡厅Hideaway,贩卖有机咖啡、绿色生活杂志和自主设计的环保T恤。今天,从冲绳到北海道,日本各地都能找到小林崇设计的树屋,但在他看来,建树屋几乎是赚不了钱的,“它只是一个造梦的过程,客户各不相同,梦想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一间树屋都是独立的存在。”
关于树屋的梦想基本是这样的:2006年,为了满足一位作家“自给自足”的生活愿望,小林崇在冲绳今归仁村建了一间树屋;2010年,一位母亲想替去世的女儿圆一个未了的心愿,小林崇在长野县轻井泽市的个人庭院中建起了树屋;也有这样的委托者,请求小林崇建一间“给孙子的礼物”。
树屋颇受旅游机构的青睐。2007年,福岛县岩濑牧场里一棵超过100年树龄的栎树上,小林崇建起7米高的树屋,成为当地旅游景观之一;2011年,枥木县那须市的豪华度假酒店一角,他建造的“茶室”造型树屋,被作为艺术项目的一部分。但小林崇更乐于替NPO组织做建筑,最近一个项目是2012年北海道泷川市的“sorapuchi儿童夏令营”,在这个为癌症儿童提供身心治疗的场所,他建起日本国内首个轮椅和担架可以自由进出的树屋;2013年,他又应某个森林基金会邀请,在宫城县的松岛市建造树屋,作为东日本大区地震受灾地区重建信心的象征。
神奈川、枥木、静冈等地的幼儿园里,小林崇的树屋是作为教学和游乐设施出现的,这些设计中加入了更多孩子的因素。建造在枥木县佐野市“风之子保育园”的三层式树屋里,小林崇不仅在第二层专门设计了木质滑梯,还特意在每一级阶梯上都拉出细长的镂空,便于孩子们攀爬时抓握,6米高的树屋对幼童来说是危险的体验,但在园长看来: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树屋,不仅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探索自由的精神,让他们体会到身处高处的恐怖感,也是相当重要的事情。
“建在城市里的树屋,常常会缺失风景,这是令人可惜的事情。”
建造树屋时,小林崇有一个准则:一定要使用当地木材。
今年9月,他受朋友委托,带领团队treehouse people来到广州,花了30天时间,在某个公司停车场的榕树上建起一间树屋。“其实榕树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据小林崇观察,适合建造树屋的树木,首先必须生长缓慢,生长太快的树木,会对建筑造成压迫,其次不能太过笔直、枝叶细小,比如松树。在日本,他常常带领专家四处考察树木,在广州,他跑去逛木材市场,发现最好的选择是楠木:“形状、枝叶很漂亮,而且散发着一股特别的树香。”
由于榕树支撑力不够强,他不得已在两棵榕树之间架起铁架。这和他太多数作品不太相同,在以往的建造中,他尽量不使用金属材料、工业制品和化学涂料,以环保有机素材为选择标准。这也成为树屋特有的优势:“广州塔也好,艾尔菲铁塔也好,即便是这样世界性的地标建筑,不管有多少年的寿命,如果某天被自然界地震或海啸摧毁,就会变成一堆废弃物。树屋的寿命虽然很短,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它倒了以后,依然可以融于地面,回归自然。”
对小林崇来说,一间完美的树屋,不仅要深究木材功能,更要考虑周围风景。“树屋最大的魅力,在于站在地面和爬上去之后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风景。”小林崇希望自己建造的树屋,能让人产生“想登上去重新看看这个世界”的欲望:“真正意义上的树屋,从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河,或是大海。建在城市里的树屋,常常会缺失风景,这是令人可惜的事情。”但他依然在城市里进行着自己的“树屋实验”,大多选择公园或是树林,“城市人并不一定常常有时间到外面去看风景,工作累了的时候,周末的时候,在城市里有一个树屋这样的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和自然的某种接触,如果能启发他们对自然的思考,也是不错的事情。”
他认为最符合他理想风景的树屋,是2007年应日本某个电视台邀请,帮助一个艺人实现“从树屋里看世界遗迹”的梦想而建造的。这间26米高的树屋建在柬埔寨暹粒的吴哥窟内,高达26米,现在依然保留着,成了恋人们的约会场所:“人们常常听到鸟叫声会抬起头,但在这间树屋里,鸟叫声来自脚下。”
树屋的后期保养问题,是小林崇最担忧的。“柬埔寨这间树屋,已经五六年没有保养过。按照正常程序,每年应该进行至少两次保养,检查作为载体的树木的成长情况、树屋木材腐烂状况,确认树屋倾斜度的变化……”他的另一个代表作,是2006年建在北海道高原牧场的树屋,因他和唐泽寿明共同出演雀巢咖啡广告而扬名,正是因为后期保养没跟上,倒塌在2012年的一场台风里。
如何让树屋跟自然的互动更多元,也是小林崇常常在思考的。目前他建造在树屋里的厕所,基本都依靠电动抽水,现在他更想在下一个项目中,尝试建造起储水系统,让淋浴间和厕所,全部使用自然水。
“人是欲望很强的,既想融入自然,又讨厌树上的虫子。”
“二次大战后,有钱人的欲求不再只是住豪宅这么简单,生活方式的改变,让他们开始想回归自然。在日本的高速都市化下,推广树屋可能会稍微难一点,但在东南亚、非洲、欧洲之类的地方,已经出现了大量树屋的项目,在未来可能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小林崇不希望树屋只变成有钱人的消遣:“树屋的历史很短,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是流行风潮,但当流行褪去,也许会发展出多元化的树屋形态,既有为有钱人设计的,也有商业项目,还有针对其他不同群体量身设计的……树屋会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更多选择性。”
“人是欲望很强的,既想融入自然,又讨厌树上的虫子。”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住在树屋里的人们心态也很微妙,小林崇把他们分为两种:一种是真的想回归自然,不看电视,也不用iPhone.;另一种,则要求在树屋里可以发邮件、打游戏,希望把一切现代科技都带入。当然,小林崇更愿意为前一种人“造梦”。
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把建造树屋当成业务之一,但一辈子专心只做树屋的人,小林崇只能举得出他和他的美国朋友Peter Nelson,但他们之间仍然存在差异:“Peter是美国人,信仰基督教,他认为人是掌控自然的,所以在树屋的建造中,人是主角,树木是配角;日本有很多宗教,各种各样的自然神存在,所以我会觉得树是主角,人是配角。”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