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胡润第二次到中国上海时,他感觉到中国与七年前相比有明显变化。当看到许多盖起来的大楼时,他心里想的是:谁拥有这些大楼?谁在运作这些大楼?当看到人们的服饰变得更时尚时,他心中不禁想知道是谁在制造这些服饰。当时,有人告诉胡润,说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只有富豪。在胡润心中,富豪和企业家的区别还是很大的。胡润说:“我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因为我已经看到一些年轻企业家在做事情,只是当时我还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企业家与富豪的区别是,一个企业家是在运营企业,而富豪的目的是挣钱。我想找到这些企业家,了解他们创造财富的故事。”
1999年正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胡润要做一个中国富豪榜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向身边朋友寻求帮助。当时,胡润跟孙中山的孙女说出他的想法时,对方的反应是:“那没什么好玩的。”尽管如此,胡润还是找了他的中文老师,以及两三个大学生,利用私人时间,在上海图书馆待了一个暑假。他们查阅了100多份报纸、杂志及上市公司的公告报表,最终排出了当时中国最成功的50个商人。胡润回到英国后,对报告进行了完善和润色,随后传真给英国的《经济学家》和《泰晤士报》,还找了美国的《福布斯》等媒体。
1999年11月,“1999中国50富豪榜”在《福布斯》发布,国际媒体反应非常强烈。“共产党国家有了资本家”——英国《金融时报》在报道中如此形容。《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媒体也纷纷刊登榜单发布的情况,并评论说“中国人终于找到了致富光荣的感觉”,“邓小平提出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非只是说说而已”。
对胡润而言,让他激动的不是富豪榜本身,而是这些富豪背后的故事。胡润说:“我对他们的财富数字不感兴趣,我真正感兴趣的是这些中国企业家的故事,他们的性格、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是如何创造财富的。我做这份榜单,是为了说明这些企业家在中国是靠头脑、靠努力、靠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去赚钱的。” 因此,胡润在发布第一份榜单时,在每个上榜企业家的后面都附上了很细腻的故事。这些人的故事改变了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企业家的看法。
比如企业家刘永好的创业故事,胡润至今还记在脑海中。胡润说:“我至今都十分崇拜刘永好,他是第一个敢跟我说他的创富故事的人,他跟我说他第一笔财富是怎么得来的,也认真核对我发给他的资料,然后说‘你这个数字没有错’。”在胡润看来,刘永好是第一代阳光化的中国企业家,也是在90年代抓住机遇、借改革东风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富豪的一个典型例子。
刘永好曾在四川德阳机器制造学校任教,在那个时候,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然而,80年代初,刘永好毅然丢掉“铁饭碗”,辞职下海创业。刘家开始在四川饲养鹌鹑和鸡,最终成为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者。1995年,刘永行搬至上海,同时开起了铝冶炼厂。1996年,刘永好发起成立民生银行,并任副董事长。1998年,刘永好组建的新希望集团在深交所上市A股。次年,他们就登上了胡润的第一份中国富豪榜榜单。2002年,刘氏家族已是中国少数财富超过80亿的家族之一。直到现在,刘永好家族仍是中外各大财富榜的常客。
与西方反应形成对比的是,胡润的第一份中国富豪榜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原因很简单,一来是因为并未在中国内地公布,二来是当时人们尚未理解这个榜单的含义。胡润回忆说:“当时我对自己的榜单也不是很有信心,因为我对中国的媒体一点也不了解,不知道在国内的媒体上发布榜单,会不会给我带来麻烦。当时给我发布榜单的记者也不确定我的榜单是否靠谱,而我也很紧张。”但最终,他在2000年把自己制作的榜单交给了《南方周末》进行发布。
“诚信”是胡润眼中90年代中国企业家最为突出的品质。胡润说:“现在是2016年,诚信虽然也重要,但远不如‘创新’‘速度’‘资源整合’这些来得重要。然而,在90年代,随便去请教一个企业家,他都会告诉你,如果企业要做大,必须要诚信。那个时代,诚信是排第一的。”
胡润每做出一份榜单,都会通知上榜的人核对和确认榜单的信息。第一次上榜的人都有一点诧异和紧张,他们也弄不明白胡润究竟是干什么的。胡润说:“我记得我第二年做的榜单,任正非上榜了,排名第三。于是我们联系了华为。当时华为非常反对我把任正非列入榜单。我当时不了解华为的背景,心中还是有点怕,但是我必须尊重自己的调查结果,因此尽管华为反对,我还是公布了榜单。”
不仅中国在改变,胡润自己也在改变。如今,胡润的中国富豪榜已经延伸到“胡润富豪花钱指数”“胡润留学生报告”“胡润全球华人慈善报告”“中国奢华旅游白皮书”……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发榜近20年,有人曾评价这是一份“杀猪榜”,与以前不同的是,如今许多企业家对上榜不再敏感,有些人认为上榜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多利益,甚至会主动联系胡润。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