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句号盲盒小组,里面标题都是“。”,里面到底都是些啥?
“偷窥”朋友圈,是不少人隐秘的爱好。下至学生社畜,上至领导亲戚,都爱来点,但你很可能不会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内容。
大型盲盒分享开抽现场,大家发句号图个啥?
看到这里,相信你小小的脑袋里一定充满了大大的疑惑。这不就是当代互联网机器人“收容所”吗?当然,里面的内容除了清一色的句号,也有这样的。
这样真实的高负能碎碎念,有多久在朋友圈没见过了?
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像不像天天打卡进步但总是中途而废的你?
“我到底为什么会这么废物,一整天一整天的时间就用来睡觉吃东西和玩手机刷无意义的东西。”
“四千字,怎么能写到四千字啊,我不理解。”
“读书真的很没意思,我感觉我像是每天一点三线只为完成每天作业而生的机器。”
“早上好吗?到底是谁发明出来的这个词?早上真的好吗?非要早上好吗?为了活着一口气做zi本的牛马真的好吗?”
记录生活、吐槽别人、发泄负能,从正面到负面,甚至还有自己的悲惨经历……所有内容都沉没在了一片“。”里。没有人需要回应,也不需要有人回应,这个“。”收容了我所有不敢发在朋友圈里的小心思。
为什么大家都不敢把真心话发在朋友圈里了?
菜菜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在刷豆瓣时偶然间被推荐了“豆瓣句号组”。平时只会在朋友圈发些轻松日常或者吐槽之类的她,在句号组找到了自己的小天地。
“在这个组发帖就很适合我拿来做树洞,(我)就是需要一个发泄空间啦。”
“我如果开小号,肯定不会让任何人知道的。就像在句号组,没人能搜到我的帖子。”
菜菜说自己既别扭又丧兮兮的,没人管她就觉得自己很孤独,有人关心她又觉得很惶恐,马上说“没事没事”。
谈及为什么不和朋友倾诉,她说:“以前有个朋友很丧,然后总是来找我倾诉,一开始其实还好,但是时间长了难免有负担。最后我们俩就不欢而散了。我的建议是,真的不要把朋友当作情绪垃圾桶。”
“可能你真的愿意信任的还是只有以前的几个人。”
“我总是会钻牛角尖地觉得我好可怜,我难过也没人关心我。”
一个个“。”仓促又轻盈,是不渴望回复的动作。这个符号仅仅停留在倾泻而出的情感本身,没人需要为别人的任何情感负责。
“有人回应我反而会很尴尬。”
当代青年狡兔三窟,为了躲避社交的闪光灯,活生生挖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树洞。不知不觉间,挖出的洞越来越多。搬了一次又一次的树洞,历经数次迁徙,我们的热情和真心被燃烧到枯竭。
“好难哦。”
“这些话,我可以找谁说,或者谁愿意找我说?到底有谁能够承载起别人真实的自我。”
人,难道生而为孤岛?
本文图片来自“豆瓣句号组”以及影视剧。
评论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