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丝·门罗,摄于2013年12月。(图/Chad Hipolito/AP)
✎作者 | 桃子酱
✎编辑 | 苏炜
门罗在中文世界引起广泛关注,应该是在2013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她被誉为“短篇小说女王”并因此获奖,表明了诺奖委员会对短篇小说这一体裁的肯定。
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在为门罗代表作《逃离》所写的序言中指出,尽管出版业界更看重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将一本短篇集视为一次签下两本书时,那道令人不快的、难以回收成本的前菜,但实际上,在近25年创作的最激动人心的虚构作品中,短篇小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我喜欢短篇小说,因为它们让作家无处可藏。你不能靠喋喋不休一路披荆斩棘;读到最后一页不过是几分钟的事,如果你没什么可讲,我很快就会知道。我喜欢短篇,因为它们通常以当下或以鲜活的记忆为背景……所有的虚构作家都会遭遇没有新东西可讲的状态,悲惨的是,短篇作家尤甚。再说一遍,没有藏身之处。那些最狡猾的老狐狸,比如门罗和威廉·特雷弗,甚至都不去尝试躲藏。”弗兰岑写道。
“一种更好的小说能否拯救世界?总是有那么一点儿小小的希望(奇怪的事情确实会发生),但回答几乎肯定是不,它不能。尽管如此,它却很有希望拯救你的灵魂。”因此,弗兰岑的建议是:读门罗!读门罗!
“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故事”
1931年7月10日,本名艾丽丝·安·莱德劳(Alice Ann Laidlaw)的门罗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休伦县温厄姆镇。在《岩石堡风景》一书中,门罗追溯了莱德劳家族19世纪初从苏格兰迁徙至北美新大陆的历程。
据称,莱德劳家族的人总有一种“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故事讲给别人听的欲望”,门罗也是如此。
《岩石堡风景》
[加拿大]艾丽丝·门罗著,王芫译
译林出版社,2018-3
“里面每个人我都认识”
18岁考上西安大略大学之前,门罗一直生活在温厄姆。温厄姆的邮政编码是N0G2W0,本地人自嘲:“这是因为没有人要去温厄姆”(No One Goes to Wingham,Ontario)。
《岩石堡风景》译者王芫曾一路辗转,到访温厄姆。她的看法是:如果你喜欢门罗,不必非要去温厄姆,因为门罗想告诉我们的一切,都写在了她的作品里。
多年以后,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位生活在温厄姆的本地姑娘告知母亲这一喜讯。那位母亲如此回答:“艾丽丝·门罗应该为自己感到羞愧,她写的不是小说,因为里面每个人我都认识;但是也不是纪实报道,因为里面每个人都比现实中要坏。”
1909年的温厄姆镇。
“这辈子唯一不用做家务活的时候”
西安大略大学艺术学院1924年的老照片。(图/Wikimedia Commons)
结婚是一种“逃离”
“当时,我就像维多利亚时代的女孩子一样——结婚的压力非常大。当时女人们认为结婚是一种逃避的方式:如果我结了婚,人们就不会再为这事儿来烦我了,我从此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展开新的生活。我认为我当时结婚是为了能写作,能稳定下来,可以把精力集中到重要的事上面。”
温哥华。(图/Wikimedia Commons)
“怀孕时更是疯了一样写作”
《快乐影子之舞》
[加拿大]艾丽丝·门罗著,李玉瑶译
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3-11
“死就死吧,已经写了那么多”
门罗书店推荐书区。(图/Tourism Victoria)
“千万别上我的课!”
约克大学开设的创意写作课。(图/York University)
故乡给予归属感
克林顿镇。(图/100 Towns of Canada)
一间自己的房间
《一间自己的房间》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瞿世镜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4
不断回到同一主题
“她青少年时期的那个世界,正以其老派的礼仪风俗,坐在审判席上,对她所做的现代选择进行着评断。仅仅是试着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而存活下去,就使她招致种种沉痛的失去和错位,使她造成伤害。”
《逃离》
[加拿大]艾丽丝·门罗著,李文俊译
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10
文学与电影
(图/《胡丽叶塔》)
非典型女性主义者
《心是孤独的猎手》
[美]卡森·麦卡勒斯著,宋玲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4
“当代契诃夫”?
《传家之物》
[加拿大]艾丽丝·门罗著,李玉瑶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
“艾丽丝,赶快接电话啊!”
2013年,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接受长访谈。(图/Nobelprize.org)
· END ·
作者丨桃子酱
编辑丨苏炜
校对 | 黄思韵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