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段子,说的是通过听口音,教你分辨东三省的人:一开口是典型东北味的,是辽宁人;说话像标准普通话的,是黑龙江人;除去以上两类,其他的都是吉林人。
夹在辽黑两省之间的吉林省,特色相对没那么鲜明,也就逐渐成为被人遗忘的一个角落。而存在感不强的省会长春,则是吉林省的一个缩影。
经济增长下滑、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外流……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的背后,是昔日“共和国长子”如今的风光不再。
长春这个曾经的汽车城、电影城,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城市,如今不仅在国内城市的竞争中被逐渐边缘化,在与东北兄弟城市的竞逐中,也开始变得默默无闻。
长春曾经是电影之城。图/Antolavoasio
长春是哪里?
如果盘点一下东北的“四大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你会发现,这四座城市沿当年的中东铁路,自北向南一字排开,撑起了东北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脊梁。
而由于这四座城市均为副省级市,从人口规模到经济总量,各项数据的差距都不明显,所以也难免被经常拿来相互比较。
但对于非吉林省人来说,长春一直是“四大城市”中最被忽视的那一个。
哈尔滨和俄罗斯风情捆绑在一起,中央大街和索菲亚大教堂遥相呼应,使人很难忽视这座兼具东北特色和异域风情的城市。
沈阳历来是关东第一城,也是曾经的大清皇城、奉系老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翘楚,那座著名的五里河球场记录了中国足球走向世界的辉煌,铁西区则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一个研究样本。
大连或许是最不像东北的城市,海滨、足球、广场还有万达,这座城市具有诸多魅力独具的名片。
而一提到长春,外省人通常会发懵:长春?长春是哪里?
长吉城际铁路动车组。图/xue siyang
旧日里汽车城和电影城的名片已有些模糊,伪满皇宫、净月潭、南湖公园这些旅游景点则只存在于“我爸爸的爸爸的泛黄旧照片”里。
这也正是长春这座城市的尴尬之处:它是吉林省内唯一一座既不靠山也不靠水的城市,注定了它在旅游市场上的尴尬地位。
这就是许多外地游客只在长春停留几个小时的原因——他们来这里只是为了转机,然后便匆匆赶往东边的长白山、雾凇岛,或者向西边的查干湖奔去。
长春对很多游客来说只是一个过路的地方。
翻开地图,你会发现长春其实处在东北地区的几何中心位置。吉林省是大清的龙兴之地,清初,朝廷设柳条边防御外族入侵,对这里实行封禁,直到嘉庆年间,这里才正式设立城市;而随着俄国人建设的中东铁路铺到了宽城子(今长春),这里才逐渐形成现代城市。
长春发展的高光时刻出现在民国时期。在日本占领东北后,末代皇帝溥仪被带到长春,成了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皇帝。
日本当时为什么选长春作为伪满洲国国都?因为哈尔滨俄国人势力太深,而沈阳是奉系军阀的老巢,所以日本人干脆选一个地理位置居中的城市进行集中建设,打造一个类似于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的行政中心。
于是,长春摇身一变,成了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风头瞬间盖过了哈尔滨和时称“奉天”的沈阳。
新京车站月台。图/维基
“新京”于是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按照周密的规划进行建设,大量公共建筑拔地而起,轨道交通迅速铺开,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抽水马桶等设施甚至领风气之先。在进行大规模绿化后,“新京”被外界称为“东方瑞士”。
长春在建都时,城市人口在10万左右,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市区人口达70余万,再加上大量驻扎的军队和流动人口,整个长春地区人口最高峰时达到120万,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同期的东京——堪称当时的亚洲第一大都市。
也难怪会有人这样预言:长春是最有潜力竞逐中国首都的城市之一。
1939年,新京大同大街(今长春人民大街)。
曾经有多辉煌,
后来就有多落寞
借助工业基础、矿产资源以及苏联的援建,长春在解放后成为新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基地和电影制作基地,著名的中国一汽和长春电影制片厂也由此成为长春的象征。
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就是在一汽诞生的,长影厂也拍摄过超过1000部影片,《五朵金花》《上甘岭》《英雄儿女》《刘三姐》《白毛女》……这些影片构成了那一代人的美好记忆,长春也由此获得了“东方底特律”和“东方好莱坞”的美誉。
同时,轨道客车、光电技术、化学化工、生物制药等产业百花齐放,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也成为全国顶尖的科研机构。如果把长春这座城市看作一个人,那时的长春可谓满面春风。
长春的有轨电车。
改革开放后,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长春,与沈阳、鞍山等城市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并开始走向衰落。一个衰落的预兆是,长春曾经引以为豪的汽车工业开始出现大幅滑坡。
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凭借大众、丰田、本田等外来品牌获得长足发展,让长春作为汽车城的优势不再,而长春电影制片厂也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在上世纪90年代连年亏损,甚至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如今,浙江一个县级市东阳市的小镇横店,已经占据了全国影视业的半壁江山,也抢去了曾经属于长春的“东方好莱坞”的名号。
汽车和电影产业,是长春长期以来的发展支柱,它们的衰落,也是这座城市衰落的缩影。与东北其他大城市类似,长春在计划经济时代有多辉煌,在后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就有多落寞。
位于长春市的一汽总部大楼。一汽曾被誉为“汽车工业的摇篮”。图/维基
如今,漫步在长春的历史文化街区,你会看见类似伪满洲皇宫博物院的建筑;坐飞机飞过长春上空,你可以看到以新民大街为轴线的城市路网,这源于日本人制订的《大“新京”都市计划》;
在城市街头,还能见到日式风格的建筑,以“一院四部一衙”为代表的“满洲式”或“兴亚式”建筑,也是伪满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样式。
可以说,长春的历史文化总与那段屈辱的历史分不开。
当哈尔滨大力宣传源自俄罗斯的异域风情时,长春总是竭力回避“新京”的历史,小心翼翼地隐藏起被日本侵略的烙印。沈阳1986年便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在1994年也跻身此列,而长春在2017年才上榜。
2002年,长春文化广场。图/Broboman
“北国春城”
不过长春的经济实力并不弱。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东北的四大城市中,长春的GDP落后于大连,高于哈尔滨和沈阳。
不过与沈阳相比,长春的经济发展对重工业的依存度很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外地人造访沈阳时,会对那里的高楼大厦、大酒店和奢侈品店留下深刻印象,而长春在这些外向型现代服务业上过于低调,也亟需提高水平。
这也和长春人甚至吉林人低调、中庸的个性有关。辽宁更接近关内,所以辽宁人普遍被冠以勤劳能干、身体健硕的形象;黑龙江靠北,天气常年寒冷,人们习惯穿白茬皮袄、喝烈性白酒、赶大轮子木制车。
而夹在其中的吉林人,就没有两个邻省的东北人个性那么鲜明。如果把城市比作人,哈尔滨的气质更硬朗、更阳刚;沈阳像极了“赵家班”,诙谐幽默,举手投足间全是“戏”;大连则是北方大海的女儿,积极拥抱海外市场;至于长春,它或许是深居闺中的小家碧玉,拥着“北国春城”的名号自得其乐。
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东北一家人》。
当年在电视剧《东北一家人》中,演员们凭借浓重的东北口音,为全国人民展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家庭生活。
很多人以为那是发生在沈阳工业区的故事,但其实这出剧是在长春一汽的厂区拍摄的。长春人既不宣传,也不争这个名号。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会在现实中被抹掉。”
这句话用在长春这座城市身上或许也合适:当汽车城、电影城的光环褪去,长春面临的是转型的阵痛与城市身份、地位认同的危机。这是一座与过去告别后,正在寻找合适定位的困顿之城。
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