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名学生,收到了来自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芝加哥等学府的610份录取通知,申请到的奖学金总额超过280万美元。90%被美国前50位的大学录取,20%被美国前20位的综合性大学及文理学院录取:这是华南师范大学附中AP2016届四个班交出的成绩单。
2004年,华附国际基础课程中心成立,与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联合开设一年制IFY英澳预科课程,直通海外名校。
2009年,国际基础课程中心正式更名为国际部,开办了华南地区首个AP美式高中,采用AP(Advanced Placement),即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开设了其中的21门,除了常见的微积分、统计学和物理等,还包括国内高中鲜少触及的欧洲史、艺术史、心理学、微观经济学、人文地理等。学生从高二开始就能规划选修课程,以近似大学学习的分班形式,提前进入个性化发展的轨道。课程自主性强,要求学生博闻强识、融会贯通,恰好让入读华附国际部的“牛蛙”们大显身手。
华附国际部主任朱志东说:“高一就要学完国内高一、高二的数理化和生物,高二开始选修AP课程,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
过去留学生群体有两个特征:一是父母主导留学意愿,二是大都希望留在国外。朱志东认为这两个特征正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如今很多孩子从小就接触并了解了国外生活,新一代父母也更愿意以平等姿态与孩子对话,给孩子更充分的自主权。
华附国际部优秀毕业生张婷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现就职于美国万事达咨询纽约总部。她在初二时就参加了麻省卫斯理女子学院的夏令营:“当时我特别惊奇,美国课堂是师生间的切磋与讨论,氛围很好。老师鼓励我们不只单纯地接收信息,而是批判性地去思考、质疑、挑战。”
华附国际部输送出去的留学生,选择留外和回国的各占一半。“在国外找工作本身不易,而且近期美国工作签证政策正在收紧,客观上增大了留外难度。另一方面,国内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更为多元的人才需求,让优秀留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朱志东说:“在国外工作的同学确实起点很高。华附国际部不乏在谷歌、高盛等国际顶尖公司工作的毕业生,起薪是国内同龄人的十倍,但很快会碰上天花板。因此,现在回国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优秀的留学生回国后能成为连接国内外的纽带。我的个人判断是,大部分的学生总是在某个时间点需要回到国内,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如果明确地以赴美留学为目标,判断美国顶尖大学的考核和录取标准就至关重要了。朱志东在2015年“国际教育的名校升学之路”圆桌论坛上提出:“名校首先判断中国学生的学术能力,第二是问‘你是谁’‘你的个性是什么’,第三是考察课外活动表现。”
应对高强度学习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独立学习的习惯和丰富的课外生活,是一名优秀华附国际部毕业生的必备素质。一个最经典的案例是2015届毕业生梁谦,朱志东在多个场合引述了他的例子:“我们去年一个被耶鲁大学录取的学生说,最有兴趣的事是打游戏,家长很担心,但这却成了他申请成功的一大因素。这个学生最喜欢玩模拟飞行软件,大概前后有三千多次模拟驾驶,在这过程中还对全世界不同气候作了大量研究,把游戏玩到了特别高的水准,也让名校看到他是非常有趣的、不一样的学生。”
朱志东强调,很多优秀学生的宣传容易突出某一点而忽略其余,容易以偏概全。比如梁谦容易让家长误解“游戏玩得好=名校青睐”,但梁谦在很多方面都很强。“除了对飞行游戏的爱好,梁谦还是个吉他高手,还专门为国际部设计过好几个不同的节水系统,为边远山区学校筹办图书馆。而在做这一切的同时,他的学术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目前国内有120多所学校引进了美式AP课程。华附国际部的优势在于将美式教育与本土教育体系融合。朱志东认为,国内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中有很多优势,因此绝不应轻视。朱志东说:“在保留数理化和生物等中国基础教育里的优势学科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有一名中国人的根与魂,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豪和敏锐。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不能因为上国际学校就断掉。”
为保留中国文化精髓,华附国际部做了一个创举:把语文、历史等人文科目糅合后重新编写教材,变成一门独立的中国文化课。在学生们开始接触AP课程的高二、高三年级,中国文化课依然是重要的必修课。
在华附国际部的课程设计中,美式AP课程和中式基础学科同时开课,有可能同时上中美模式的同一门课。朱志东举例:“比如地理,中国地理教学通常是自然科学的解析,而美式课程中的地理课更多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
华附国际部要求学生文理思维兼备,适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具备出世的才情与趣味,这一理念源自美国博雅教育。“成绩大概有40%取决于平时的小测验、实验报告甚至课堂发言和讨论的质量,另外60%才是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每个日常考试都会在全年GPA里有一个清晰的比重,这需要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过程学习的习惯。”
华附国际部作业不多,但难度偏高。朱志东说:“国内普通高中每天都有很多不同的作业,强调刷题。国际部这边,某一门课可能两个礼拜才有一篇论文要写,但是为了这篇论文要读几百页书。”
华附国际部是国内第一个开放论文反抄袭软件给学生使用的高中,“学生在上交论文作业前必须要查抄袭率是多少,过不了就不能交”。
华附国际部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发展兴趣爱好,鼓励玩出门道,玩成研究。华附国际部目前有300名学生左右,但社团活动延伸到了各个领域:音乐、编程、辩论,甚至办起国际部自己的杂志。
朱志东表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拘泥于一条路,真正明白自己想学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在哪里能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专访执信中学校长何勇
国际部不是躲避高考的避风港
在执信中学2012年设立国际部并开设“高中国际课程”之前,校长何勇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在中学里设立一个专门为培育海外留学生做准备的部门?
执信中学设立国际部的前两年,在两届共43名毕业生中,超过96%的学生被美国前50名顶尖大学录取。何勇说:“这只是国际教育的一个开始。今后要让国内的学生走出去,把国外的学生引进来,这才是教育国际交流的一个良性互动。”近日,《新周刊》专访执信中学校长何勇,与他聊了聊既能提供必修选修双语课,也能教你烹饪神技的执信国际部。
《新周刊》 :当时成立国际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何勇:如今我们的很多同学,在申请出国时都是去求助留学中介机构。但其实很多事情大家都清楚,中介准备的个人材料一般都比较雷同,比如你要写一个文书,直接拿别的同学的文书改两下就应付了。
后来我们专门做了一个PCP(中美高中国际课程项目),让学生在美国的大学学习半年到一年,在美国老师的指导下申请美国的大学,这样申请的成功率就很高,也能让同学们尽早体验美国教育。
很多中国学生在海外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虽然同学们的SAT、托福成绩不错,但英语的交际能力暂时还达不到把英语作为一个工具去使用的水平。与此同时,中国学生很难立刻适应美国的教学方式,因为国内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讲授式的,美国经常采用的是课堂讨论等方式。国际部的作用就是为国内有志于出国的学生在出国前搭建一个桥梁。
《新周刊》:会不会出现部分学生刚进国际部时完全没有出国的想法,但进来之后又特别想出国留学的现象?
何勇:确实存在。有些学生刚考进执信时是没有出国的想法的。我们刚开始设国际部时,其实是为了指导一些不参加高考而选择出国读书的同学。
但我们不希望学生把国际部当成一个躲避高考的避风港。实际上,在国际部就读的学生比那些参加过高考的学生更辛苦,对他们的要求也更高。
举个例子,国际部学生上的课程就比国内参加高考的学生更多,比如一些英语课程,还有一些社会服务的培育。
美国高校的招生,自始至终都不是唯分数论的,哪怕你拿到托福或SAT的好成绩,美国校方也还会进一步考察你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比如有没有运动天赋、有没有科技成果、有没有领导力、有没有远大的理想,等等。
《新周刊》:国际部的“STEAM教育”课程和国内高中的语数外、理化生等课程有什么区别?
何勇:STEAM代指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 (数学)以及近年加入的Arts (艺术)。通俗点说,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些课程。STEAM最早是美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号召年轻人自己动手去完成感兴趣的项目。
其实,你可以把国际部类比于大学,这其中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必修课包含国学、社会科学、体育健康、音乐艺术、独立学习技能、升学规划等,选修课包括第二外语、AP课程、中英文演讲、英美双本科学历文凭项目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公民素质类课程,有的方向甚至很细,比如有领导力的课程、企业运营的课程、公益课程、中美高中合作课堂等,这些都以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的方式授课。
《新周刊》:执信中学国际部的老师有无海外背景?
何勇:除了教授国内规定课程的老师,比如教中文、政治、地理的老师不一定要有国外工作的经历外,其他包括教授一些理科课程的教师,都需要有国外的工作经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国际部的老师有些是中国人,但在国外接受教育,有些则是外国人。我们国际部里的一位外籍老师曾经在《南华早报》工作过,他的工作经验相当丰富,这样的老师就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我们平时是根据课程来选老师的。
国际部的一些AP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是用英语授课的。AP课程包括微积分、统计学、微观经济学等科目,这些课程都需要具备国际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讲授。
《新周刊》:国际部的学生最终选择在国内参加高考的情况多不多?
何勇:国际部的学生,一般还是在毕业后选择出国。因为课程的设置和学习的方式都和国内参加高考的完全不同。说白了,国际班的课程是特制的。
除了课程不同,国际部的学生跟其他班的学生在参加大的活动时都是一起的,比如说艺术节、运动会以及学校的一些活动,这一点没有太大的不同。
《新周刊》:学校国际部有开设一些好玩的课程吗?
何勇:我们专门安排了一些家政课程,比如烹饪。我觉得烹饪对于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来说是一个考验。在国外学习和生活,如果能做得一手好菜给自己和别人吃,那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采访/冯嘉安)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