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固护神阙是中医保健和救命的重要理念和方法。
脐是形声字,月字边代表肉,齐表示发声。哺乳动物有肚脐,我们把类似形状的东西也叫脐,比如螃蟹的腹部,母的叫团脐,公的叫尖脐;水果有脐橙,豆子也有种脐。
脐是脐带连接胎儿的端口,另一端在胎盘。新生命在孕育过程中所需的营养和氧气,靠胎盘吸附在母体上摄取,通过脐带输送。哺乳动物产子时,幼婴呱呱坠地,自然撑破胎盘,流出羊水。没撑破的,母兽会咬破胎盘,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咬断脐带。胎盘和脐带完成了历史使命,母兽会将胎盘和血水舔舐、吞食干净。一方面可以防止血腥气招来天敌攻击,另外,胎盘天然的滋补作用,有利于母体健康恢复,同时促进母乳分泌和恶露排出。几天后,脐带结痂,从幼崽身上脱落,在肚子上留下一个痕迹,就是“脐”。
于是有了“噬脐”一词,喻示新生命的开始。有几个成语与“噬脐”连用,表示后悔莫及,比如:噬脐莫及;末路多噬脐;虽欲噬脐,悔可及乎!它们出自同一个典故——据《左传·庄公六年》,楚文王借道伐申路过邓国,邓候三个外甥劝他借机杀了文王:“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晋朝杜预注:“若齧腹齐,喻不可及。”意思是用牙咬自己的肚脐,根本够不着。
杜预是杜甫的十三代祖,文武皆备,后人都认同他的注解。但噬脐这么解释,经不住细琢磨。人想咬自己的肚脐当然够不着,我倒是听说过有人想舔自己的肘尖舔不着的,但古今中外,没听说过谁想咬自己肚脐的。别说够不着,即便够得着,肚脐也是凹陷的,跟老虎吃天一样,无法下嘴。所以窃以为“噬脐”就是咬断脐带,噬脐莫及就是这辈子就这么一次机会,不干就来不及了。这样解释,更符合人情自然。
大多数民族认为出生以后就没肚脐什么事了,只有中国人重视它:人出生后,肚脐作为有形物质的通道虽然封闭了,但依然可以作为气味、能量的补充和流动的窗口。中医把肚脐称为“神阙”。阙是缺口,中央大门的意思。天安门正中那个门洞只有皇帝可以出入的大门就是阙,神阙就是通神的大门。按西方画家的视角,肚脐正好在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中医认为神阙是腹部正中任脉的第八个穴,上通心神,下交肾精。
以前讲“心口窝”时介绍过“巨阙”,那个地方容易堵;神阙则容易漏。人在极度虚弱的时候,会出现气短、心悸的症状,最明显的就是肚脐周围出现动脉搏动,中医称为“动元气”或“伤元气”。有人还会出现“奔豚气”,自觉一股气上冲到咽喉,像小猪一样冲撞,发作起来有濒死感。这是腹主动脉剧烈搏动的结果。人极度透支时,会调动元气储备,出现脐周动悸。人临死时脐周搏动更剧烈,直至崩溃、死亡。中医认为,神阙不仅是神进入人体的生命之门,也是魂魄离体的死亡之门,所以,固护神阙是中医保健和救命的重要理念和方法。
中医治疗元气脱失的方法就是“补”,补漏洞。最好的药物是人参,古人讲“人参大补元气”,但后人把补理解成“益”,以为吃人参能增加元气,延长寿命。这完全是痴心妄想。服用人参后,神阙漏气的情况会改善,脐周动气会减弱、消失,人体又回到靠心脏和主动脉弓搏动输血的状态,身体就会逐渐平复。
神阙还有助性的作用。现代医学解剖学证明,神阙的神经与性器官相连,适当刺激它会助性。中医认为,任脉源于小腹,出自会阴,经过男性龟头和女性阴蒂,上行到腹部正中,最终环绕口唇由眼入脑。所以接吻和刺激肚脐有助于沟通心神和肾精,促进兴奋,提高快感。古人在性交中用艾灸任脉(膻中、神阙、中极穴)的方法助兴,详情可参见《金瓶梅》中西门庆使用“香马儿”的段落,很高级、很健康。
很多人研究中国古人的避孕方法。其实很简单:如果不想怀孕,用麝香或含有麝香的药物敷在肚脐上就可以了。汉朝那个能在盘子上跳舞的美女赵飞燕就是这么干的。偶尔使用能避孕,长期使用就是终身不孕。当然,肚脐上敷贴麝香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能让女人美艳如花——华而不实就是这个意思。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