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星:北京第一家
北京华星国际影城总经理助理刘晖的手机不停地响着,她负责所有的包场业务。《阿凡达》的上映完全超出了她的预料,所有的票都提前一个月出完了,一些大型包场都得等到春节才能排上期。之前华星IMAX票房最高的是《变形金刚2》,超过200万,这已经是一个极高的数字,在世界上都能排上十几位的名次,但一切纪录都被《阿凡达》打破了。
《阿凡达》上映不到一个月,华星光是IMAX一个厅的票房收入已达790万。黄金时间的票价卖到150元一张,但观众关心的并不是票价贵不贵,而是能不能买到票。1月14日,北京华星国际影城2号厅门口竖起了牌子——1月31日之前IMAX版《阿凡达》只有24:00场有剩余的票。
2006年,华星国际影城引进了北京市第一架IMAX胶片放映机,当时的引进成本达1000多万,华星成为了北京第一家能播放IMAX电影的商业影院。当时的北京,也只有华星有这个条件发展IMAX,因为华星的前身奥华电影院属于北京电影科研所,建造时就属于专业影院建筑,完全没有商业考量,因此专门辟了一个超大放映厅,幕布宽26米、高18米,面积达468平方米。
华星用这项新技术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海神号》,盛况空前。 第二部放映的是《超人归来》,没想到就出了问题,刘晖至今记忆深刻。
《超人归来》是只有部分3D效果的电影,必须两套拷贝同时走,为了保持同步,右眼有图像时左眼就得接上黑片。“我们的放映员也有多年经验,虽然之前没放过IMAX,但基本的常识他有,摸着片子时就觉得,为什么黑片的部分要比有图案的部分厚,外国人当时说我们不懂,说片子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我们说对了,针打着齿孔走的时候,厚的那部分走得就很困难,不同步了,还造成片子像磁带一样卡带,最后是美国派工作人员飞过来检查的。”
“超人卡在半空”的消息在媒体和影迷之间传开,第一天有报纸说“IMAX机器病了”,第二天就报道说有国外的人专门飞过来修,因为问题没有一下子解决,第三天报纸报道说“又病了”。最后是美国方面自己承认就是黑片出了问题,这场闹剧才告一段落,超人终于能飞回地面。
这件事使得影院上下都对IMAX机器愈发重视。由于IMAX放映器精密度非常高,尤其对电的要求高,一点差错都不能有,电压、风速稍有不妥,机器马上就提示出错信息,然后自行切断放映。“普通胶片放映,比如说35毫米的,是外挂在机器上的,放映员可以随时看到过程中胶片的情况,一些细微的故障,手工直接处理了就完了。IMAX不行,片盘在外面,胶片一直往里走,机器盒是盖着的,至于里面走成什么样了一点儿都不知道,一旦发生断电保护,放映自动停止的时候,里面的胶片都拧成一股了。”刘晖有处理IMAX故障的丰富经验,知道这个时候必须把胶片从机器里扯出来,损坏的那一段就不能放了,要把那一段果断地剪掉,剪掉多少格就配多少格的黑片,这样才能保证同步。“但胶片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要慢慢倒。不像数字电影,刚才放到多少分、多少秒电脑上是有记录的,重新从这个时间点开始放就行了。胶片不行,往往一出故障就忘记刚才放到哪儿了,从头开始倒片子找刚才中断的地方,要花很长时间,观众等个十分钟可以,要他们等上半个小时肯定不乐意。”
2009年,华星又花了一千来万,把胶片IMAX放映机改成了数字IMAX放映机。开始IMAX公司还不乐意,坚持认为胶片才能算IMAX,因为最早IMAX的概念就是把35毫米的胶片转成70毫米的大胶片,所谓数字就不应该叫IMAX。
“成本太高,没有多少人承受得了。”刘晖说,“普通2D拷贝都要300多万美元的成本,而每年IMAX电影只有几部,对发展没有好处,所以现在也妥协了。”数字IMAX的好处是可以联网,每天IMAX公司总部的工程师会通过网络来查看放映当中有什么问题,然后直接在网上解决。
由于IMAX成本过高,每年使用此项技术的影片有限,华星国际影城的2号厅在没有IMAX电影的时候也放普通的胶片和数字电影。观众也分不清,觉得这个厅放的肯定效果就好,华星的员工不得不每次都得解释——只有部分影片才有IMAX效果。《阿凡达》之前,没法统计有多少观众是冲着IMAX版本来的,不过这个厅平时也没冷场过,选择率一直是最高的。
从2001年开业到今天,10年不到的时间,刘晖经手的电影播放技术已经有了几个飞跃,2002年的时候影院用的是双片机,后来华星装了北京第一台数字机,1.3K的,胶片也改成了大盘机,就是双片能够合并在一个大的盘里放映,不用来回倒了,刘晖当时就觉得“已经很厉害了”。现在再回头看,3D电影开始越来越多,数字机都以2K为标准,1.3K的全淘汰了。她不得不感慨数字技术越来越快,当然,在她看来,《阿凡达》还是最大的一次技术革命。
(文/胡斐)
上海和平:中国第一块
1996年,上海大光明和香港嘉禾启动谈判,雄心勃勃打造全上海第一块IMAX电影巨幕。谈判和土建却意外地耗时长久,等到第一座按标准建造的IMAX影院出现,已经是2003年年末的事了。
巨幕尚未开启又面临夭折的窘境,嘉禾因为资金问题突然宣布退出,大光明瞬间孤掌难鸣。几经周折,合作者换成了上海电影集团旗下的联合院线。当时上影提出向IMAX公司购置两块大幕布,经过协商,最终一块IMAX巨幕落户和平影都。
新组建的合资公司便是现在的上海大光明巨幕影院有限公司,大光明投资60%,联合院线40%。作为公司的核心资产,宽20米、高15米的巨幕显得“贵气”逼人,从设备到装潢,总投资1700万。每平方米5.6万的天价,比2009年上海疯狂楼市中的一座豪宅还有范儿。即使拿到现在,这笔钱也足够造10个普通的观影厅。
不过,巨幕的首次亮相却很对不起自己的身价。首场3D-IMAX电影放的是一部在科技馆都能看到的教育片《国际空间站》,片长40分钟,观众寥寥。第二弹又打哑了,名曰《深海奇观》。这两部以科教、旅游为题材的IMAX传统影片,既没有故事也没有明星,两场票房相加不到100万。巨幕每年要“吃掉”1300万的成本,头两炮却只打出100多万,基本上惨不忍睹。
其实幕布和电影就好像一对恋人,再潇洒的幕布,没有娇媚的影片投怀送抱,也难现激情一刻。巨幕在科教片的“摧残”下终于等来了《超人归来》——第一部有3D镜头的IMAX电影。可《超人归来》中的3D镜头只有短短的几个,于是当时的观众不得不接受一种相当搞笑的观影体验:要出现3D镜头的时候,大幕布边上会亮起指示灯,观众马上齐刷刷地戴上3D眼镜;特效镜头过去了,指示灯再亮,再把眼镜摘下来。就这样,看一场电影要反复地戴眼镜、摘眼镜、再戴再摘……忙活程度不亚于超人拯救世界。同样的场景在《哈利•波特5》的时候又让人啼笑皆非了一次。
比让观众忙活更凄惨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适合IMAX幕布放映的故事片每年只有几部(其中还包括没有3D效果的纯IMAX电影)。一年中有大半年,大幕布只能孤零零地矗立着,眼睁睁看着几百部故事片在其他厅里播放。和平影都总经理王伯政想了个办法,把IMAX厅一分为二:原来的幕布放正宗的IMAX电影;再造一块幕布,用短焦镜头放从35毫米胶片中转换过来的大片。2009年两块幕布总共销售1300多万,已略有利润。被小兄弟抢了生意,又占了地盘,正牌IMAX巨幕的日子越发难过了。
如果不是《阿凡达》,天知道这种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阿凡达》IMAX电影票开售之后,平均每天的购票人次超过1000。影院调整售票策略之后,一月份的票瞬间售罄。观众撑着伞冒雨排队,更有满头白发的老妈妈为了给儿子买两张《阿凡达》通宵排队,迎风飚泪……这一切都是奔着巨幕而来,也逼得影院创下了连续72小时售票的纪录。据王伯政回忆,最夸张的一次,3000多人的队伍从汉口路开始,绕着偌大的来福士广场区块围了整整一圈。这个冬天,如果说《阿凡达》的3D电影票比春运火车票都难买,一点也不过分,巨幕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不过王伯政也担心,5年时间才等到一部《阿凡达》,这股热潮过去之后,巨幕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文/周逸)
东莞万达:亚洲第一大
2006年12月31日,东莞万达国际影城的市场经理李福龙入职时,影城还正在装修IMAX影厅。2007年5月,东莞万达正式放映了第一部IMAX电影——《蜘蛛侠》,卖了100万票房。
很多广州观众都在抱怨,为什么广州没有IMAX幕布。其实这是因为IMAX的尺寸所致,广州现有的影院很难有那么大的改造空间。用李福龙的话来说:“是因为先有了这块银幕,所以才会选择在东莞建影院。”当时万达的主力影院,都在北京上海之类的国内一线城市,而身为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东莞之所以能引进IMAX银幕,一方面是因为相比北京上海的地价,东莞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则是现在东莞万达所处的华南MALL,当时号称中国三大MALL之一,在设计之初,就已经给IMAX银幕预留了一块合适的位置,开建了很高的场地空间。
“当时的观众都抱着尝尝鲜的态度,不管是不是IMAX版本的,只要是IMAX厅放电影,都想进去看一看。”让李福龙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长春的观众,他特意坐飞机到东莞看了6场《变形金刚2》。“他是前一天晚上到的,第二天就连着看了几场,因为要赶飞机,最后一场看到一半就走了。他说如果他早到的话,会一场不漏地把全天都看完。”
然而,由于IMAX引进片源有限,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块宽22米、高28米的“亚洲第一幕”都处于冷遇中,东莞万达只得靠播放《电脑动画世界》、《国际空间站》、《鲨鱼岛》、《重返白垩纪》等IMAX科教片来发挥它的用途。票房基本徘徊在100万上下,还不到成本支出平衡点。直到《阿凡达》出现,它才真正有了盈利的迹象。
《阿凡达》的火爆,让珠三角的影迷纷纷奔赴东莞,影城推出了两种购票形式:现场购票选位,票价120元;预售票,先以70元的价格购得预售票,再自行网上定位。每周四早上10点,东莞万达会开放周五到周日的座位,正是这个时间,让影迷们遭遇了一场看电影的“春运潮”——现场买票的观众,尽管从早上8点就开始排起了长队,却依然一票难求,有几个运气好的,也只能买到前几排很不好的位置,原因是“位置都在网上被订完了”。
手握预售票的观众,其实能抢到票的更是寥寥无几。他们遭遇到“选定影片——选定日期——选定场次——选定座位”的繁琐步骤,每一个环节都不停地出现“Service Unavailable”、“操作延时”等难题,当页面恢复正常时,座位已经被抢光了。有观众在论坛里愤怒地说:“有预售票的发现位置都被没预售票的订完了;没预售票去到现场被通知没预售票不能订位;结果所有想订位的都订不到位置……”对此,李福龙解释说:“差不多有两万人购买了预售票,加上会员和‘恶意订票’的人,大家都在网上抢,所以才造成了抢位比买火车票都难的情况。”东莞万达根据现场购票观众的意向,临时增开了周六晚上的凌晨4点场,结果仍然有400多疯狂粉丝排队来看。
1月6日,东莞IMAX影厅发生了一场“胶片烧毁事故”:当天下午的放映中,机器突发故障,面对全场500多观众等待一个多小时的愤怒,李福龙下跪两次,最终影院不仅全额退票,还每人赠送一张电影票和200元路费。事发不久,一则以东莞万达的口吻拟出的通知在网上流传开来,内容称由于场次紧密,导致《阿凡达》胶片烧毁,IMAX播放设备严重损坏,预计暂时无法修复。第二天,东莞万达在网站上发出公告,澄清了这一谣言,设备已经抢修成功。提起这个由于电压不稳造成的事故,李福龙连称“压力很大”,事后他和华南MALL的物业达成了一致:“以后IMAX版每次开场的时候,MALL里的大功率娱乐设施暂时不启动,尽量配合我们的放映。”
《阿凡达》上映期间,东莞万达仅有的十几个工作人员,临时实行了两班倒的工作制。无论是影迷,还是工作人员,都是第一次体验到IMAX的威力。“我们最初做宣传广告的那个人,还不会读IMAX这个单词,于是用最笨的方法——把它写成汉字,按照汉字来读。”李福龙说,现在他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应对以后的IMAX攻势了,尤其是9月将上映的《唐山大地震》——“我们要在网上售票这一块开发更好的东西来应对,可能会用实名制。”
(文/丁晓洁)
IMAX(Image Maximum)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包括以IMAX规格摄制的影片拷贝、放映机、音响系统、幕布等,由三名加拿大人发明。IMAX公司成立于1967年,总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和美国纽约,亚太地区办事处则在中国上海。
IMAX的幕布尺寸并无统一标准,很多美国观众认为IMAX银幕至少应为22米宽、16米高,Google地图上也有标示全美“IMAX”与“LIEMAX”的活动。据说全球最大的穹顶IMAX幕布在孟买,有1180平方米,最大的一块方形IMAX银幕在悉尼,有1051平方米。
3D(3 Dimension)则是立体电影技术,采用双摄影机和双投影机拍摄和放映,可以营造出立体景深,观看3D电影需佩戴偏振光眼镜以达到效果。
目前中国商业运营的IMAX幕布有12块。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