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一个作家如果不擅长拉郎配,是不合格的。“拉郎配”就是瞎特么联想乱特么做媒,然后,胡78嫁接。明朝作家施耐庵就是此中翘楚,此人以史籍、话本、笔记为基础,东拉西扯生产出一个“及时雨宋江”的故事。好看是好看,但不是史实。施耐庵远不及其弟施耐德靠谱,施耐德生产的电器杠杠地,不怕受潮,不怕及时雨。
首先声明:这篇专栏是严肃扯淡,以《宋史》为基础,还原真实的宋江。《宋史》里关于宋江的记载有三处,第一次出现在《徽宗本纪》:“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由此可知,真实的宋江和众兄弟的活动范围,大略在山东、河北、苏北一带。这是一伙没有根据地,轻装劫掠的流寇,也不是没想过上梁山,宋曾与兄弟许诺:“待到占据梁山泊,一人一个祝英台。”但这伙人始终没有稳定的根据地,其选择流窜的主要原因是怕围剿。宋江采用流动游击战术好处有二,一是反围剿,二是可以钻宋朝军事体制的空子。宋朝正规军一般由中央统一指挥,机动性不足;地方守备部队则像动感地带,“谁的地盘谁做主”,不方便越界,想追却追不上,只能眼巴巴瞅着,情形有点像我的朋友孔二狗追求女星王珞丹。所以宋江的生活如喂鸽子的梁朝伟一般逍遥,早上在海州看日出,晚上到江北看日落,深夜,则去京东看奶茶妹,顺便下个订单。
怕围剿是因为兄弟不足。宋江的军队数字在第二条史料里有交代。据《宋史·侯蒙传》记载,亳州知州侯蒙上书,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按此说法,宋江根本没有108将,只有36人。这也解释了宋江选择流窜作案的直接动因:三十六计,走为上。当然,实际人数没这么少,除非这36人起义前是城管,不然不可能打得官军抱头鼠窜,“数万无敢抗”。侯蒙所言的36人应指36股势力,保守估计,宋江兄弟伙的人数大概在1024左右。侯蒙的上书提及人数,是为后面这句建议做铺垫:“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他的打算是招安宋江,再用他去打方腊的起义军。但侯蒙上书后不久便死掉了,此事没了下文。
那么,方宋之间到底打没打过仗?根据《宋史》的记载推断应该没有。史载宣和三年二月方腊败局已定,四月被俘;而在之前的二月,宋江投降。方宋之间只有两个月的作战时间,60天内首先要消除猜忌取得信任,再上报朝廷获得批准。再整编再赴战场……这在军事运作上几乎不可能完成,除非走床头路线由李师师直接引荐给宋徽宗。但李师师当时忙得焦头烂额,既要和床下的周邦彦情歌对唱,又要和床上的宋徽宗吃橙子,虽是名妓,4P还是有难度的,所以《水浒》里武松拿获方腊的情形是不可能出现了。所以,武松胳膊白掉了,所以,他和杨过成立了“断臂山”组合,惺惺相惜去了。
对于“方宋之战”,《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续资治通鉴》、《折可存墓志铭》、《捕盗偶成》等文献中略有提及,说两人交过手。但资料间存在严重的互相冲突,限于篇幅说不清楚,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
最后的第三条交代了宋江闹事之结局,记载在《张叔夜传》里:“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宣和三年开始,宋江的运气没了,屡战屡败最后窜入海州境内,本打算占据岛屿做海盗,不料被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海盗船被焚毁。“江哥哥要过海,船没了妹娃子推不了你。”于是降了大宋。《宋史》中关于宋江的记载就这样嘎然而止了。
关于宋江的投降,作为二手作家,我也学施耐庵先生瞎特么联想乱特么做媒,然后,胡78嫁接一次:话说宋江有意降宋,又怕兄弟们不情愿,于是表决时手指张清问:“此为何人?”众头领齐声道:“没羽箭!”“好。既然都没意见,全票通过。”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