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儿子受到更好的教育,2011年10月,北大毕业的张乔峰辞掉年薪30万的工作,开始探索“在家上学”之路。后来网络上那篇广为流传的帖子《冲出体制藩篱,翱翔自由蓝天》里,他写出了对学校失望的原因——
“小孩在校吃不好、吃不饱,连基本的生活都没有保障;不管早晚、中午的冷热变化,就必须按照学校的所谓‘规定’穿着‘规定’的衣服,不得自行增减;一个班级共有34名学生,只配备了一名貌似没有什么照顾小孩经验的小女生当生活老师;每天下午6点以后,住宿班的学生就像鸟儿被关在笼子里圈养一样,基本上没有安排任何有意义的活动;就一年级那点薄薄的数学、语文、英语课本,不但每天的课程安排了8~9节课,还要在周末布置家庭作业,让我配合,让小孩和我周末都不得安生;不知是哪位家长的‘能量’特大,其中的一名学生集班长、数学课代表、语文课代表、英语课代表于一身,让人叹为观止!”
一年半后,张乔峰在北京回龙观东亚上北中心的小区里租了套8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开了间打着“美式家庭教育”宣传语的“龙学园”。客厅一端摆上一张大圆桌,就是平时上课的地方,另一端摆着几排堆得满满的书架,是用课外书籍打造出来的阅读角。两间卧室里摆着三张上下铺床——除了张乔峰8岁的儿子张洪武,还有另外三个同龄的孩子也在这里上课,每年6万学费,全住宿制。张乔峰和他们同吃同住,他说是“一天24小时对他们负责”。
“学校效率太低,看上去每天上了8~9节课,实际上还不如我上1~2节。”张乔峰说,现在想起来,当初辞职的决定是做对了。“一开始还有点担心这种方式经济支撑不下去,现在想想,办法多的是。就算没有小孩跟我,利用课余时间给人上辅导班,经济都没有问题。”
张乔峰是数学老师,也是英语老师,还是语文老师和体育老师。
“龙学园”在周三这一天的安排是这样的:7:00-7:30,起床、洗漱、护理、喝水;7:30-8:00,逻辑/数学;8:00-8:30,早餐;8:30-9:15,晨练;9:25-10:10,英语;10:10-10:30,加餐、休息;10:30-12:00,绘画;12:00-13:00,午餐、休息;13:00-18:00,科学实验、社会实践劳动、参观游览、集体游戏等;18:30-19:30,晚餐、休息;19:30-20:15,阅读,书法;21:15-22:00,室内卫生、洗漱;22:00,熄灯、睡觉。
张乔峰是数学老师,也是英语老师,还是语文老师和体育老师。除了用学校里那一套教材上课外,他又安排了很多别的内容,尤其注重古代文学、诗词和英语听力,他还采购了《世界通史》、《中华上下五千年》、《万物简史》等历史课外书籍,也有诸如《林肯传》、《圣雄甘地》、《朱元璋》等一系列名人传记。对儿子张洪武的水平,现在他很满意:“虽然现在是二年级,但他的英语水平早就达到了体制内五六年级的平均水平。至于阅读量,每年看的课外书都是好几百本。”张乔峰同时也是孩子们的保姆和厨师,除了少数忙不过来下馆子的时候,大多数时候一日三餐都由他亲自下厨。
比起文化课,张乔峰更重视体育。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有一次体育课,上午是自己组织的橄榄球、足球、拳击等,下午则是以在外参加兴趣班为主,包括围棋、游泳、武术等。“主要是为了锻炼他们的力量和气质。”张乔峰说,“从精英教育的角度来讲,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体育和竞技,锻炼人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素质。基础教育,就应该把身心先调整好。”周日早上孩子们还要参加“男孩俱乐部”—— 这是一个只针对男孩子的竞技活动。“固定参加这个活动,是为了让他们跟外面的世界接触一下”,张乔峰说,在周日下午,他会带孩子们去逛公园,或是去科技馆、博物馆参观。
张乔峰居住的小区里,到处都贴满了家教补习班和课外学习班的广告,绘画课老师就是这么找来的。上课地点在隔壁小区里,每周一节课,每人60元课时费,这种学习方式已经持续了一年。张乔峰认为这是“在家上学”一个重要环节:“也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现在的教育资源很丰富。”
“小孩子年纪还不是太大,课程搞得太密,他们会受不了。所以星期三的下午就跟放假似的,是特别松的一个下午。”如果是在周三以外的日子,学生们会在13:00-13:45上语文课,14:00-14:45上阅读课,15:00-16:00室外活动,16:00-18:00期间进行游泳、武术、足球等活动。
每逢周一和周四,张乔峰会在晚上抽一个小时时间,给学生们练练书法。最开始他也给孩子们在外面报了个兴趣班,上了三个月后,他觉得“我的水平已经超过他们了”,索性自己亲自上阵了。
和学校不同,张乔峰平时不叮嘱孩子搞好成绩,除了到期末的时候会做一些模拟题,基本不考试。“如果一个人真正基础好、学习优秀,考试的那一套跟玩儿似的。”张乔峰说,“如果光是学校的教育,你绝对成不了高手。”
“张乔峰的帖子在“回龙观社区网”上火了之后,骂他“偏执”的人更多。
张洪武2岁时,张乔峰离了婚,之后独自一人抚养儿子。辞职之前,他自己拥有一家医药业的小公司,也算事业有成。起初张乔峰也和许多家长一样,想着要赚更多钱,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因为对公立学校有疑虑,他把儿子送进了北京一家口碑不错的私立学校,每年要花四五万学费,最后却“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
当年因为全国数学竞赛成绩优秀而被推荐免试入北大的张乔峰,大学期间学习过物理学、社会学,按理说是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成功者。但他的感觉却并非如此:“传统教育的成功,只有个人的成功,不代表整体的成功。从我个人来看,我感觉极不成功,根本就没有真正把我的潜力发挥出来,中间走了很多弯路,我对我受教育的历程非常不满足。”
张乔峰的帖子在“回龙观社区网”上火了之后,有不少家长辗转联系到他,现在“龙学园”的另外几个学生都是这么找上门来的。但骂他“偏执”的人更多,原因有二:一、小孩以后没办法参加高考;二、“在家上学”过于封闭,小孩的社会化将会出问题。
这些张乔峰都考虑过:“我能为他们解决学籍问题,现在是挂靠在一家私立学校,就算没有学籍,照样能考国外高校;至于社会化的问题,现在的学校里的社会化是很差的,除了抓成绩,其他的方面一概不重视,也没有真正搞好小孩的品行、德行、修养和教育,大部分小孩出来以后心理很不健康,知识面又特别狭隘。‘在家上学’怎么就不社会化了呢?我的小孩有玩伴,虽然人数比学校少,但是他们之间的互动比在学校里多得多,还见了许多兴趣班的老师和伙伴,甚至有记者过来采访,其实都是一种社会化——这样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小孩子更健康、更自然。”
“传统学校制造了很多垃圾,对目前教育制度感到揪心的家长已经不是一两个”,与此相对,张乔峰觉得“在家上学”这种方式“是一种精英教育”。他理想的状态是:“等我的小孩到了18岁,他们这几个人会远远超过国内的同龄人。从德行、修养、见识、知识面,到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包括他们所具有的才干和技能,能把国内的小孩远远甩在后面。”
现在也有一些人找到张乔峰,表示愿意到“龙学园”当老师,一起来做“在家上学”的探索:“前两天过来一个北师大毕业,又到美国某高校进修过的教育学老师,她对这件事情有兴趣。”但张乔峰很谨慎,“就算是博士,也未必适合当老师。必须有能灵活跟小孩打成一片的天性。”如果条件成熟,从今年9月起,张乔峰打算再开一个6-7岁的一年级班、一个3-6岁的幼儿园班,他正在奥体公园附近考察新场地,如果能有10个学生,就“挨着它租一两套房”。
熊丙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是对立的
(熊丙奇,教育学者)
采访/丁晓洁
“在家上学”是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必然结果。不管学校教育怎么具有个性,也不能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需求,因此,有些家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孩子的个性和特点,选择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的形式是一所微型学校:父母当老师,孩子在家里学习。实质是一种个性化教育选择——这种选择和选择学校教育,以及选择公办学校、私立学校一样,本属于受教育者选择权,受教育者如果适合公办学校,可以选择公办学校,如果觉得私立学校更适合自己,则选择私立学校,如果认为学校教育都不适合,则选择在家上学。
目前我们的“在家上学”,其实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一方面,有些机构打着“在家上学”的旗号,实际上是非法办学,教学内容不符合义务教育的内容,而是他们认为比较好的内容。另一方面,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孩子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家长自己对孩子进行教育是不被允许的。另外,有些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后,不对孩子进行教育,有可能会变成辍学。
我建议,我国应该针对“在家上学”这个问题,立即进行《义务教育法》的立法修订。包括“在家上学”的形式、“在家上学”的父母教学资质鉴定、“在家上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等——包括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
如果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家上学”就能从现在这种相对尴尬的处境走向规范。如果孩子觉得在家上学不适合自己,他也马上可以进入私立学校或者公办学校,他的学习成绩和内容也是得到国家教育体系认可的,他可以继续升学,不存在任何被边缘化的问题。由于我国现在没有任何法律的保障,在家上学的孩子可能会走上一条体制外的道路。
美国就是通过立法形式来确定“在家上学”合法地位的。即便美国的学校的教学是个性化、有特色的,还是无法满足所有家庭的需要,因此,在美国有2%的家庭选择在家上学,有近200万左右的规模。在中国,学校的个性化问题更加严重,我们的教育是千人一面的,不注重学生的特点,也无法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家庭教育的需求可能更旺盛,但必须注意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是对立的,不是选择私立,就否定公办;不是选择在家上学,就否定学校教育——它只是满足受教育者的方式不同。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