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城市课程研究什么?
它可以迅速为现实提供参照,在“3·11大地震”之后,东京大学都市设计研究室副教授窪田亜矢提出:“灾后复兴建设”应该从灾难发生之前的城市规划阶段便开始,这些活跃在课堂的讨论或许会在某一年成为一项政策被执行。
它有时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望,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有一门关于米开朗基罗的课程,通过对于古典主义黄金比例的分析,在纸面上重现了注重感官感受的文艺复兴城市: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
它有时是一种对既有城市发展经验的归纳总结——例如谈谈方格网规划如何让巴塞罗那充满了平等、开发的平民主义气氛,由此孕育了日渐完善的社区图书馆系统。
日本的城市课
“东京2060”:未雨绸缪的大灾难重建规划
图/东京大学都市设计研究室(西村研)提供
课程来源:东京大学都市设计研究室(西村研)
受访人:东京大学都市设计研究室特任研究员傅舒兰
日本地震专家预计,日本将遭遇史无前例巨大的东海大地震,并将直接袭击东京湾,东京银座将成为首批被海啸淹没的地区。预计地震有9级,地震正好沿着日本东海岸的主要干道和铁路线路方向,东京将被夷为平地,市内的主要交通、通讯等全部被切断,致命打击的时间可能是在2060年左右。
这就是东京大学“东京2060”课程假设的背景。由东京大学都市工学(规划)、社会基盘(土木)、建筑3个系的老师共同主办,面对硕士阶段学生选修的设计课程,作为一个跨学科的课程,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成三组,合作讨论灾后城市重建的议题。
东京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副教授窪田亜矢是这个设计课题的主要提起者,她认为,目前日本抗灾方式已经不适用于“东海大地震”这样规模的灾难。在市政设施被完全破坏之后,再设计、筹款、立项,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这次发生在日本东北的“3·11大地震”,就是因为受灾范围广泛,救灾工作有续接不上的问题。日本东北尚不属于人口聚集的地方,倘若东京因大地震被完全破坏之后,依然按照目前的灾后重建方式,将会无法应付。所以,“灾后复兴建设”应该从灾难发生之前的城市规划阶段便开始。
灾后重建下水道不如提前推广家庭下水净化装置
50年后,日本将是怎样一个社会?一个最基本的预估是:人口将继续减少,老龄化严重,再加上低生育率。来自官方的数据是,到2060年,日本的1.28亿人口将会缩减三分之一,其中超过40%的人都在65岁以上。这也意味着作为市政建设资金的匮乏——主要来源于税收。所以,在市政建设的灾后重建需要注意成本控制。
东京的大型市政设施大致包括:上水、下水,电力和燃气,上水是饮用水,下水是指生活污水。目前东京跟国内差不多,生活污水都是排到下水道,然后按地区进入污水处理厂。这意味着灾后需要大量金钱和时间来进行大规模的下水道重设。在“东京2060”课程中,其中有一组专门研究市政设施和周边环境,他们提出通过在每个家庭中推广下水净化装置来解决生活用水的排污问题,从源头上解决灾后地下排污系统的重建问题。
各家各户将处理过的水排放出來,还可以直接恢复东京原有的地面河川的水网景观。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东京市内的很多河川被填埋或者加盖,拓宽成马路。现在,东京市民和专家都认为城市如果没有河流,城市景观变差了。让处理过的生活污水注入复原的河流,既提升城市景观、增加公共空间的趣味性,还解决了城市绿化所需的水源。这样的灾难前规划,不仅解决灾后重建问题,同时让城市生活也有所更新。
“3·11大地震”暴露日本避难系统的漏洞
日本的防灾能力一直是受到肯定的,但是,这次的“3·11大地震”暴露了很多问题,以往看起来周全的措施只能应对级数不高的地震。比如,一个地区建有一个储存食物的地方,一般来说,中小学校都是防灾预备地。地震发生后,逃离家园的居民可以去那里领取免费的水、食物等生活必需品。但是,在这次日本东北大地震中很多避难地都被随之而来的海啸淹没了。倒是遵循祖训,往神社方向逃生的灾民存活下来了——日本的神社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山地上。所以,现在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界都在检讨和反思之前避难系统的漏洞。
平地会被海啸淹没,高地迅速被海岛化,成为避难地。“东京2060”的第二组人员研究变成避难地之后,高地上的高层住宅和配套设施如何在灾害时发挥作用,这其中包括,提前注入一些防灾功能,比如,考虑到断电的可能性,建筑内部不设置电梯,这意味着超过20层以上的就适宜住人了。通常小学校等公共设施都是避难场所,需要设计好高地建筑与这些避难场所的连接通道。最后,还要规划好逃生撤离的路线。
目前东京是没有临时住宅备用地的,在灾后重建中因为没有腾挪的空间,会产生很多问题。这次的“3·11大地震”中,因为没有临时住宅备用地,灾民被分散到各地,原先的社区组织结构被破坏,灾民实际上成了各地的新移民,很多人不愿意去新的城市,宁愿回到受灾的故土,造成了灾后一些新的社会问题。2060年,人口减少的好处是东京的活动空间将不再像现在这么拥挤,“2060东京”课程的第三组人员就提出,这样可以有计划地将郊区社区空出来,变成受灾时候的临时住宅的备用地。
目前,“东京2060”的课程只进行了第一个学期,下个学期将有更多的专业,比如情报工学(信息工程)和农学部加入,关于灾前城市规划的讨论也将进一步深入。
课程内容:
0,复兴设计
主讲人:羽藤英二 专业:社会基盘、都市工学
1, 东京的水环境
主讲人:村上道夫 专业:都市工学、环境
2, 住宅地与复兴,以及铁道
主讲人:大月敏雄 专业:建筑
3, 城市基础建设的维持
主讲人:本田利器 专业:社会基盘
4, 东京都的环境行政
主讲人:大野辉之 单位:东京都环境局
5, 绿地、市政基础设施
主讲人:远藤新 单位:工学院大学
6, 流域圈与土地利用
主讲人:片桐由希子 专业:都市工学
注:在东京大学的专业设置体系下,都市工学相当于国内的规划专业,社会基盘相当于国内的土木专业。只有东京大学有这种说法,其他的日本大学还是建筑(下面附设规划)和土木这样两个大的学科划分。
美国的城市课
如何让“米开朗基罗”帮助城市
图/来自受访者的课程作业
课程来源:哈佛大学设计学院
课程主讲人:Christine Smith
受访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晨星
“米开朗基罗”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一门建筑历史选修课。通过米开朗基罗来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城市生活。在1400到1600年之间,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作为城市开始形成、发展、繁荣,这些城市中的别墅、宫殿、教堂拥有了古典主义严谨的立面、完美比例的呈现。
在“米开朗基罗”课上,主要完成三个作业。首先,给米开朗基罗未完成的雕像圣马修设计一个壁龛放到佛罗伦萨主教堂立面,以此来说明他对于室内立面结构的处理手法和伯鲁乃列斯基的差别。
伯鲁乃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就是那个用400多万块砖堆起了圣母百花教堂的穹顶的建筑师,无论是柱式的比例还是山花板的形态,他的壁龛结构都遵循着希腊的古典形式。作为一名伟大的雕塑家和非专业建筑师,米开朗基罗不像同代建筑师那样执着于比例,并不严格遵循古典主义的比例,而只是通过三维视角来提炼建筑的特质。
第二个作业是用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的设计手法重做米开朗基罗的美第奇劳伦齐阿纳图书馆的门厅,就需要理解伯拉孟特和米开朗基罗在设计手法的不同。
最后一个作业是:如果圣彼得大教堂保持米开朗基罗的设计样式,那么圣彼得广场最后会变成什么样,这牵扯到文艺复兴的广场空间,以及米开朗基罗对于立面和空间的处理关系。圣彼得大教堂的修建前后历经一百多年,包括拉斐尔等在内的五名著名建筑师都有参与建造。米开朗基罗最初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是一个希腊十字的形状,比现在的教堂要短近一半,面对广场的也只是一个门廊,而不是现在加建的恢弘的大厅。从目前留存的米开朗基罗为教堂所画的草图看,入口只有两个,意味着柱子必须是奇数的,这就必然有一根柱子处于立面中央,这一点很不符合古典的形式。圣彼得大教堂的旁边就是梵蒂冈宫,礼拜仪式上,僧侣从梵蒂冈宫进入大教堂是不能淋雨的,这就存在流线和连接高度差的问题。总之,米开朗基罗的那张简易草图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思考的空间。
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本主义,所以,理想的城市便是一个被合理管理的城市,这一时期,不但重视单个建筑的建造,建筑师也开始注意街巷和广场空间的设计,力求做到有等级、有几何、有秩序感。广场是文艺复兴人本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间,一般来说,都有方尖碑或者浸礼池这样的纪念性建筑物。它们赋予了广场设计手法上的很多限定性,于是,产生了广场的另外两个特性:几何形态和最佳的视线观看角度。水平90度、垂直45度的最佳视线观看角度也是之后古典的城市空间的设计方法。因为观看一般都有正面和侧面,这就影响了建筑师对于到达广场的道路系统的设计,也就是说,必须得让远道而来的人沿路走来一直拥有观看广场建筑的最佳角度。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对于比例的执着最终都是指向一种绝对的美,再也没有一个时期,会如此重视建筑本身给人的纯粹感官体验。
广场的出现最终也影响了建筑立面和建筑空间,导致了门廊的出现,公共空间终于在文艺复兴时期快速得到进一步延伸。
必读书目:
James Ackerman, The Architecture of Michelangelo, Chicago, 1986
课程大纲:
第一周:米开朗基罗的世界
第二周:土木工程和文艺复兴建筑理论
第三周:早期文艺复兴的遗产
第四周:年轻的米开朗基罗
第五周:西斯廷教堂
第六周:文艺复兴的高潮: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和拉斐尔在罗马的建筑
第八周:风格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九周:风格主义与古典主义
第十周:文艺复兴的城市空间
第十一周:米开朗基罗在罗马的建筑(从16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
第十二周:米开朗基罗在罗马最后的作品
西班牙的城市课
巴塞罗那:图书馆系统也是城市的重要系统
图/来自受访人作业
课程:城市研究
课程主讲人:Cristina Jover Fontanals
受访者:许昱歆,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建筑系
“城市研究”课程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巴塞罗那,包括它的方格网规划,和对著名建筑师高迪的分析。在工程师瑟达(Ildefons Cerda)对巴塞罗那进行规划之后,巴塞罗那有了著名的方格网模式。与其他拥有恢弘中轴线的欧洲城市不同,方格网模式规划在19世纪就为巴塞罗那奠定了一个平民主义气质。
生活在这里可以充分感受加泰罗尼亚省的阳光、空气。133米的街区尺寸,走过三个街区不超过400米。每个街角建筑都以倒角(xamfrans)面朝交叉路口,为建筑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这是一个没有危机感的加泰罗尼亚城市,虽然在经济危机的最前沿,但大家还是很乐观地享受生活。
巴塞罗那的“城市功能”是被很多个系统控制的,除了图书馆系统,还有博物馆系统、菜市场系统,还有政府网络系统,跟图书馆类似,可以从网上下载任何城市信息,甚至是CAD图纸等所有关于这个城市的建筑都可以拿到第一手资料。因为对于巴塞罗那城市建筑的兴趣,许昱歆选择了研究了巴塞罗那的图书馆系统。
1992年的奥运会给巴塞罗那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契机,让这个城市每年都会吸引无数游客,也让城市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图书馆系统就是从奥运会开始兴建的,目前全市分布着37个社区图书馆。
它们不像国内图书馆那样有“等级”,没有所谓的“市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这种区分。就如方格网在1859年刚被提出时那样,社区图书馆也是追求一个平民主义的社会体系。规模一般都不大,很多没有一般的超市大,有些是几层楼的小建筑,均匀地分布于城区的各个住宅社区,而且距离相当,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步行到达。
?除了共有的杂志报刊以外,每个社区图书馆的书都会有一定的偏向,比如有些会偏重文学,有些则偏重建筑。但并不会造成借阅者的不便,在任何一个社区图书馆都可以通过网络查到所有书的位置。凭借一张图书卡,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借到全市乃至全省的各种书籍,通过网上预订,书会从其他地方运过来,邮件提醒后你去拿书,还书也是一样,可以在任何地方借书和还书。?图书馆的各个系统正如巴塞罗那这个城市一样,是一种均质的、民主的、平等而开放的系统,并且各个系统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