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温骏轩在天涯论坛“国际观察”板块开设了《地缘看世界》一帖。帖子很快受到人们关注,总点击量超2300万次,回复数也超过11万条。14年间,温骏轩笔耕不辍,沿着这一方向,写下了1000余万字。
在人们的认知里,温骏轩是分析时政的行家。事实上,在漫长的写作生涯里,历史也是他重点研究的领域。他说:“其实历史跟当下现实在根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一些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把它视作时政,但它一旦结束,立刻就会转为历史。”
《孔明出山图》(明·无名氏绘)。此图所绘的是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建大业。诸葛亮出山途中,关羽、张飞在前头引路,刘备与他并行。(图/视觉中国)
研读历史时,温骏轩发现,史书中记载的内容,通俗地讲是政治史,与老百姓的生活似乎关联不大。一个历史人物如何做出抉择?抉择背后又有哪些因素?这些规律如何才能预测未来?这都是他所关心的问题。为了弄清这些疑问,他把惯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地理为经,历史为纬”引入其中。
读者希望他从夏商周梳理至近代,不过他认为选取一个典型的切面进行写作,将方法论分享给大家更重要。一番考量后,他选中了三国,原因无外乎两点,“第一,这个大IP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第二,这个时期‘又短又长’,充满了地缘方面的变机”。
写《地缘看三国》前,温骏轩到访过许多三国故地,但他发觉,已经看不出往日模样的这些地点,对思维影响并不大。
这让他想起最早写帖子《地缘看世界》时,一位缅甸商人曾问过他:“你没有来过这里,怎么比我还了解我的家乡?”
温骏轩说:“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大历史的地缘视角切入,实际上无形之中给了人们一个俯视过去的机会。”
于是,温骏轩从宏观处审视起三国时代,以汉代“十三刺史部”行政区划为切入点,从山脉水系、地形地貌去解读这个时期历史脉络中的偶然与必然。
温骏轩说:“知来处方能明去处。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地理环境要稳定得多。实际上,当下的中国的地理地缘结构基础,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奠定了。”
在图书《地缘看三国》出版之际,《新周刊》对地缘研究学者温骏轩进行了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争夺某些地域,实际上是为了占据主动权”
《新周刊》:你在书中的最开始就写了冀州、并州与幽州,这些“大河之北”的地方如何塑造三国最初的格局?在讲到“无法根除的北方威胁”的时候,你特意提到了吕布。作为一股军事力量,他是如何通过地理优势实现崛起,从而进入董卓的视野之中的?
温骏轩:三国的地缘政治模型是个“品”字。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在东南,刘备在西南。在“品”字中,上面这个“口”非常大,约等于下面两个的面积之和。
在北方,这里还可以分为两块,以黄河为界,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时,这个格局是非常清晰的,袁绍在河北,曹操占据河南。
河北当时受的损害相对来说较少,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在河北冀州统计人口,光是这一地,就有30万户在册,这在当时非常重要,谁能拿下来,谁就有机会在持久战中获胜。
温骏轩作品《地缘看三国》。
反观曹操,虽然控制了黄河以南的中原之地,但一则这片土地是战乱的中心,人口消耗巨大;二则只控制了中原的曹操,实际得到的是一块四战之地。
至于吕布,据史书记载,他是五原郡九原县人,对应现在是内蒙古包头,所以网上有个梗,说他是“包头吕布”。
读史书的人都知道,黄河在这儿正好拐了个弯,这边水流平缓,在阴山山脉的分割下,形成了两块平原,一个是前套平原,一个是后套平原,包头恰好处在中间。
这块平原的好处在哪里?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它是最好的土地。第一,纬度偏南,相对温暖;第二,它不缺水。在此盘踞的势力,可以以此为跳板,向南进攻陕西,向东进攻山西。
表面上看,这里出了一个吕布,实际上吕布所代表的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骑兵军团。吕布被曹操抓住时曾对曹操说道:“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意思是说“有我带领骑兵,曹公亲统步兵,便可一统天下了”。这句话就很好地体现这点。
《新周刊》:被称为“天下之要地”的兖州,除了对曹操、吕布等人有标志性意义,还有哪些地理要素,使得它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
温骏轩:这个就是中原的概念了。众所周知,中原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光占中原得不了天下,但得天下必须控制中原。本着互相牵制的原因,中原之地在汉朝分别被划入了司隶、兖州、豫州三个州部。
争夺兖州,说到底就是争夺中原。你会发现,曹操夺下兖州后,又把豫州给拿了下来,之后通过迎奉天子得到了司隶的控制权,算是完成了中原的统一。
《新周刊》:黄河改道,在三国时期大致是什么状态?它如何重塑中原地区?在这一带,又有哪些水利工程曾产生重要影响?
温骏轩:没有人类干预的话,黄河就像个“大扫把”,一会儿从北部入海,一会儿从南部入海。说到黄河改道,明确地讲,它在南宋以前都是走北道的。也正是因此,如果没有战乱,中原地区其实很有利于农业生产,这使得中原在南宋以前都是富庶和文明的标志。
这个时期的水利工程,大多不是创新,而是延续。像在中原,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是鸿沟运河。大家都知道,楚汉相争以鸿沟为界。魏国定都开封后,就从这里修通了一条鸿沟。
从本质上讲,官渡之战就是在争夺鸿沟运河,官渡的全名为“官渡水”,是鸿沟的另一个名字。通过这条运河可以打通黄河与淮河航运。
所以后来孙权北伐也好,曹丕南征也罢,修建的运河,其实都是为了打通整个水系。从运河的角度去了解整个中国历史,也是非常有趣的。
“地域会影响人的性格特质”
《新周刊》:你在书中写到“‘吴’的气质里包含更多的河流和平原的气息,而‘越’则因为位置原因,带有更多山地和海洋元素”,该如何理解这些特质?
温骏轩:提到长江下游地区,就会涉及一个概念,叫“吴越”。吴,是长江下游平原,包括江苏南部、上海;越,则对应现在的浙江。
看地图时你会发现,江苏、上海是几乎没有山地的。它的海岸线是滩涂,没有办法做港口,但它可以晒盐。平原产粮、滩涂有盐,在古代都是最重要的资源。
因此,江南被开发之后,这片土地成为了中国的经济重心,民风也变得更加温婉。到了浙江这边就不一样了。它有天然的避风海湾,这就会有海洋的气质在里面,更有开拓精神。同时,又因为有山地存在,民众比较强悍。
像明朝末年最厉害的军队是戚继光的军队,其兵员正来自浙江山地中的义乌。所以说地域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
《新周刊》:荆州是三国中人们比较熟悉的地点,很多“名场面”都发生于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哪些因素使其成为兵家之地?“大意失荆州”对蜀汉造成了哪些影响?
温骏轩:从位置上看,它位于长江中游,它是十字架,横的是长江的干流,竖的就是汉水和湘江。长江中游的定位,使得襄阳成为了长江上(蜀汉)下(东吴)争夺的焦点;同时,曹魏要是从隶属荆州的南阳郡南下,也等同于拿到了西入巴蜀、东收江东的跳板。
反之,不管是东吴还是蜀汉,拿到荆州都多了条北伐的战略通道。因此,荆州在当时成为了“天下之中”,在南方之争里,谁得到它,谁就占了优势。
所以当时关羽失了荆州,刘备和诸葛亮肯定大怒,因为“隆中对”的地缘政治计划没办法实现了,只有拿下荆州和益州,两边一起发力,才能完成诸葛亮的设想。
《新周刊》:曹操选择将邺城作为“大本营”,是基于什么样的地缘优势?为何曹魏代汉后又改选洛阳,洛阳有哪些被人看重的特点?
电影《赤壁》剧照。赤壁一战,孙、刘联合抗曹,最终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温骏轩:天下之主,肯定要选洛阳。从地理角度看,洛阳是个盆地,实际上它是被一山地、一丘陵围住的,在它的东部,黄河从这里流出后就不再受山地束缚了。
但之所以最开始曹操不选洛阳,是因为那里确实没有办法支撑了——必争之地,反复屠城,已经不具备都城的基础了。
此外,洛阳是天子之都,曹操在还是汉臣的时候,选洛阳作为自己的大本营肯定是不合适的。邺城,位于河南、河北交界处,守在这里有一个好处——它背靠整个河北,面朝中原。
曹操知道,想要控制中原,就不能远离中原。同时,袁绍在河北的故地,在当时是条件最好的,曹操希望将其消化掉,作为自己的私属。
所以曹操就选了邺城这个河北与中原交界处,作为自己的大本营。等他的儿子代汉后,自然要回归到有王气的地方。
“考察某地的地缘潜力,一定要考察它的资源”
《新周刊》:你在书中对凉州做了较大篇幅的展开,对此的考量是什么?
温骏轩:三国这90年里,可以说把长城以南中国核心区的每寸土地的潜力发掘了一遍,每一个重要的地理单元都有故事,但凉州(现在的甘肃)却没有得到完整的体现。
从它的轮廓来看,凉州像个哑铃,背靠青藏高原、面朝蒙古高原,一头连着的是黄土高原这个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一头连着的是新疆和中亚地区,二者通过河西走廊将两端连接起来。
正是因为凉州的存在,现代中国的版图才得以深入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才可以获得近4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新周刊》:你在书中谈到益州之地时,写“资源能拉升一片土地的地缘潜力”。对于益州而言,盐对其地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除此之外,益州的发展还与当地的地理有哪些联系?
温骏轩:其实一提到“地缘潜力”,首先会想到这个地方的粮食产量。有粮食,才能够去养活更多的人口,然而当粮食不足时,其他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
就像如今的沙特阿拉伯,虽然身处沙漠之地,却可以用石油去置换其他资源,养活3600多万人口。
蜀汉只有一个益州,最大的优势是其地形便于防御,但如果进攻的话,这个优势就没有了。蜀汉想完成北伐大业,必须充分开发这一地区的各类资源。
诸葛亮是个全才,用现在的说法,他是个“六边形战士”。他在成都平原这块土地上,用贸易的手段,让资源在内外轮转了起来。盐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资源。
巴蜀地区在中国古代是内陆最重要的产盐地。很多地方喜欢把盐叫做“盐巴”,这是因为它出自巴蜀地区。这一地区最大的特点,是会利用天然气煮盐。西晋博物学家张华写过一本《博物志》,认定用天然气煮盐是诸葛亮的发明。
所以,考察一个地方的地缘潜力,一定要考察它的资源。当然,能充当战略性资源的资源一定要有稀缺性。
你会看到天然气在三国时代只是在煮盐时锦上添花,并不算是战略性资源。当下,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天然气成了重要的战略资源,盐反而不再成为争夺的对象。
《新周刊》:你在书中的末尾两章写了交州和四夷之地,按照地理划分,这些地区有些已经属于他国,这片土地为何会从中央分离?在今天,它们与国内的文化是否还存在某些关联?
温骏轩:其实这片土地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在现代中国的版图之内了。当下的中国拥有半个中亚、半个蒙古高原、大半个东北平原,以及几乎整个青藏高原。
我只想说祖先几千年的努力,为当下的中国留下了一笔非常丰厚的遗产。着眼于如何使用好这笔遗产,才是更重要的。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