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明,影评人,著有《莎乐美的七层纱》、《好莱坞启示录》等)
2002年前后,国内影视圈有个共识: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但我们的电视剧比美剧好。那时,在美国生活了十余年的周黎明刚刚回国,他的一句话在影评界激起千层浪,他说:“中国电视剧跟美国电视剧的差距,恐怕要比两国电影的差距更大。”
周黎明并非信口开河,他比当时的多数影评人更了解美剧。上世纪90年代,因为工作关系,周黎明得到一个机会到好莱坞考察。“就是去看看美剧是怎么拍的,当时真是惊讶,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周黎明说,那次考察让他看到了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美国电视剧产业。
“导演是美剧里最不重要的角色,编剧才是大Boss。”
“在美国,电视剧分为日间剧和晚间剧,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剧都是晚间剧,日间剧是给家庭主妇看的,一部戏能演几十年。” 周黎明亲临现场旁观了一集日间剧的拍摄,演员和普通白领一样上下班,因为没有背台词的时间,台词被写在大白纸上,架在摄像机旁,给到镜头演员说台词,镜头外的演员背台词。
“标准的流水线作业,效率高,演员专业,质量并不低。”即便是最简陋的日间剧都达到如此水准,周黎明开始看到中美两国在电视剧制作上的巨大差距。
整个90年代,周黎明看了大量美剧,因为身在美国,他对当地的电视剧工业和文化有更切身的感受与了解。
“导演是美剧里最不重要的角色,编剧才是大Boss。”和中国的导演中心制不同,在美国,导演为编剧打工。通常一部美剧会请一个大牌导演给整部剧定下影像风格和节奏,后面的就交由普通导演完成了。“两国的电视剧起源不同。中国电视剧从电影演变而来,美国电视剧从广播剧而来,广播剧就是以编剧为中心,所以美国的电视剧也是这样。”
美剧工业里有个中国电视剧没有的工种:Creator。“Creator就是想出剧本创意的人,95%的Creator就是这部电视剧的制片人、主编剧,也就是老板。”一部美剧的主编剧可能有一到三个,所有的投资都是冲编剧去的。
流水的导演,铁打的Creator。主编剧搭好整个电视剧的框架,创造出主要人物,规定故事情节走向,然后去找钱,去聘请导演、演员和普通编剧,这是美剧的制作逻辑。
“更重要的是,为Creator打工的编剧看得到希望。”周黎明说,在美国,电视剧编剧有良好的晋升机制。所有大编剧都曾是某部名剧的普通编剧,他们在流水线的作业中得到组织故事和台词的专业训练,并能拿到一份很好的履历。机会成熟时,他们可以成为下一个Creator,组建自己的编剧团队。
“《老友记》、《生活大爆炸》这样弱化文化背景的剧更受中国人欢迎。”
2000年,周黎明回国,他开始写影评,也开始向中国观众推荐美剧。
“《老友记》是影响中国一代人的美剧。”周黎明说,《老友记》是特定时期出现的特定产物。在中国80后需要友谊、独立,希望摆脱家庭束缚的时候,《老友记》出现了。“尽管它不是最好的情景喜剧,但也是能在美国人的榜单上排在前面的一部剧。”周黎明说,《老友记》的情节立得住,又没有文化隔阂,恰巧满足了当时中国人对美式生活的向往。
“和《老友记》相比,《广告狂人》就走得太远了。”周黎明说,后者是一部在美国业内外评价很高的美剧,但它在中国却鲜有粉丝。
“有些美剧是有门槛儿的,了解美国文化的人才会喜欢。”《广告狂人》讲的是60年代美国白领的生活,精妙之处在于揣摩当年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就像中国人讲80年代,没点儿对文化背景的了解,体会不出其中的乐趣。
在中国观众和美国观众的审美趣味上,类似的文化隔膜有很多。“比如,《我爱露西》这部情景喜剧的鼻祖就很少有人知道,《小酒馆》在故事的编排上比《老友记》巧妙,要论反映美国真实生活,《辛普森一家》可比《老友记》深刻多了。但这些剧太‘美国’,离中国人有距离,所以《老友记》、《生活大爆炸》这样弱化文化背景的戏更受中国人欢迎。”
2013年,周黎明在《美剧启示录》一书里列出了他评选的“美剧百大榜”,除了部分熟悉的,大多数入选的美剧对中国观众来说都很陌生。“有些我确实考虑到了在中国的影响力,如果不是中国观众熟悉,我可能就不把它收进来了。”
“不要说编不出好故事,现在的情况是,你编出好故事老板都没有这个鉴赏力。”
美剧不仅在观众中有影响力,它对国内电视剧的制作同样影响深远。从《我爱我家》、《家有儿女》、《好想好想谈恋爱》到最近几年的《丑女无敌》和《爱情公寓》,中国电视剧总能找到一个美国亲戚。
在周黎明看来,这种模式都是学学皮毛,编剧体系不改,中国的电视剧永远没法在剧情上有所突破。“不要说编不出好故事,现在的情况是,你编出好故事老板都没有这个鉴赏力。”
在中国,和电影相比,电视剧编剧和导演的地位要低得多。但在美国,情况恰恰相反。“好莱坞有个共识,如果你想搞艺术,要么去拍艺术电影,要么就去拍电视剧。”周黎明说,“《黑道家族》之后,评论界认为,优秀的美剧已经上升到和话剧、文学作品一样的高度,所以它能够吸引大批有才华的编剧和导演。像大卫·芬奇,《美国丽人》的编剧艾伦鲍尔,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他们都来拍美剧了。”
美剧本身也在变革。情景喜剧的受众划分越来越细致,《纸牌屋》打破了美剧每周播一集的限制,在HBO等高端频道推出后,美剧对市场的反馈越来越有耐心,慢热的好剧有了更好的生存环境。
“中产阶级在美国占大多数,我们觉得好看的那些晚间剧是拍给他们看的。我们的电视剧受众要低端得多。”周黎明说,虽然电视剧质量和受众的关系是相互的,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用高质量的东西吸引高质量的观众。
“我们现在对美剧的看法,就相当于1995年前后对好莱坞大片的看法,都是被它一头打懵了。”随着英剧的走红,美剧的受众也开始分流,观众不再用仰视的目光看待那些离奇的剧情,他们变得越来越挑剔。“也许,在看美剧、英剧长大的这一代人里会出一批好编剧吧。”周黎明说。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